运用通识教育手段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 《中庸》等中国传统典籍中都有提及,西方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亦是通识教育的发端。现如今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博雅课堂、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高中教育肩负为上一级高校输送人才以及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合格劳动力的双重任务,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美术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中  美术鉴赏
  一、通识教育
  1.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词在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转换翻译而来。“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为通达没有障碍,又可做副词,表示全部。“识”在《说文》中解释为:“识,知也。”“通识”即可简单理解为,全部知道、都知道。而“通识教育”即是要培养出对不同学科都能有所认识,并能够融会贯通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易经》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博学之”;《论衡》有云:“博览古今为通人”,这些论著无一不在强调通识教育。
  2.通识教育与分科课程优势互补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这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分科课程,从课程的开發上来说,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即注重知识的传授,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连续性、专业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方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但分科课程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将本应该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使学生不能够从整体进行把握;分科课程知识的传授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形成被动学习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则打破了分科课程中学科的独立性,强化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了高中课程内部的统一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并能够使学生善于把“储藏”的知识运用于学科的学习中,令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此,如果能够把通识教育与分科教学两相结合,强强联手,定会使教育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通识教育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实践运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博耶博士及其同事提出的“综合核心课程”方案是通识教育的学术框架,他们分别是:一是.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二是艺术:美学素养。三是渊源:生活的历史。四是制度:社会结构。五是自然:行星生态。六是工作:职业的价值。七是认同:发现自身的存在及其意义。博耶博士还强调:“通识教育不是一组合成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一个计划,主要问题在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发现人类的共同经验。通识教育应贯穿本科教育的始终,通过综合核心课程和充实主修科目等行动,旨在令学生深入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文学:书画同源
  文学素养与美术鉴赏能力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由我国古代士大夫便可略窥一二,许多士大夫既是艺术家又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比如:王维、李白、赵孟頫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曾一度成为南宋画院的“招聘标准”。徽宗赵佶就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进行绘画考试。
  【教学案例】
  书画同源、书画一家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之中,绘画作品中多会出现题跋或者题诗,由于中国画讲求“神似”,所以对于题跋和题诗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境。
  湘教版《美术鉴赏》(以下称《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课对徐渭《墨葡萄图》的鉴赏,就需要我们结合题诗进行感受。
  鉴赏前我把题诗去掉,只出示一幅墨葡萄给学生,在同学对徐渭的生平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只觉着这是一幅手法比较狂放的葡萄图,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整幅作品只有墨色。
  带着问题1.为什么是墨葡萄而不是紫葡萄?2.你能体会出画家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完成这幅作品的吗?我出示了徐渭亲提的四句打油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通过思考、交流学生分析并给出答案:落魄、独立说明了徐渭孤独的生活状态;翁、啸说明了徐渭年事已高以及环境寒冷萧瑟;无、闲、野说明了徐渭事业上的抑郁不得志。整幅作品透露出一种沧桑悲凉之感,故徐渭画墨葡萄以表达不为人识、难遇伯乐的悲凉、无奈之心境。
  以上对诗句的分析方法,完全是文学的内容范畴,学生运用诗句的赏析分析方法,轻松、准确的体会出画家的心境,并能推测出画家的生平、经历。
  2.艺术:美术的音乐性
  【教学案例】
  马蒂斯有句名言:“所有色彩像音乐和弦般共鸣”。音乐、美术同属于艺术范畴,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势必会有共通性。《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在讲解冷抽象与热抽象的对比时,如果单纯观看图片,多数学生并不能够根据画面推测出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所以我决定借助音乐来让学生感受两类抽象作品的区别。
  首先播放两首钢琴曲,舒缓的《dawn by the  salley garden》和激情欢快的《野蜂飞舞》,让学们倾听感受,然后再出示两幅抽象作品:《即兴之三》和《红黑黄蓝灰的构成》,并请同学去一一对应,对应之后请同学根据钢琴曲反映出的音乐家的演奏状态去推测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了解了画家的创作状态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画家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冷抽象和热抽象的区别。   艺术无国界,音乐和美术的共通性,更有助于音美跨学科联动教学实践的实施。
  3.历史:时间的定格
  艺术本身也是历史,它是历史的一部分,被历史挟裹着前行。艺术史上有许多反应历史事实的作品,如浪漫主义的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讲述的是法国大革命;《希奥岛的屠杀》,表明了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还有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达维特,他的《马拉之死》 《拿破仑翻越阿尔及尔山》都是根据历史事实绘制而成。
  【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中的《无根兰》是元代画家郑思肖最为著名的一幅作品,它成名的原因何在?就需要我们借助历史来体会。
  郑思肖生活的时代是宋末元初,许多宋朝遗民,誓不出仕元朝,鉴赏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郑思肖是如何表现这种决心的呢?并给出提示:想一想郑思肖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他为什么要画兰花?又为什么要画无根兰?对于名字意义的猜想,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回顾历史。
  宋朝国姓为赵,肖则是赵字繁体的一部分,思肖实为思赵,表明了郑思肖对故国山河的依恋之情。由此学生还可以推断出宋被元取而代之,作为宋代遗民的郑思肖,出于文人气节也不会与元交好;而宋代时,已经有以物喻人的传统,梅、兰、竹、菊多喻君子;故同学们得出结论,郑思肖是在以兰花自比。而无根则说明了,郑思肖已无“家”可归,但更不屑与霸占大宋故国山河的元人为伍,因此画无根兰以明志。最后我出示郑思肖的题跋:“土为番人所夺,不忍着之。”揭晓答案。
  這也是美术作品四种鉴赏方式之一的社会学式鉴赏,即从美术作品创作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考量,抓住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4.社会风俗: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案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运用于生活。《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在讲解美术作品的功能的转变时,我列举了年画的例子。
  年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民俗美术品,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学生便可以很准确地分析出年画功能的变化。年画起初是在过年、过节时候贴在墙上、门上的装饰品,有祈求平安祥和的寓意,例如门神,此时年画的实用功能居于首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过年贴年画的风俗习惯越来越淡,许多年画作品,如杨柳青年画,已然成为了博物馆竞相收藏的对象,至此年画的功能便由以实用为主转向了以审美为主。
  利用学生熟知的民俗知识和熟悉的民俗物品——年画,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讲清楚了美术作品的两种特性——实用性、审美性。
  5.自然科学:美的根基
  【教学案例】
  大自然是艺术家的第一任老师,远古先民们的创作灵感无一不是来自大自然的启发。《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中讲到:在公元前一万五千年至公元前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位于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和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已经展现出成熟而高超的艺术水平。请同学欣赏洞穴中的壁画,完成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斜体字,是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学科领域。
  原始艺术时期并没有形成焦点透视的概念,也没有文艺复兴艺术家发明的立体法,那么原始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动物立体感的呢?我选择以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提出问题:“洞穴里的构造是和我们的教室一样方方正正的吗?”学生根据地理常识知道洞穴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那么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学生就能够知道原始艺术家是巧妙地借用了岩壁表面的凹凸来表现动物身体的起伏。
  原始艺术时期也没有化学颜料的制作,那么原始艺术家是用什么作为原料进行创作呢?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颜色依然鲜艳亮丽?学生根据已有化学知识,知道纯天然矿物质具有稳定性,并且可以保存千年,比如煤炭,所以颜料才会依然艳丽,由此我们将答案锁定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再根据作品的颜色去推断、分析,原始艺术家运用了是哪些矿物质颜料。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源于经验,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无尽的物质资源,还浇灌着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手段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运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典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涵盖的丰富的、广泛的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辨别知识的判断能力、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 、学科知识迁移的运用能力、同学互助的合作能力、欣赏评价的感悟能力等。
  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生活。
  高中教育面临为上一级高校输送人才以及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合格劳动力的双重任务,通识教育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更好地适应高校、适应社会。
  4.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识教育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世界,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强化学生能力、打造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完全的、健全的、真正的人!
  5.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相互“加持”。
  高中教育采用分科教学,使各科教学面临相对独立的现状,但实际上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通识教育手段的运用,搭建起学科间的桥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开辟最近发展区,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学科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够使其他学科内容得以运用、加强和内化。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鉴赏[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当前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新课改影响下,我国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大进步空间,因此笔者在下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通用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和研究,仅供参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据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以期能帮助初中化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措施  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意义以及通过所学化学知识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  有效教
期刊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作为高中学校如何结合校情、学情、生情等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富有特色德育教育,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能兼备的人才,是当前高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对话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课堂对话,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主,通过提问这一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大胆提问,有创造地表达见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影响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试图从三个
期刊
【摘 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尊重课堂的原生态,努力走近甚至走进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说,有序地说,说得有条理,说得有道理,说得有新意,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一吐为快”获得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不仅使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更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了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机智 一吐为快  “尊重人格、崇尚个性”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新理念,我们教育的
期刊
【摘 要】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教学受到了社会、家长、师生的广泛关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其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为了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可采用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本文当中重点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关于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一直是各位同仁苦苦思考和苦心探究的职业教学理想。随着近年新课标的实施和逐渐深化,教师对此的探究,由无序化和潜意识转化为序列性和有目标的自觉行为。本文以此发端,从“明确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强化思考探究”和“落实课堂检测”四方面进行探究与思考,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求课堂高效,有一定实践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探寻  积习而成,我们的小学语文课
期刊
【摘 要】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需要教学认真挖掘,同时,教师要交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探究。因此,物理教师对自己的课前准备、教学活动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作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课堂反思 策略研究 提高效益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观念,由“注入式”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