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然而当今社会正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交流,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训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交际情境是学生口语交际的前提,适当的方法指导是口语交际的保证;课内,课外的结合更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体验
人教版教材将浙教版教材中的“听”和“说”合为“口语交际”。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目标确立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摆在了首位。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然而,农村小学口语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交际水平另人担忧:多数教师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语言能力的积累、运用,尤其不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上课表达条理不清楚,语无伦次,口语障碍严重,语言的情感性、表达的流畅性、交流的自主性等方面较弱,甚至一些六年级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还是无法回答一句完整的话,更就谈不上与其他的同学进行自主交流、讨论。为改变现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从应用实践出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打好口语根基,反复探求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口语交际的训练。
一、平等对话,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课间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上课却“金口难开”、“甘于寂寞”。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是有威严的,跟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会脸红,语无伦次。这主要是由于交流双方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这些消极的因素的存在,阻碍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口语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交际障碍。
为此,教师首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作为一个听众,一个忠实的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这种零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能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的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整个课堂就会出现小手高举如林的热烈氛围。其次,教师必须从自身作起,牢固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学会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再次,少批评,多表扬,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具有强刺激的“兴奋点”。哪怕是一个微笑或一个轻轻的点头,学生多能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我非常注重几分钟的开场白的设计,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诚相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接近和肯定,能自主地进行语言的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学会技能,提高交际水平
1、学会正确使用体态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即教学时口中无术语(如:“坐着说话时,姿势、视线要自然”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相应的知识。如:怎么做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学生:握拳、挺胸)又如:赞美时可以用怎样的休态语?(学生:双臂展开;双眼闭上,有一种陶醉感。)培养学生适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肢体等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说话会更加形象,有傲情,能增强表达效果。的确,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语气,声调,所表达的态度和含义千差万别,同时,某些情景下不好用言词表达的却可通过手势、肢体等有效地实现农达,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2、学会倾听
做一个有忍耐的听众是谈话艺术学中一项重要条件。学生既多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说话有礼貌、随和,倾听不同的心声。一些学生在交谈中精力分散,不注意对方的表情及谈话的内容,两脚高低不平,或两腿叉开,或双手摆弄衣角等,时常出现问非所答。所以交谈时首分要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内容。听清对方讲什么,语言是否正确、流畅,中心是否明确,表达的情感怎样等等,以点头成偶然接上一句表示在听对方说话,尊重对方。尽量不去打断对方的话。其次,讲究时机和调控自我。交流的目的是感情、思想上的沟通,彼此借机建立友情。由于小学生阅历少,口语能力弱,在口语交际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难和困感。特别是持反对意见时,出言不逊,固持自己的观点,结果就会出现不欢而散的馗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立即予以提醒、点拨和纠正,提醒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交际进程,学会应适当地补充自己的意见,委婉地指出他人的不足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倾听能力,将极大地提高他们有效获取反铡言息的能力;调控能力的运用会使口语交际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得到保障:体态语的辅助使表达更生动。此几方面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三、发展语言和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个言语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组合、输出的过程,即“感知理解内化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是言语的核心。言语是思维的凭借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抓言语训练的同时要抓思维训练,尤其是抓创新思维的训练,给学生留下创造想象的空间,避免思维雷同和内容重复。为此,我是这样操作的:
1、多提问,引发学生质疑
善于提问的人,也善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圈”。学习贵在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才会获得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每节课都留有空间让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提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想知道其它动物的住宅特点,及还有哪那些动物的住宅是非常有趣的,我就引导孩子们看《百科全书》(自然部分)。
2、组织学生参加辩论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设置争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找依据寻理由,参与辩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促使学生在辩论中思维与语言得到同步发展.如:在早读课中开展的《我的课余生活》、《电脑是福还是祸》、《假如我是班委》等辩论题目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最活跃、最积极的语言思维状态中,不管结果如何,双方都是胜利者。 3、指导学生想象说话
如:说说《未来的电视机》、《假如我是××》等;描放一段没有语言的乐曲,想象乐曲的意境等。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个创新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带有神秘的色彩。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境,营造交际大环境
吕叔湘先生说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文本,向书外开放。倡导走出灌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同时,创设具有趣味性、活动性的载体,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达到拓宽训练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活动的效果。因此我将口语交际训练融会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广辟“说”路。
1、挖掘教材,活用课程资源
(1)语言积累。多数学生发言时出现“晤晤分等不良的口语.造成语流中断现象,是因为内部语言(思维)速度快于外部语言(表达)的速度造成.因此不断丰富语言储备,才会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移的境界.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反复朗读、背诵,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这是把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最好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课外阅读),做到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体态语言)相互交融,才能提高口语交际的艺术性。
(2)表演体验,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表演,往往会便教材内容充满生气,洋溢灵气。如学完《晏子使楚》将教室稍作布置,学生戴上楚王、晏子的头饰出场,学生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遭到晏子三次有力的反驳表演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令大家捧腹大笑。从笑声中看到了晏子聪葱、机智,富有外交家的风度。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在轻松、开心的括动中得到提高。
(3)媒体介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运用录像、课件制作、模拟录音等设施;谊染气氛,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表述欲望。例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我录制了小提琴演奏曲,让学生闭目静听,融于乐中,融于情中,感受扬科对小提琴、对音乐的痴情。学生在静听中感悟到扬科看到小提琴时的情景:他目光忽然发亮,因为,他见到了日夜思含的小提琴。他跪倒在小提琴面前,伸出瘦瘦的小手,嘴唇在发抖。学生在静听中似乎听到他口中念念有词:小提琴啊小提琴,今天我终于见到了你。小提琴呀小提琴,能让我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我也满足了……音乐的介入,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情感,“走进情境”,去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思想活动。这堂课情境创设合理、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口语表达精彩,感悟深刻,因而我获得了教师课堂考评优秀的好成绩。
2、把握生活中的契机,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多接触社会,才会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的外延应是生活的外延,在真实的情境中才可挖掘出学生真正的思维。因此,引导学生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机会,主动参与交际。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交流机会,有意识地让自己接受和面对一些有挑战的交际活动。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着。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直观性、情感性、交互性的特点。只有我们深入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口语交际教学的道路会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谢雄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引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倪文锦,《走进课堂——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体验
人教版教材将浙教版教材中的“听”和“说”合为“口语交际”。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目标确立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摆在了首位。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然而,农村小学口语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交际水平另人担忧:多数教师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语言能力的积累、运用,尤其不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上课表达条理不清楚,语无伦次,口语障碍严重,语言的情感性、表达的流畅性、交流的自主性等方面较弱,甚至一些六年级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还是无法回答一句完整的话,更就谈不上与其他的同学进行自主交流、讨论。为改变现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从应用实践出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打好口语根基,反复探求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口语交际的训练。
一、平等对话,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课间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上课却“金口难开”、“甘于寂寞”。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是有威严的,跟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会脸红,语无伦次。这主要是由于交流双方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这些消极的因素的存在,阻碍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口语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交际障碍。
为此,教师首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作为一个听众,一个忠实的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这种零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能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的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整个课堂就会出现小手高举如林的热烈氛围。其次,教师必须从自身作起,牢固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学会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再次,少批评,多表扬,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具有强刺激的“兴奋点”。哪怕是一个微笑或一个轻轻的点头,学生多能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我非常注重几分钟的开场白的设计,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诚相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接近和肯定,能自主地进行语言的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学会技能,提高交际水平
1、学会正确使用体态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即教学时口中无术语(如:“坐着说话时,姿势、视线要自然”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相应的知识。如:怎么做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学生:握拳、挺胸)又如:赞美时可以用怎样的休态语?(学生:双臂展开;双眼闭上,有一种陶醉感。)培养学生适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肢体等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说话会更加形象,有傲情,能增强表达效果。的确,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语气,声调,所表达的态度和含义千差万别,同时,某些情景下不好用言词表达的却可通过手势、肢体等有效地实现农达,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2、学会倾听
做一个有忍耐的听众是谈话艺术学中一项重要条件。学生既多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说话有礼貌、随和,倾听不同的心声。一些学生在交谈中精力分散,不注意对方的表情及谈话的内容,两脚高低不平,或两腿叉开,或双手摆弄衣角等,时常出现问非所答。所以交谈时首分要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内容。听清对方讲什么,语言是否正确、流畅,中心是否明确,表达的情感怎样等等,以点头成偶然接上一句表示在听对方说话,尊重对方。尽量不去打断对方的话。其次,讲究时机和调控自我。交流的目的是感情、思想上的沟通,彼此借机建立友情。由于小学生阅历少,口语能力弱,在口语交际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难和困感。特别是持反对意见时,出言不逊,固持自己的观点,结果就会出现不欢而散的馗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立即予以提醒、点拨和纠正,提醒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交际进程,学会应适当地补充自己的意见,委婉地指出他人的不足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倾听能力,将极大地提高他们有效获取反铡言息的能力;调控能力的运用会使口语交际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得到保障:体态语的辅助使表达更生动。此几方面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三、发展语言和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个言语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组合、输出的过程,即“感知理解内化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是言语的核心。言语是思维的凭借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抓言语训练的同时要抓思维训练,尤其是抓创新思维的训练,给学生留下创造想象的空间,避免思维雷同和内容重复。为此,我是这样操作的:
1、多提问,引发学生质疑
善于提问的人,也善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圈”。学习贵在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才会获得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每节课都留有空间让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提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想知道其它动物的住宅特点,及还有哪那些动物的住宅是非常有趣的,我就引导孩子们看《百科全书》(自然部分)。
2、组织学生参加辩论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设置争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找依据寻理由,参与辩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促使学生在辩论中思维与语言得到同步发展.如:在早读课中开展的《我的课余生活》、《电脑是福还是祸》、《假如我是班委》等辩论题目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最活跃、最积极的语言思维状态中,不管结果如何,双方都是胜利者。 3、指导学生想象说话
如:说说《未来的电视机》、《假如我是××》等;描放一段没有语言的乐曲,想象乐曲的意境等。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个创新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带有神秘的色彩。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境,营造交际大环境
吕叔湘先生说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文本,向书外开放。倡导走出灌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同时,创设具有趣味性、活动性的载体,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达到拓宽训练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活动的效果。因此我将口语交际训练融会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广辟“说”路。
1、挖掘教材,活用课程资源
(1)语言积累。多数学生发言时出现“晤晤分等不良的口语.造成语流中断现象,是因为内部语言(思维)速度快于外部语言(表达)的速度造成.因此不断丰富语言储备,才会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移的境界.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反复朗读、背诵,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这是把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最好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课外阅读),做到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体态语言)相互交融,才能提高口语交际的艺术性。
(2)表演体验,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表演,往往会便教材内容充满生气,洋溢灵气。如学完《晏子使楚》将教室稍作布置,学生戴上楚王、晏子的头饰出场,学生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遭到晏子三次有力的反驳表演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令大家捧腹大笑。从笑声中看到了晏子聪葱、机智,富有外交家的风度。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在轻松、开心的括动中得到提高。
(3)媒体介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运用录像、课件制作、模拟录音等设施;谊染气氛,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表述欲望。例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我录制了小提琴演奏曲,让学生闭目静听,融于乐中,融于情中,感受扬科对小提琴、对音乐的痴情。学生在静听中感悟到扬科看到小提琴时的情景:他目光忽然发亮,因为,他见到了日夜思含的小提琴。他跪倒在小提琴面前,伸出瘦瘦的小手,嘴唇在发抖。学生在静听中似乎听到他口中念念有词:小提琴啊小提琴,今天我终于见到了你。小提琴呀小提琴,能让我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我也满足了……音乐的介入,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情感,“走进情境”,去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思想活动。这堂课情境创设合理、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口语表达精彩,感悟深刻,因而我获得了教师课堂考评优秀的好成绩。
2、把握生活中的契机,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多接触社会,才会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的外延应是生活的外延,在真实的情境中才可挖掘出学生真正的思维。因此,引导学生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机会,主动参与交际。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交流机会,有意识地让自己接受和面对一些有挑战的交际活动。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着。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直观性、情感性、交互性的特点。只有我们深入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口语交际教学的道路会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谢雄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引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倪文锦,《走进课堂——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