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本文主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利用不同的问题情景,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形成必须从小抓起,在中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之一,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引导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古人说:“学则思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往复循环、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求他们拓展足够的思维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掌握结论、评价结论。”教学中,我也在有意识地根据课的类型、内容,从不同角度对所展开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创设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摸索,揭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精选例题,合理变式,重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变式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训练逆向思维。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其实,数学思想方法训练中早已广泛渗透了创新的思想。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类比思想方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创新的习惯。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很多数学知识是从生产、生活需要中产生的。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为解决力学问题产生了微积分学。所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研究的科学,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注意引导,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情景,以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范,导之以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资料: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
[3]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4]燕琼芝 杨晓黎编著 《数学教育学教程》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3月.
[5]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6]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7]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形成必须从小抓起,在中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之一,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引导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古人说:“学则思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往复循环、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求他们拓展足够的思维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掌握结论、评价结论。”教学中,我也在有意识地根据课的类型、内容,从不同角度对所展开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创设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摸索,揭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精选例题,合理变式,重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变式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训练逆向思维。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其实,数学思想方法训练中早已广泛渗透了创新的思想。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类比思想方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创新的习惯。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很多数学知识是从生产、生活需要中产生的。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为解决力学问题产生了微积分学。所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研究的科学,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注意引导,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情景,以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范,导之以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资料: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
[3]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4]燕琼芝 杨晓黎编著 《数学教育学教程》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3月.
[5]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6]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7]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