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中轴保护与利用研究

来源 :北京规划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rn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它源于元代,经明、清、民国,至今七百余载,一脉相承.如今中轴线上分布故宫、天坛、什刹海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数十处国保单位及多片历史街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华章.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新总规在“老城”部分把中轴线列为首位.同期,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做出重要指示,启动中轴线申遗准备工作.rn为配合市、区政府的相关工作,自2018年起,民盟北京市委联合民盟东、西城区委及北京建筑大学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连续三年对中轴线南、中、北三段进行深入调查,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本文研究对象为北京南中轴地区,研究范围为永定门至正阳门段[1](图1),研究内容涉及历史沿革、文物建筑、轴线景观、政策法规、社情民意等.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理念rn“可持续”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对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思考.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正式提出,当时人们意识到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世界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恰好回应了人们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质疑,迅速成为健康发展模式的流行语.
期刊
引言rn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五号公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2.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群的健康安全问题成为国家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期刊
背景rn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规建管转型方向rn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至基层,提供精细化服务1.北京的“吹哨报到”改革、“接诉即办”机制,上海的“网格化管理”都是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有效尝试.向精细化城市治理转型的关键在于依托政府、社会、市场,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在城市公共问题上的参与、沟通、协商和合作,进而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公共利益的整合,在工作
期刊
北京老城区四合院改造背景rn在北京城的历史中,四合院不仅用来居住,也是文化的载体.明代在元朝规划的基础上,突破前朝建造规范的种种限制,四合院和胡同的建造均得到空前发展,更加因地制宜;清朝满汉分治,汉官依例移居城外,初期的胡同在地域上得到大范围扩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四合院因私搭乱建逐渐演变成大杂院,胡同也因此变得狭小脏乱.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将一些有价值、有纪念意义的胡同进行修缮并完整保留下来.
期刊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架空线作为一种低造价、运行维护方便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初期,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性价比支撑.但随着城市品质提升和人民需求多元化,各种用途的城市架空线不断增加,特别是属于不同部门的、种类繁多的线路,合杆架设往往被称为城市的“黑色污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