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故纸上的风景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经典,久盛不衰。《雷雨》是杰出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堪称“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在迎来《雷雨》诞生80周年之际,让我们在温暖的故纸间,重读它那别样的风景吧。
  《雷雨》描写了一个闷热夏日的雷雨前夕,在煤矿主周朴园家中发生的故事——
  周朴园专横,这让周公馆内的繁漪过着近乎窒息的生活,她与年龄相近的继子、大少爷周萍发生了不伦之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年轻单纯的侍女四凤,便想用一走了之的办法结束尴尬。同时,二少爷周冲也爱着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周家看望女儿,却意外发现东家竟是30年前抛弃了自己的周朴园,而四凤与大少爷的爱情更让鲁妈痛苦。无奈之下,鲁妈答应了四凤与周萍私奔。突然,繁漪阻拦,并唤出了周朴园,还揭穿了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朴园承认鲁妈是周萍的生母,此刻的四凤与周萍才恍然大悟,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四凤痛不欲生地冲进雷雨,还有跑出去救她的周冲,双双遭雷电身亡,而周萍也无颜活在世上,饮弹自尽……
  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以及丰富的潜台词,都如刀刃一般在读者、在观众的心弦上缓缓滑过,余音绕梁,至今未息。在迎来经典剧作《雷雨》诞生80周年之际,让我们在温暖的故纸间,重读它那别样的风景吧。
  书衣之美
  1936年1月,《雷雨》单行本首度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雷雨》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右上是“文学丛刊”小字;左上是书名,为红色的仿宋体,作者的名字紧随其下,皆不温不火的样子;中部大面积留白,右下则是出版社名称的小字。整体感无一笔多余,静雅内敛。到了转年3月,《雷雨》已连出7版,其热销可见一斑。而此书所在的由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集系列也有了16部作品的总规模,书衣风格不乏新文学出版物书衣装帧的典型韵味。
  素来,艺术设计紧随时风,书衣莫不如此。当年,封面图样的凝练感成为一些大牌出版机构的共识,也是美术家书籍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巴金主持下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同样与时俱进,他认为“学术著作、文学作品,要有书卷气……文化和学术图书,一般用两色,最多三色为宜,多了,五颜六色,会给人闹哄哄浮躁之感。”关于《雷雨》初版本,老一辈装帧设计家范用曾评价说:“曹禺的《雷雨》、《日出》,封面简简单单,除了书名、作者名,没有更多的东西。一直到现在,也还觉得非常好。”
  《雷雨》自1934年7月在北平《文学季刊》发表以来,紧随“文化生活版”单行本之后,加之话剧《雷雨》历演不衰,原著的不同版本层出不穷,封面也各有特点,始终为读者、观众所喜爱。
  1951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了《曹禺戏剧集》,共8种。《雷雨》的封面上有大面积的淡黄一色的卷草缠枝图案,如“Π”形环绕、衬托着书名与丛书名,颇具民族文化的之感;手写的老宋体美术字“雷雨”两个大字横卧下部,古朴厚拙,夺目醒人。此版《雷雨》的版权页上可见“一九三六年一月初版,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版”字样。
  其实,关于封面设计的民族文化美,是鲁迅较早便推崇的。据书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艺术家钱君匋在忆往文字中提及,鲁迅曾说,封面设计可以多运用一些民族形式,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汉画像都有极其优秀的图案纹样和人物线描,如果把这种传统用到封面设计上去,可增强民族风格。
  以《雷雨》及《曹禺戏剧集》为例,放眼那个时代一些知名出版社的诸多出版物,再次欣赏那些温暖的书衣封面,不难得见美术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探索、继承,而封面艺术美的呈现,也正传扬着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
  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57年6月、9月先后出版了《雷雨》和《日出》的单行本,封面设计类似。《雷雨》封面覆以浅灰色的细网纹,《日出》封面覆以浅黄色的细网纹,书名的上方都有“五四以来话剧剧本选”字样。该社在1980年又重印《雷雨》,为“现代戏剧创作丛书”的一种。其封面呈竖向视觉感,仅用白、湖蓝、黑三色,稍左的中心位置是硕大的黑色宋体“雷雨”二字,字下所衬托的湖蓝色底纹乃民族花草图案,装帧总体感大有1951年版之遗韵。
  1984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包括《雷雨》在内的《曹禺戏剧集》,素雅的封面上是曹禺伏案笔耕的速写画像,这种设计形式在《雷雨》各版本中是相对少见的。此套《曹禺戏剧集》的封面设计者是书籍装帧艺术家戴卫。
  连环画更适宜青少年阅读。1979年1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演出,出版了剧照版《雷雨》连环画。它以彩色剧照为封面,具有一定的现场感。1982年5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谢京秋所绘的《雷雨》连环画。同年10月,江苏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话剧改编版《雷雨》连环画,由陈贻福绘画。上述两册连环画的封面皆为人物辅景式的水粉画。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雷雨》,花城出版社于当年6月出版了电影版连环画,封面水粉画由李碧华绘制。2006年3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再出谢京秋绘本《雷雨》连环画,封面画是国画人物的形式(2010年3月又出硬精装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地区的出版机构也热衷《雷雨》的出版。在东亚书局版的封面上,布灰色与玫瑰色两大色块,上半部分的灰色似乌云密布的天空,其间写着几何体的“雷雨”二字,“雷”字中的4个点儿被设计成白色闪电状;“雨”字中的4个点儿则似骤然落下的雨。另外,在宏智书店版的封面上,上部为赭黄色的带有细碎花饰的窗帘图,对称拉开;下部为绿色背景,衬托着白色的雨丝如珠帘垂落。那窗帘又好像徐徐揭启舞台帷幕,上面写着隶书“雷雨”两个白字,整体感较有深意。鸿光书店版的封面采用的是话剧情节的绘画图,相对直白。
  《雷雨》名传四海,多种外文版更显精致。早在1958年,外文出版社就推出了王佐良、巴恩斯所译的英文版《雷雨》,后来相继再版。英文版的封面上,只见一道亮黄色的闪电撕开了整个深蓝色犹如夜空的画面,非常醒目,衬托着“Thunderstorm”斜向手写体书名。1984年,西班牙文版《雷雨》出版,封面画采用钢笔速写画法,勾勒了两扇推开的周公馆洋房之门,门外、栏杆外的夜色中雷雨交加,绘声绘色。   实际上,曹禺对于有些自著的封面并不如意,即便身为中国文联主席、剧协主席也只能抱有无奈。据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在2010年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比如最早的一版《曹禺文集》,曹禺觉得不太满意,“封面粗制滥造,说要出7本,实际只出了4本。”
  名著名剧如薪火,几十年来的《雷雨》版本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而形影相随的封面,特别是近时以来的电脑设计版,更是不胜举数。与此同时,“初版本”与“旧平装”愈发博得研究者、收藏家的青睐,人们在寻觅、欣赏着书衣上那挥不去的景致——啊,故纸温暖。
  巴金力挺老友
  1935年5月,吴朗西、伍禅、郭安仁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但刚开始资金匮乏,只好编辑一些无需稿酬的书籍,可谓惨淡经营。于是,吴朗西致函正在日本东京的巴金,恳请他来主持工作。这一年8月,31岁的巴金自归来不久即出任该社的总编辑。巴金思想活跃,入主后重新思考和定位了系列出版选题,更加侧重文学、大众哲学、社会史等。
  1936年1月首度出版的《雷雨》单行本正是巴金倾力推出的“文学丛刊”中的重磅作品,曹禺也由此声名鹊起。
  好酒也怕巷子深。重视图书宣传、认真撰写广告是巴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于文学丛刊,之于《曹禺戏剧集》中的开篇大作《雷雨》,巴金确是殚精竭虑。他专门为丛刊写了推介广告:“我们编辑这一部文学丛刊,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我们既不敢担扛起第一流作家的招牌欺骗读者,也没有胆量出一套国语文范本贻误青年。我们这部小小的丛书虽然包括文学的各部门,但是作者既非金字招牌的名家,编者也不是文坛上的闻人。不过我们可以给读者担保的,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要再读的书。而在定价方面我们也力求低廉,使贫寒的读者都可购买。我们不谈文化,我们也不想赚钱。然而,我们的文学丛刊却有四大特色:编选谨严,内容充实,印刷精良,定价低廉。”
  《雷雨》的出版,话剧的上演,皆大获成功。不久,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度加力推广,同时发布的广告称:“《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剧作,发表以来,轰动一时,各地竞相排演,开未有之盛况。两年以来,《雷雨》支持了整个中国的话剧舞台。我们可以说,中国舞台,是在有了《雷雨》以后才有自己的脚本。全剧共四幕,前有序曲,后有尾声,都十余万言,煌煌巨制,可入希腊古典名作之林。现已译成英日各种文字,备受国际推崇。”
  从《雷雨》在北平《文学季刊》首次发表的鼎力支持开始,巴金便与曹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40年10月,巴金从昆明飞抵重庆。当时,曹禺正在距重庆150公里远的江安。得知好友的消息,曹禺即发函邀约巴金来小城一游。11月初,巴金乘船而至,老友阔别3年重逢,显得格外高兴。
  不日回到重庆后,巴金仍沉浸在温馨之中。这一年的12月间,巴金在沙坪坝为曹禺即将出版的剧本《蜕变》写了一篇后记,他深情写道:“我喜欢曹禺的作品,我也多少了解他的为人、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从《雷雨》起我就是他的作品的最初的读者,他的每一本戏都是经过我和另一个朋友的手送到读者面前的……”巴金进而写道,《雷雨》感动过他,《日出》、《原野》也是。“现在读《蜕变》,我也禁不住泪水浮出眼眶……六年来作者的确走了不少的路程。这四个剧本就是四块里程碑。”他接着言明之所以把《蜕变》介绍给读者的缘由,就是“让希望亮在每个人的面前。”巴金如此推介,也算得上是为曹禺所做的一段广告吧。
  1942年末,曹禺应导演张骏祥之邀,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译为五幕话剧在重庆公演(时称:柔蜜欧与幽丽叶)。转年2月,巴金依旧力挺老友,特为此剧撰写了说明书“广告词”,赞誉其“是一部伟大的典型的爱的悲剧,也是青年莎士比亚的抒情诗。”巴金说全剧表现了“热烈、坚定、强烈、不幸的爱:唯其热烈,所以它冲破了一切藩篱;唯其坚定,所以它在幸福和死亡之间找不到一条中间的路;唯其强烈,所以它把两颗年青的心永远系在一起;唯其不幸,所以爱的陶醉之后紧跟着就来了死亡。”
  文学是情感艺术,巴金撰编广告、宣传书籍同样是用心用情来写的,对曹禺而言,对《雷雨》等名著来说,更可谓倾情至深,就好似他们的友谊。
  戏单与海报
  传统的纸质戏单也可谓一种文化类广告。实用的戏单大致可分为京剧(及其他剧种)戏单、话剧戏单等,自清末民初普遍兴起以来,或简或繁,或素或艳,对观众大有裨益。随着话剧热演,戏单应运而生,集演出信息、剧情、广告于一身,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雷雨》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1954年,北京人艺成功上演了这部作品,深深打动了观众。当时的戏单乃素纸一张,在红色的细边框内,上端是毛泽东主席的手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字样;中间为大大的老宋体“雷雨”两个红字,端方厚重;下方的小字是演职员信息,整体简洁大气。
  同一时期,北京民艺话剧团也在排演由张雪峰导演的时装话剧《雷雨》,并到各地巡演。在武汉三镇,“首次旅汉公演”和“首次来武昌公演”的字样写在戏单封面最上方。戏单为铅印的横折页,暗红色的“雷雨”美术字被植入了数道闪电图形,声色顿显。戏单文字还特别提请注意:“迟到观众,节目进行中谢绝入座。”1955年底,话剧团回到北京,一年后更名为北京实验话剧团,标志着民间话剧艺术工作者“流浪生涯”的终结。
  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所演《雷雨》的戏单,其中一种是土黄色的封面,其上画着像似周公馆的窗口,黑夜中的疾风吹开了白纱帘,明黄色的闪电刺射进来。1984年西班牙文版的《雷雨》面世,该书的封面设计与上述有异曲同工之笔。后来,烟台地区话剧团也演出过《雷雨》,戏单上采用黑白蓝三色,蓝色的公馆小楼在夜色中摇摇欲倾,白色的“雷雨”二字化作了重重的霹雳,让人备感惊悚。类似的暗色调大反差“悲恐”设计还表现在芭蕾舞剧《雷雨》的戏单上,该剧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
  1983年2月,上海市徐汇沪剧团上演了四幕大型沪剧《雷雨》,当年的戏单设计比较简明,竖长折页的封面仅为红色印刷,上中位置的“雷雨“二字是毛笔行书,厚重且不失灵气。顺便一说,旧版话剧、沪剧《雷雨》等录音带的封套设计也不乏特色,或可成为全面解读《雷雨》的又一视角。
  《雷雨》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经久不衰。1989年纪念《雷雨》发表55周年之际的特别演出期间,观众拿到的戏单上是曹禺的素描画像,他正抚着额头深深思考创作,非常传神。这一戏单也是相对少见的设计形式。2010年,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雷雨》,戏单封面图为舞台上周公馆客厅的剧照。以此为例,面对如今五花八门的电脑设计,一些老观众、研究者却更加回味起老戏单、旧故纸里的韵味来。
  再说电影,它岂甘人后呢。1938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出品了由方沛霖编导,陈燕燕、梅熹等主演的《雷雨》。1957年,香港华侨电影公司拍摄了由吴回导演,白燕、卢敦、李小龙等主演的《雷雨》,后来的“怀旧影碟”宣传画上特别注明着“李小龙仅此一部文戏小生”的广告词。1961年,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出品了由朱石麟导演,高远、龚秋霞等主演的《雷雨》,随后在内地放映时的一种宣传单相对粗糙些,纸页左上角画着凄风苦雨般的小图,接着便是密密麻麻的剧情介绍文字。物以稀为贵,上述电影海报或说明纸旧件一旦出现,想必会得到收藏家的青睐。
  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隆重推出改编自曹禺话剧的《雷雨》,由孙道临导演,孙道临、秦怡、张瑜等主演。当时发行了1开大幅彩色海报,成为了《雷雨》电影海报中最经典的一幅。
  话剧,戏单;电影,海报,从演艺本体,到美术设计,皆可让今人清晰感触到曾经的时代脉动。页页故纸也反映着《雷雨》在多领域多层面的发展与影响,折射着代代艺术家、演职员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其他文献
一级市场成重要推手  “在我们去年举办的32个展览中,有五分之一与当代水墨有关,而作为系列展览,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中国当代水墨大展。”在北京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向以专业、成熟的展览空间和大力扶持青年艺术家而著称,馆长夏季风对新水墨一直极为关注。而在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上,蜂巢无疑成为了新水墨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在5月初落幕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一幅李津的画卖出了400多万元的高价
期刊
香道在日本,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传统的『雅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月初十,春雨零零。院中满树梅瓣,红艳芬芳……源氏想乘此微雨时日将诸夫人所调制的香剂收拢……同一香剂的配料,各处都一样,但因趣味有别,配量也有差异,故香气有浓有淡。此中奥妙实是无穷。故萤兵部卿亲王认为香料各有千秋,无法裁断评判其优劣。只有前斋院槿姬送来的‘黑方’,毕竟淡雅清幽,卓然不凡。至于‘侍从’,即源氏所制者,最为上乘,
期刊
清代中后期,满是诗情画意的俏丽江南铸造了大量花钱,它们被泉友亲切地称为“苏炉花钱”。此类花钱的尺寸大部分在5厘米以下,且以圆穿居多,有黄、白铜质地。在题材上,苏炉花钱的内容更接近当代社会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所以,苏炉花钱在成为人人可接近的收藏品的同时,也俨然是一本篇篇迥异、卷卷出彩的民俗百科教材。尤其是本文要讲述的这册神仙卷,更是极为神奇、浪漫。  山鬼  一种被称为“山鬼”的苏炉花钱目前存世较
期刊
在清末单面唱片中,麦古泥唱片可谓其中的精品。这种唱片由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出版,正面片芯与当时出版的其他哥伦比亚唱片无异。但唱片很薄,厚度仅为1.18毫米,而且有一定的柔韧性。  唱片背面印刷的文字表明了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三次获得专利的时间:  一在西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十号。专利提交日期:1897年11月19日;专利获准日期:1901年12月10日;专利号码:688739;专利发明人:琼·
期刊
博山炉暖,暗香浮动。静坐雅室,案置清茶,泼一幅水墨山水,书一段诗词歌赋,在茶香中细品人生,在炉香中感怀抒情。  香,除了拜佛,治病,陶冶性情外,它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成为其他艺术作品产生的媒介。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
期刊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  也许是明媚春光里的一股花香引领我们走到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的门前。两层砖红色的小洋楼,灰白相间的围墙,木质的地板,这个位于天津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的博物馆深幽寂静,还保留着些许民国时期的风华。刚刚在天津博物馆闭幕的“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特展”让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诸
期刊
得知徐秉方先生由家乡常州翩然来沪,我便专程去看他。去之前,他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我。踏进“博爱竹斋”,刚刚坐定,未及寒暄,我便问究竟是什么好消息。徐先生笑眯眯地说:“我父亲的一件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啊!徐素白先生的作品入藏大都会,真是好消息!那么,这消息从何而来?  原来,一位常州籍朋友在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偶然见到了这件作品,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徐先生,说:“告诉你一个好
期刊
首饰,英文写作Jewelry,这个单词起源于法文的“Joel”,就是英文的“Joy”,中文解释为“快乐”!这个来源相当有趣:首饰选择得好,佩戴得巧,可以让人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处于人群中,难免会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快乐”由此而来。  首饰种类繁多,而要说男女皆可,可能要数胸前的那些别针了。有人称胸针,也有人称胸花,总的来说就是在小小的一枚别针上制作出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玩意儿。最奇妙的是,胸针以前
期刊
众多端砚石品中,因有一形态酷似兽禽之眼者,业界称之为“石眼”。其实,石眼并非端砚独有,如四川的苴却砚、河南的方城石均有石眼,国内的其他很多砚种也有石眼。但无论从石眼的多样性、观赏性还是从砚石本身的发墨性来看,其他砚种的石眼难望端砚之项背。所以,如今砚石界形成了一种“若提石眼,必有端砚”的现象。  眼分睛、体、晕  端砚石眼的结构可分为睛、体、晕三部分。“睛”又叫眼心,一般为褐铁矿,多为黑色。“体”
期刊
画上马老口含温度计,左手高举输液瓶,未拨去输液针的右手仍紧握着画笔,西装革履,挺胸抬头,精神抖擞,实践着他的座右铭——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著名漫画家马丁先生于2012年12月1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86岁。一代漫画大家就这样带着他慈祥的笑容,带着他对生活特有的风趣离我们远去了。当得知马老溘然长逝的消息时,我禁不住一声长叹:一位多好的老人就这样突然地走了!要知道12月12日白天我还跟马老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