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得民办高校内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有:教师工作热情低,缺乏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思改革;厌烦从教,对教学对象缺乏耐心和爱心,想改谋他职等等。
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试图依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种角度出发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管理学角度:民办学校经常采用独裁式的领导风格
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领导者的情商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管理风格,进而影响组织氛围,最终将影响到组织绩效,也就是企业利润。柯特.李文(Kurt Lewin)与李皮特(Lippitt & White)的研究指出领导者对其职权之运用方式分为独裁式(Autocratic)、参与式(Participative)、放任式(Free-rein)等三种。[2]
独裁式领导,也称权威式领导,是指一切决策权完全集中在领导者一人手中,用权威来推行工作,部属处于被动地位。此种领导者往往看起来对下属既严厉又充满要求。放任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把持权力,几乎把所有权力都让渡给团队。这类主管在向团体提示目标及原则后,除非被要求,否则一切运作听其自然发展。而参与式领导是指领导者在理性的指导下及一定的规范中,使部属做自动自发的努力,能倾听部属的意见并征求部属的看法,形成团队合作管理的氛围。
石中英曾经提出导致教育意义的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在我国学校的管理实践中,独裁式领导风格长期占据主流,管理者对绝大多数教师强施威压和严格管理,采取“命令与统一”方式。此种领导风格容易使教师感到压抑和痛苦,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的完全缺失,压力过大、工作氛围过度紧张。教师的责任感和自尊心极强,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而且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如果教师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听命令的工作环境中,逐渐就会形成职业倦怠。相比之下,教师在“参与式”的民主化领导方式形成的氛围中更能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形成浓厚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对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有利于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2.心理学角度: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
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职业活动中尊重感与成就感等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教师主要的价值选择。教育领域中缺乏对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有个体需求的独特的人的认可与尊重,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3]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就意味着管理者对教师的生命关怀不够重视,忽视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社会学角度:民办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低,教师的社会待遇和经济地位有待提高
(1)民办学校的经费来源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一靠股东自掏腰包,二靠银行贷款,三靠学费收入。在股东自有资金投入不足、银行贷款有限的情况下,学费收入成了民办高校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从政府获得的资助比较少,导致教师的待遇一直不高,时间长了就容易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民办学校的办学稳定性差,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经常心存后顾之忧,也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民办学校教师的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水平都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跳槽”的能力以后,就会想办法转入公办学校。
(2)民办学校教学对象的特点
笔者所在的民办学校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都在200—500分之间,生源质量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较低,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难怪有人说,民办学校是“大学的课程内容,中学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管理方式”。民办高校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机弱。不仅学校为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缺乏而苦恼,而且也使教师尽管辛苦付出,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却不多。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自己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4]
(3)民办学校的评价体系
民办学校只重视教学,忽视科研。这样教师天天除了备课、上课等枯燥的教学任务,没有机会进行教学研究,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成就感,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本学校的评价体系就不太科学,管理者更多注重对教学成果的精神鼓励,忽视物质奖励,年终奖金基本缺失,起不到有效激励教师的作用。
三、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以教师为本,采用参与式、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关键是要实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显著标志。[5]在管理心理理论与实践史上,管理者常采用的领导方式是权威式领导。人性化的管理者需采用参与式、民主式的领导风格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和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以教师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管理。其中关键是推行绩效管理,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恰当的考评。民办学校教师一般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较高,因此缺少危机感。但是教师在工作中也需要适度的竞争压力,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一直在研究绩效管理方案,但仅限于纸上谈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践。而教师每次都对此抱有很大希望,每次却都是以不了了之收场。时间长了,整个学校就缺少一种竞争上进、激励奋发的组织氛围,教师自然会对校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感和失望感,纷纷寻求别的出路。
2.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期望值,加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今天的社会早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进慢则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期望。期望值过高反而会给教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正常的教学,阻碍身心健康发展。民办学校的教师还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让自己体会到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尽力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协助每一个教师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舞台。在这一点上,本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学校不仅花费高昂的学费送自愿参加华中科技大学EMBA学习班的教职员工去学习,而且开学前还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为期四天的集中培训,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学校教师的管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办学校的社会支持度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扩大经费来源的渠道,通过争取政府的财政性资助、发动民间团体及个人捐款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的学生学费收入。笔者所在学校的董事长为了改变经费来源单一化的这种状况,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推广、专业公司化和国际交流教育四个项目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从而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应从评价的视角着眼,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制度建设应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职业资格证书制的核心都是对教师人才的有效评价制度。此外,民办高校应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让教师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感。而对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学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受聘后的管理内容,对于本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对于国家认可的职称和执业资格,必须进行激励的管理机制,让受聘后的技术人员享受到相应的薪酬待遇,并且要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形成探索学习、提高技术、创新发明的风气,提升民办学校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玉焕.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2]管理风格与领导力[OL]http://www.365u.com.cn/ZiLiao/Detail/File_12622.html
[3]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J].天津教育,2007(07).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04 ).
[5]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4(02).
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得民办高校内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有:教师工作热情低,缺乏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思改革;厌烦从教,对教学对象缺乏耐心和爱心,想改谋他职等等。
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试图依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种角度出发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管理学角度:民办学校经常采用独裁式的领导风格
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领导者的情商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管理风格,进而影响组织氛围,最终将影响到组织绩效,也就是企业利润。柯特.李文(Kurt Lewin)与李皮特(Lippitt & White)的研究指出领导者对其职权之运用方式分为独裁式(Autocratic)、参与式(Participative)、放任式(Free-rein)等三种。[2]
独裁式领导,也称权威式领导,是指一切决策权完全集中在领导者一人手中,用权威来推行工作,部属处于被动地位。此种领导者往往看起来对下属既严厉又充满要求。放任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把持权力,几乎把所有权力都让渡给团队。这类主管在向团体提示目标及原则后,除非被要求,否则一切运作听其自然发展。而参与式领导是指领导者在理性的指导下及一定的规范中,使部属做自动自发的努力,能倾听部属的意见并征求部属的看法,形成团队合作管理的氛围。
石中英曾经提出导致教育意义的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在我国学校的管理实践中,独裁式领导风格长期占据主流,管理者对绝大多数教师强施威压和严格管理,采取“命令与统一”方式。此种领导风格容易使教师感到压抑和痛苦,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的完全缺失,压力过大、工作氛围过度紧张。教师的责任感和自尊心极强,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而且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如果教师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听命令的工作环境中,逐渐就会形成职业倦怠。相比之下,教师在“参与式”的民主化领导方式形成的氛围中更能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形成浓厚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对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有利于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2.心理学角度: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
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职业活动中尊重感与成就感等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教师主要的价值选择。教育领域中缺乏对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有个体需求的独特的人的认可与尊重,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3]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就意味着管理者对教师的生命关怀不够重视,忽视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社会学角度:民办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低,教师的社会待遇和经济地位有待提高
(1)民办学校的经费来源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一靠股东自掏腰包,二靠银行贷款,三靠学费收入。在股东自有资金投入不足、银行贷款有限的情况下,学费收入成了民办高校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从政府获得的资助比较少,导致教师的待遇一直不高,时间长了就容易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民办学校的办学稳定性差,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经常心存后顾之忧,也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民办学校教师的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水平都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跳槽”的能力以后,就会想办法转入公办学校。
(2)民办学校教学对象的特点
笔者所在的民办学校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都在200—500分之间,生源质量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较低,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难怪有人说,民办学校是“大学的课程内容,中学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管理方式”。民办高校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机弱。不仅学校为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缺乏而苦恼,而且也使教师尽管辛苦付出,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却不多。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自己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4]
(3)民办学校的评价体系
民办学校只重视教学,忽视科研。这样教师天天除了备课、上课等枯燥的教学任务,没有机会进行教学研究,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成就感,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本学校的评价体系就不太科学,管理者更多注重对教学成果的精神鼓励,忽视物质奖励,年终奖金基本缺失,起不到有效激励教师的作用。
三、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以教师为本,采用参与式、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关键是要实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显著标志。[5]在管理心理理论与实践史上,管理者常采用的领导方式是权威式领导。人性化的管理者需采用参与式、民主式的领导风格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和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以教师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管理。其中关键是推行绩效管理,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恰当的考评。民办学校教师一般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较高,因此缺少危机感。但是教师在工作中也需要适度的竞争压力,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一直在研究绩效管理方案,但仅限于纸上谈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践。而教师每次都对此抱有很大希望,每次却都是以不了了之收场。时间长了,整个学校就缺少一种竞争上进、激励奋发的组织氛围,教师自然会对校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感和失望感,纷纷寻求别的出路。
2.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期望值,加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今天的社会早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进慢则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期望。期望值过高反而会给教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正常的教学,阻碍身心健康发展。民办学校的教师还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让自己体会到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尽力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协助每一个教师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舞台。在这一点上,本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学校不仅花费高昂的学费送自愿参加华中科技大学EMBA学习班的教职员工去学习,而且开学前还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为期四天的集中培训,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学校教师的管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办学校的社会支持度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扩大经费来源的渠道,通过争取政府的财政性资助、发动民间团体及个人捐款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的学生学费收入。笔者所在学校的董事长为了改变经费来源单一化的这种状况,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推广、专业公司化和国际交流教育四个项目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从而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应从评价的视角着眼,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制度建设应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职业资格证书制的核心都是对教师人才的有效评价制度。此外,民办高校应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让教师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感。而对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学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受聘后的管理内容,对于本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对于国家认可的职称和执业资格,必须进行激励的管理机制,让受聘后的技术人员享受到相应的薪酬待遇,并且要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形成探索学习、提高技术、创新发明的风气,提升民办学校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玉焕.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2]管理风格与领导力[OL]http://www.365u.com.cn/ZiLiao/Detail/File_12622.html
[3]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J].天津教育,2007(07).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04 ).
[5]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