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画家安格尔说过:“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使学生从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美,达到至美的境界?
一、引导朗读,领会内容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默读、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身临其境美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旁观者,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等。
三、巧用插图,领悟自然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达到陶冶美感的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是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体会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图线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形象美
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概括的、凝练的内容融化开,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的视觉形象,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
一、引导朗读,领会内容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默读、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身临其境美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旁观者,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等。
三、巧用插图,领悟自然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达到陶冶美感的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是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体会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图线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形象美
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概括的、凝练的内容融化开,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的视觉形象,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