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法学世界观”是恩格斯在《法学家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深刻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但近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界对“法学世界观”大多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和使用,甚至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也称为一种“法学世界观”,而忽略了恩格斯在批判奥地利法学家安东·门格尔“法学世界观”时所具有的另一层寓意.那就是不能单纯从法哲学角度解释社会主义,而要从生产方式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否则,可能会淡化抑或混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与自由主义法律观的界限.因此,厘清“法学世界观”的意蕴以及形成过程,分析恩格斯为什么
【机 构】
:
西北政法大学 刑事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学世界观”是恩格斯在《法学家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深刻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但近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界对“法学世界观”大多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和使用,甚至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也称为一种“法学世界观”,而忽略了恩格斯在批判奥地利法学家安东·门格尔“法学世界观”时所具有的另一层寓意.那就是不能单纯从法哲学角度解释社会主义,而要从生产方式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否则,可能会淡化抑或混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与自由主义法律观的界限.因此,厘清“法学世界观”的意蕴以及形成过程,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要以“法学世界观”作为批判之对象,阐明恩格斯在批判“法学世界观”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捍卫和发展,对于我们基于文本探寻恩格斯深邃的法律思想世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共同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对民主共同价值的继承与超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表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存共荣、不可分割.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制度载体、运行机制、治理及其决策实践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产生多维度多样化的过程.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的实践和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价值都具有不完美性.全过程人民民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其中动作缓慢是最关键的表现,患者可以感觉到刷牙、打鸡蛋、擀饺子皮等精细动作不灵活,走路时手臂不会自如摆动,写字变小,表情变得平淡等.很多患者也会出现手的颤抖,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表现,但这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必备的特点.有些患者就仅有肢体的僵硬感,没有震颤,被称为非震颤型帕金森.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会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最终不能独立行走,需要依靠轮椅或卧床.在没有发现左旋多巴之前,患者的症状发展迅速,极为痛苦.此外,帕金森病还具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失灵、情绪低落、睡眠问题、
一、什么是淋巴细胞亚群rn淋巴细胞是人体抵御疾病、激起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其在分化成熟过程中会表达分化抗原,即CD分子.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表达CD3抗原;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表达CD19抗原;NK细胞表达CD16和/或CD56.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差别有序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辩证发展富裕,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富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理想追求,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是因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仅仅停留于美好愿景的期盼和诉求,更重要的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因为这个无产阶级政党顺应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也就是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又到了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的季节.这些应季美食让我们大饱口福,但不合理的享用可能会带来病痛.rn近期一位80岁的老人因吃柿子肚子痛折腾到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接诊医生在了解老人发病前的饮食情况后,通过胃镜检查证实是胃石.
自由是天赋人权的基本内容,实际上也是人类自始以来的追求,却又是一种想而不得的理想.从理论上看,自由的概念是包含着一种无法避免的悖论的;在实践中,人类从来也没有找到实现自由的途径,以至于自由只能是一个激励人们前进的口号.对自由的追求是具有历史性的,需要在具体的时代以及具体的环境中来认识自由的价值.如果说自由的理念在工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在风险社会中,也许是有害的.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对自由的追求应当为对自主的追求所置换.自由属于超验世界,而自主则属于经验世界.把自由从超验世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产生了结构分化,既有城镇化的行为诉求,也有市民化的角色再造,更有逆城镇化的理性选择,三者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农民工"城镇化—市民化—逆城镇化"的实践图景.基于农民工的主体性视角,农民工返乡不是被动无奈的反城镇化,而是一种理性选择的逆城镇化,在"国家—社会—个体"的结构作用下,呈现出"进退有据"的逆城镇化实践逻辑.农民工逆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市民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展现"以退为进、进退有据""以守为攻、攻守平衡""以逸待劳、劳逸结合""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中国
农民问题是"三农"根本问题,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坚决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解决乡村社会转型中的农民问题.新发展阶段的农民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不同,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脱贫致富,而是全方面提高乡村民生水平,全过程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更加复杂,进城与留守、空巢与养老、小农与大农、散居与聚居等民生问题相互掣肘,唯有抓紧、抓好改善乡村民生这个关键点,乡村振兴才能有效施展"组合拳".因此,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不能"重物轻人",不能把乡
民间信仰是中国村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村落社会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内含着激励村落意识、激发村落道德实践、整合村落空间秩序和生成村落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在总体上与村落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村落发展的使命相契合,并在生活实践中互嵌互构,二者构成内在的关联机理.其实,村落民间信仰的发生与演变,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有意为之"的,挖掘民间信仰之于乡村建设的意义必须建立在乡村生活逻辑的基础之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自觉摒弃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观,跳出民间信仰就是"濒死的文化"或者"固有的文化"的观念,在加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