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重庆市的高中新课改经过两年多了,回想这两年多的历程,感悟颇深。经过这次课改,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的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面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的我,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1 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通过这几年教书工作的总结和调查,学生比较喜欢这几种数学课:第一种:老师不是整天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埋头做作业,这样会搞得我们头昏脑胀,像机器人一样活着,而是在下课的时候能给学生有休息的时间;第二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那么严肃,不然学生会很紧张,最好面带笑容,还带点神秘感,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看看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三种: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去表达数学问题,而不是用枯燥的数学术语去表达;第四种:老师不能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偶尔也要讲讲课外的知识,但一定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范围,不然学生会听不懂。看到学生们的这些心里话,我很受震撼。《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想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如:强调的语气、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赞赏的语气、怀疑的语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甚至失败,进而才有体会失败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怎样学习远远比他们学什么要重要得多,当学生处在最有探索欲望的年龄时,我们不能只让他们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2 教学过程的改变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如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身边的资料、数据,如家里的水电费、电话费、全校人数、某路口机动车通过量等等。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人类生活的真实材料,因此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课改下,老师时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有时我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讲明白了,以为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经过了解,不然,后反思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我上课有些情绪化,比如有学生不听讲,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的生气……这些问题我会下定决心尽快纠正过来,妥善管理好课堂秩序,使之有利于我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学会倾听又要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反思。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习题、试卷评奖等。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我们一定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
1 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通过这几年教书工作的总结和调查,学生比较喜欢这几种数学课:第一种:老师不是整天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埋头做作业,这样会搞得我们头昏脑胀,像机器人一样活着,而是在下课的时候能给学生有休息的时间;第二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那么严肃,不然学生会很紧张,最好面带笑容,还带点神秘感,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看看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三种: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去表达数学问题,而不是用枯燥的数学术语去表达;第四种:老师不能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偶尔也要讲讲课外的知识,但一定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范围,不然学生会听不懂。看到学生们的这些心里话,我很受震撼。《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想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如:强调的语气、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赞赏的语气、怀疑的语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甚至失败,进而才有体会失败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怎样学习远远比他们学什么要重要得多,当学生处在最有探索欲望的年龄时,我们不能只让他们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2 教学过程的改变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如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身边的资料、数据,如家里的水电费、电话费、全校人数、某路口机动车通过量等等。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人类生活的真实材料,因此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课改下,老师时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有时我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讲明白了,以为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经过了解,不然,后反思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我上课有些情绪化,比如有学生不听讲,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的生气……这些问题我会下定决心尽快纠正过来,妥善管理好课堂秩序,使之有利于我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学会倾听又要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反思。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习题、试卷评奖等。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我们一定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