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互助合作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16-02
初中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方面,而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 “做中学”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引导层动画》制作教学活动中学生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
要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首先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课堂的空间组织形式限制。 “秧田式”的座位安排,使学生之间鲜有合作互动行为出现,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而在《引导层动画》制作活动中,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空间组织形式,让学生按4人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引导层动画》的学习和研究。
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改变了以往“各听各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能自然形成交流,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且,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小组全体成员为完成任务需要共同努力,各“学习小组”需要互助,这就使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合作氛围。
二、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
在完成“学习小组”的组织划分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是诱发学生合作行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
1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合作型的课堂
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学生的学习从个人学习、独立完成型改为探究性、团队合作研究型;要对问题或任务设计出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好奇,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使学生形成合作的动机。
例如,在《引导层动画》的课堂中,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片树叶飘落的过程,在学生看完演示后,要求学生按照树叶的下落轨迹制作一个动画。显然,这样的要求单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于是学生便产生了互助合作的心理需要,并能自发地进行互助合作以寻找答案。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能让他们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
2对学习小组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
评价对“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很重要,适当的评价能对学生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评价课堂制作活动时,一般要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改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如果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也应将其放入学习小组的背景中进行考评。同时,教师不但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结果作出终结性的评价,还要对合作过程作出评价,突出合作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的合作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评价可以是小组互评或学生自评,这样更能促进互助学习。如向每个学习小组发放如下评选办法:
“学习之星”评选办法 组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组:4人分为一组,各组合作学习,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老师用数字为各组命名,并写在黑板上。
2评选规则:
(1)回答老师课堂提问问题正确的小组+10分;
(2)部分正确的小组+5分;
(3)补充问题正确的小组+5分;
(4)课堂任务完成正确的小组每人每个任务+20分;部分正确的小组按比例加分;
(5)帮助困难小组完成任务的小组每个任务+5分;
(6)小组的最后得分。
(以上6项,每项都有一个记分表,表略)
3记分:每小组根据规则及课堂表现,给自己打分,填在对应的表格内。
4交流:小组之间、组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小组汇报自己的最后总分,学习委员记录分数,最后总分高的前5个小组评为“学习之星”。
5表扬: “学习之星”将获得精致学习文具一份。
三、对学习小组进行行为指导
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客观上就促进了互助的行为,但各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个性较强、比较自信,一旦出现不同的意见就容易引发冲突,或在遇到困难时不懂向别人寻求支持,以至合作无法开展。所以,在《引导层动画》制作活动中要引发学生的合作心理,还要给予各小组学习活动必要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1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行为。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讨论中,不仅要求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别人发言时边听边想,必要时做好笔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认真思考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求助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举手示意完成任务,也可以举手示意寻求帮助。教师不断提醒,有哪些同学完成了任务,有哪些同学未完成任务,并让已完成任务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分工习惯
要让学生知道在小组合作中,不可能一个人将全部工作包揽下来,组内必须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可以在分组的时候就任命,或由组内自行选定小组中的“制作员”“指挥员”“测试员”等职位,并明确任务和要求,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做到各司其职、相互支持。
四、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组织合作小组
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合作氛围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合理分组对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下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既要做到组与组之间平衡,也要兼顾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接受。
2合理地设计制作任务
互助合作的成败与教师设计的制作任务密切相关,任务要难易适度。任务过于简单,合作失去必要性,对学生来说只是走过场;任务太难,学生又会茫然无措,对合作失去兴趣。所以,应该用恰当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要制订完成任务时间表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出大致的制作进程时间表,规划动画的制作过程,让各学习小组成员都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学习评价
按上述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肯定各学习小组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是可以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的。我们可以利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做中学”的教学平台,给学生创设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合作的乐趣。
(责编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16-02
初中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方面,而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 “做中学”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引导层动画》制作教学活动中学生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
要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首先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课堂的空间组织形式限制。 “秧田式”的座位安排,使学生之间鲜有合作互动行为出现,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而在《引导层动画》制作活动中,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空间组织形式,让学生按4人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引导层动画》的学习和研究。
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改变了以往“各听各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能自然形成交流,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且,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小组全体成员为完成任务需要共同努力,各“学习小组”需要互助,这就使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合作氛围。
二、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
在完成“学习小组”的组织划分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是诱发学生合作行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
1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合作型的课堂
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学生的学习从个人学习、独立完成型改为探究性、团队合作研究型;要对问题或任务设计出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好奇,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使学生形成合作的动机。
例如,在《引导层动画》的课堂中,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片树叶飘落的过程,在学生看完演示后,要求学生按照树叶的下落轨迹制作一个动画。显然,这样的要求单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于是学生便产生了互助合作的心理需要,并能自发地进行互助合作以寻找答案。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能让他们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
2对学习小组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
评价对“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很重要,适当的评价能对学生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评价课堂制作活动时,一般要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改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如果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也应将其放入学习小组的背景中进行考评。同时,教师不但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结果作出终结性的评价,还要对合作过程作出评价,突出合作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的合作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评价可以是小组互评或学生自评,这样更能促进互助学习。如向每个学习小组发放如下评选办法:
“学习之星”评选办法 组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组:4人分为一组,各组合作学习,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老师用数字为各组命名,并写在黑板上。
2评选规则:
(1)回答老师课堂提问问题正确的小组+10分;
(2)部分正确的小组+5分;
(3)补充问题正确的小组+5分;
(4)课堂任务完成正确的小组每人每个任务+20分;部分正确的小组按比例加分;
(5)帮助困难小组完成任务的小组每个任务+5分;
(6)小组的最后得分。
(以上6项,每项都有一个记分表,表略)
3记分:每小组根据规则及课堂表现,给自己打分,填在对应的表格内。
4交流:小组之间、组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小组汇报自己的最后总分,学习委员记录分数,最后总分高的前5个小组评为“学习之星”。
5表扬: “学习之星”将获得精致学习文具一份。
三、对学习小组进行行为指导
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客观上就促进了互助的行为,但各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个性较强、比较自信,一旦出现不同的意见就容易引发冲突,或在遇到困难时不懂向别人寻求支持,以至合作无法开展。所以,在《引导层动画》制作活动中要引发学生的合作心理,还要给予各小组学习活动必要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1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行为。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讨论中,不仅要求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别人发言时边听边想,必要时做好笔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认真思考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求助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举手示意完成任务,也可以举手示意寻求帮助。教师不断提醒,有哪些同学完成了任务,有哪些同学未完成任务,并让已完成任务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分工习惯
要让学生知道在小组合作中,不可能一个人将全部工作包揽下来,组内必须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可以在分组的时候就任命,或由组内自行选定小组中的“制作员”“指挥员”“测试员”等职位,并明确任务和要求,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做到各司其职、相互支持。
四、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组织合作小组
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合作氛围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合理分组对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下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既要做到组与组之间平衡,也要兼顾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接受。
2合理地设计制作任务
互助合作的成败与教师设计的制作任务密切相关,任务要难易适度。任务过于简单,合作失去必要性,对学生来说只是走过场;任务太难,学生又会茫然无措,对合作失去兴趣。所以,应该用恰当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要制订完成任务时间表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出大致的制作进程时间表,规划动画的制作过程,让各学习小组成员都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学习评价
按上述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肯定各学习小组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是可以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的。我们可以利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做中学”的教学平台,给学生创设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合作的乐趣。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