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宝宝制作胎毛笔吗?

来源 :孩子宝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策划/刘广球 采访整理/涂涂 模特宝宝/陈海莹
  
  胎毛笔是以宝宝的毛发,经特殊制作而成。胎毛笔可根据胎毛的多少制成单笔、对笔或套笔,用以纪念、收藏等。制作费用不菲,少则几百。作为一种留念价值存在,你会花费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给宝宝创作胎毛笔吗?
  
  爱屋及乌 丹丹妈咪 28岁 公司职员
  
  会,多有纪念价值啊。周围的朋友同学大部分都有给自己的宝宝留下胎毛制成的纪念品,所以在我的小宝贝第一次剃头发前,我就准备留下一些。准备做纪念品的理由很简单,一是留念,二是表达我对宝宝的爱意,爱屋及乌,他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与可爱。
  
  是伴随宝宝一生的纪念品 诗诗妈 27岁 全职妈妈
  
  当然会了。宝宝出生后,胎发长到一定程度,需要做适当的修剪,做成胎毛笔,等宝宝长大了自己也会珍惜。现在的父母为了宝宝多少钱都肯花,都是父母心里的宝贝,不会为了区区几百元或是上千元,而失去这么宝贵又可伴随孩子一生的纪念品。
  
  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 霖霖妈 28岁 自由工作者
  
  为什么不呢?只要付得起这笔费用。也许有人说,一支小小的毛笔就要花上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太贵了,不值得。我在这里想说,胎毛笔的存在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在用特别的方式来欢迎自己儿女的到来,包含着对儿女的爱,胎毛笔是父母写爱的承诺的第一篇。
  
  是宝宝成长的纪念品 峻成妈妈 32岁 办公室文员
  
  孩子所有成长中有纪念价值的东西我都会珍藏,胎发也是其中之一,我儿子第一次理发时我特意用红色信封袋装了回来保存。做胎毛笔有好处有:第一,便于保存。第二,具有收藏价值。第三,如果有幸能找一个也留有胎毛笔的女孩子,成家时这也可作为一种装饰或订情物。
  
  花费并不实际 亿珊妈妈 25岁 全职妈妈
  
  不会,因为我觉得花太多的钱制作一支胎发笔没有必要,虽然胎发很珍贵,但是你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可以把胎发放在荷包里,既有保存价值又可以省钱还有意义。如果做太贵的胎发笔有的家庭承受不了。还不如把钱花在给宝宝买生活用品和吃的方面比较实际。
  
  自然换发是一种成长乐趣 浩琛妈妈 32岁 职业技术支持
  
  我宝宝一生下来就满头黑发,头发纤细而柔软,如上天赐的礼物。我一直不舍得帮他剃掉。我更爱看着他的胎毛顺其自然更换,当头发由浓密变稀疏再变浓密,发色从乌黑到淡褐色到乌黑……每一步都充满新生命的活力。观察宝宝身上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我参与他成长的乐趣。这个充满喜悦过程的记忆不是胎毛笔可以代替的。
  
  七嘴八舌
  
  金猪妈咪
  我BB也做了两支笔,一支是400多元的,一支是100多元的,做出来的手工和材料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其实这是我们作为父母送给BB人生的第一份礼物,应该选些耐放的,有保存价值一些的笔,便宜的笔待BB长大以后送给他的时候部变形了或掉色了,就没有意义了。
  
  郸岩
  自己印了手足印,留了胎毛。个人觉得不一定花钱,都是个纪念。
  
  悦儿
  我本来不想做,但怕女儿以后问为什么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所以就做了。
  
  云子
  原来想做的,因为BB有一头浓密的毛发,咨询时说是88~1000元不等,等上门服务的时候才知道最少都要花几百块,就放弃了。让宝宝自然换发也挺好的。
  我做了手脚印和胎毛笔,挺贵的。不过,宝宝出生时收了一点利是,做这个算是以后的纪念嘛。
  
  霏霏妈
  没做,个人觉得不切实际,而且BB的头发少,觉得剃了就成光头了,那多难看!
  
  华华妈咪
  为了宝宝,花点钱不算什么,想想宝宝以后长大了还能看到小时候的东西,一定会很感激妈妈的。
  留了胎发,但是拿去做又怕做出来的不是自己宝宝的胎发。一直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一直都没有拿去做笔。
  
  本刊观点
  
  所谓“胎毛”即婴儿出生时与生俱来的先天毛发,生成于娘胎,久经羊水滋润,是小宝宝离娘胎后唯一可留作纪念的,弥足珍贵。对于宝宝的胎毛,有些父母仅留存收藏,有些则制作成胎毛笔。自唐代以来就有制作“胎毛笔”(胎发笔)的习俗,到如今,年轻一代的父母给自己的宝宝制作精美而昂贵的胎毛笔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应运而生的产物则是专门为宝宝制作胎毛笔、做立体手足印的机构,收费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块不等。
  宝宝的胎毛固然是珍贵的,父母收藏也无可厚非,然而真的需要花费成百上千元去专门制作所谓的“胎毛笔”吗?一些妈妈说,孩子只有一个,宝宝的一切都是不可重来,用宝宝初生的毛发制作成笔,一则表达慈爱之心,能让孩子一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则为孩子留下永久纪念,这么有意义,即使再贵也是值得的。
  我们的建议是,在一切为了宝宝这个出发点外,父母还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切忌盲目追求潮流,量力而行即可。谨记自然是永恒不变的潮流。
  编辑/刘厂球
其他文献
云是天上的羊,  羊是地上的云。  三娃蹲在羊圈里,他破了的蓝水靴,一蹲一起一动都会唧唧地响。吸烟,眯着眼,他有点醉态地望着1000只胖胖的羊。羊很白,仿佛是三娃从天上扯下的一朵又一朵云被他那大手按在了这大棚羊圈里的。一会儿,三娃又觉得自己飘在天上,踩在云上。1000只新疆大尾巴羊,育了快一年了,1000只羊个个像吹了气,胖成云。望着云似的羊,三娃有了一种能呼风唤雨的感觉。  “方头吃饱了吗?玻璃
期刊
时间回到1987年,范建明放弃了很好的单位和工作,凭着一股热情,怀揣着借来的300块钱,只身前往不知何处的海南岛,准备大干一场。  壹 来到海南  “87年,来到海南,我们心里也很茫然,只知道中央要在海南建省这个信息,海南什么样我们不知道,说的再难听点,哪个方向都不清楚。”准备来海南前,范建明并没有思想准备,只是觉得要体验一下,实践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  当时广州流花宾馆附近就有巴士到海
期刊
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吸烟一边看电视,我和弟弟在院子里忙着打雪仗,妈妈挑起棉门帘,倚在门上,嗔怪的看着我们,微笑着摇头。我和弟弟闹得更欢了,他团了一个大大的雪球向我脸上掷过来,我侧身一躲,雪球落到了地上,我也飞快地团了一个雪球,向着弟弟的小脑瓜掷去。机灵的弟弟轻巧地一跳避开了,随即抓了大把的雪团向我扔过来,我也不甘示弱。纷纷扬扬的雪花在我和弟弟的周身飘落,飞舞,我俩追闹着,嬉笑着……  “咳,咳……
期刊
闯海,已然由闯琼州海峡之海、闯海南岛之海、闯市场经济之海,跃升为新时期闯南海之海、闯世界之海、闯海洋强国中国梦之海的新航程。  时光年轮飞转。今年四月,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五周年。  闯海人,当年因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而从中国内地积极投身海南建设的一批批有志者人,在共和国最小的陆域省份、最大的海洋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伴随着它年轻的脚步,不觉间已经历经二十五年蹉跎岁月。这是一代人的光阴
期刊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高低贵贱,你都会发现闯海人的身影,他们的瞬间都会在我的相机中定格。形形色色的闯海人汇集成了不同的影像形式,一幅幅老照片将当年闯海人在海南岛土地上辛勤奋斗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记忆重生。  黄一鸣在海南乃至中国的摄影界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近30年以来,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海南岛这块生他养他的地方,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文化历史,同样,1988年海南建省,记者敏
期刊
三角池  三角池,位于海口市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周围有海口人民公园、海口人民广场等公共场所,又紧挨海南省委、省政府,距当年的人才交流中心也不过六七百米。附近还有湖光旅社、东湖旅社、省委组织部招待所、农垦三所、建国旅社、民居…很多闯海人就结伴在这附近住下了。  东湖的墙壁开辟成广告栏,有专人管理,在上边张贴广告要交费,全是求聘诚聘类,墙上贴了厚厚一层,旧的还没有被人看到,新的又贴了
期刊
几乎所有海南的米粉都是温和的,与它相处,很难一眼就看出它的妙处。它们没有海南四大名菜那么精美,却朴实自然的存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几乎所有海南的米粉都是温和的,与它相处,很难一眼就看出它的妙处。它们没有海南四大名菜那么精美,却朴实自然的存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海南各种各样的粉类很多,较为出名的有六种,海南粉、抱罗粉、塔洋粑炒、后安粉、陵水酸粉、儋州米烂。  壹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期刊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在全国引起的震动,许多人告别铁饭碗奔向海南,形成了独特的“十万人才过海峡”之壮观景象。海南成为大熔炉,许多人在这里得到煅练,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开始诞生,海南也被称为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海南现象产生了一段段传奇,大浪淘沙使企业和企业家开始了脚踏实地的追求,出现了许多商业精英,如今,他们依然活跃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  海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峰  陈锋曾在中国民
期刊
爽朗的夏日午后,我和我的东寨港如履赴约,温馨相拥。  悠悠东寨港一路欢歌向大海,水面上泛着油油的光,那是太阳恩赐的碎金片,诱人且醉人。小渔船儿随波荡漾,漾了开去便有生气,一船的希望就装在勤劳智慧的丰收里。花游船儿逐水飘散,散了开去即生灵气,满船的快乐便载在赏心悦目的意念中。水鸟们偶尔不甘寂寞地自由来去,点缀于港中的渔树桩,形成一幅清新隽永的中国画。微风轻拂,温柔得让人感动。原本浮躁的心渐渐安稳地和
期刊
这是腊月里的一天。天气像往常一样冷得厉害。街上的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缩着脖子,在路上快步穿行着,想要逃离这刺骨的寒冷。天色一片灰蒙蒙,寒风呼啸着,刮在人脸上,如同刀割一般。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座原本风光秀丽的内陆小城一到冬季就难得见到蓝天,从早到晚都被一片莫名的灰色笼罩着。有人说是因为车多了,有人怪熏香肠腊肉,还有人将其归罪于极端天气,真相究竟如何,只有上帝知道。  马上要过年了,街上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