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了解它们的绘画艺术特征,进而学会鉴赏,这是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同时在学习中,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作品的“比较鉴别法”。
《秋艳》林风眠
《阿让特伊的秋天》莫奈
在中西方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认识模糊。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画家的人物画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如中国侍女画唐伯虎的《秋风执扇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塞妇女》);中国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品(如中国近代绘画大师林风眠《秋艳》和欧洲印象派杰出代表莫奈的《阿让特伊的秋天》),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中西方绘画主要的区别与各自的艺术特征,运用实物的比较分析,使深奥理论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印象。下面以《秋艳》和《阿让特伊的秋天》)为例,指导学生在造型、透视、背景、综合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找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一、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表现
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讲究笔墨情趣和深邃的意境。而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色彩的表现,讲究物体的光感。国画大师林风眠的作品《秋艳》展现的,是平原上的秋色风景。河边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暮色开始降临,逆光的树干、屋顶、河岸冥冥欲黑,恰与那灿烂余辉中的金红色的叶子形成强烈对比。墨与纯朱砂、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近处的倒影也在深沉的暖色调中闪闪发光,给壮丽的画面增加了几分活泼神秘的色彩。它的基调是水墨,它的意境也和传统绘画一脉相通。而莫奈笔下的《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力图捕捉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无处不洋溢着阳光灿烂的幻觉,丰富而真实的自然形态与质感在多样的笔法下表露无遗。树丛用粗硬的笔触一挥而就,长长的水平笔触让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活灵活现,而描绘天空则以稀薄的颜料、宽阔的笔触略施渲染,整个画面色彩异常丰富、真实,像一首极其美妙的色彩交响乐。
二、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讲究事物的真实性
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并与诗、书、印结合;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运用焦点透视,讲究事物的真实性。《秋艳》中的景色是作者在移动观察中所得,是画家的综合感受。浓重的墨色与纯中黄、纯朱砂的对比,不仅画出了秋天的艳丽,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浓郁、壮阔的美。刚劲挺拔的竖直线充塞了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看似在描绘秋天的萧瑟与悲凉,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富有诗意和奋力抗争的美。而《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作者站在固定的视点上加以描绘的。西方画家为画一幅风景画,往往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写生,力求画出真实感、立体感。《阿让特伊的秋天》垂直画面的变线(有透视变化的线)在远处相交于一点,形成了焦点透视,表现了很有深度的空间感。
三、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
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等。《阿让特伊的秋天》的画面不留一点空隙,因为现实的空间是不存在空白和空隙的。因此天空占很大部分,作为全画的背景,并与地上风景保持了和谐。相反,东方绘画的水墨间和水墨之上则是空白,无背景。如《秋艳》就没有背景,但这空白决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可以表现烟云,也可以表现远处的朦胧飘渺,与笔墨处虚实相间,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表现力。正如老子所说:“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即“虚”的意思。总之,中国水墨画在节色省笔这点上与欧洲风景画截然不同,表现手法也不是直接、写实的,而是更多地依赖鉴赏者的感受。另外,为了加深空白部分的内涵,绢和纸的质量也很重要,它们自身具丰富的质感——细腻而柔软,在上面下笔时要带有瞬间造型的意味,而用麻纤维制成的帆布就不具备这么微妙的质地,粗糙的表面需要长时间的描绘才能体现油画的浑厚凝重。
四、總体风格:中国画“内敛”,西方画“奔放”
从总体风格来说,中国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显得含蓄而内敛,注重意境的表达,需要鉴赏者静静体会。而西方绘画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画面往往处理得立体而真实,色彩艳丽而夸张,给鉴赏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不同作品的比较,让学生加强了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而这种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就越能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运用“比较鉴赏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方法。真正体现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
当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还要注意精心选择作品,注意作品的典型性、艺术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用心、专心的教师,很多教学方法自然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朱守锂
《秋艳》林风眠
《阿让特伊的秋天》莫奈
在中西方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认识模糊。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画家的人物画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如中国侍女画唐伯虎的《秋风执扇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塞妇女》);中国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品(如中国近代绘画大师林风眠《秋艳》和欧洲印象派杰出代表莫奈的《阿让特伊的秋天》),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中西方绘画主要的区别与各自的艺术特征,运用实物的比较分析,使深奥理论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印象。下面以《秋艳》和《阿让特伊的秋天》)为例,指导学生在造型、透视、背景、综合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找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一、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表现
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讲究笔墨情趣和深邃的意境。而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色彩的表现,讲究物体的光感。国画大师林风眠的作品《秋艳》展现的,是平原上的秋色风景。河边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暮色开始降临,逆光的树干、屋顶、河岸冥冥欲黑,恰与那灿烂余辉中的金红色的叶子形成强烈对比。墨与纯朱砂、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近处的倒影也在深沉的暖色调中闪闪发光,给壮丽的画面增加了几分活泼神秘的色彩。它的基调是水墨,它的意境也和传统绘画一脉相通。而莫奈笔下的《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力图捕捉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无处不洋溢着阳光灿烂的幻觉,丰富而真实的自然形态与质感在多样的笔法下表露无遗。树丛用粗硬的笔触一挥而就,长长的水平笔触让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活灵活现,而描绘天空则以稀薄的颜料、宽阔的笔触略施渲染,整个画面色彩异常丰富、真实,像一首极其美妙的色彩交响乐。
二、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讲究事物的真实性
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并与诗、书、印结合;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运用焦点透视,讲究事物的真实性。《秋艳》中的景色是作者在移动观察中所得,是画家的综合感受。浓重的墨色与纯中黄、纯朱砂的对比,不仅画出了秋天的艳丽,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浓郁、壮阔的美。刚劲挺拔的竖直线充塞了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看似在描绘秋天的萧瑟与悲凉,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富有诗意和奋力抗争的美。而《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作者站在固定的视点上加以描绘的。西方画家为画一幅风景画,往往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写生,力求画出真实感、立体感。《阿让特伊的秋天》垂直画面的变线(有透视变化的线)在远处相交于一点,形成了焦点透视,表现了很有深度的空间感。
三、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
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等。《阿让特伊的秋天》的画面不留一点空隙,因为现实的空间是不存在空白和空隙的。因此天空占很大部分,作为全画的背景,并与地上风景保持了和谐。相反,东方绘画的水墨间和水墨之上则是空白,无背景。如《秋艳》就没有背景,但这空白决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可以表现烟云,也可以表现远处的朦胧飘渺,与笔墨处虚实相间,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表现力。正如老子所说:“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即“虚”的意思。总之,中国水墨画在节色省笔这点上与欧洲风景画截然不同,表现手法也不是直接、写实的,而是更多地依赖鉴赏者的感受。另外,为了加深空白部分的内涵,绢和纸的质量也很重要,它们自身具丰富的质感——细腻而柔软,在上面下笔时要带有瞬间造型的意味,而用麻纤维制成的帆布就不具备这么微妙的质地,粗糙的表面需要长时间的描绘才能体现油画的浑厚凝重。
四、總体风格:中国画“内敛”,西方画“奔放”
从总体风格来说,中国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显得含蓄而内敛,注重意境的表达,需要鉴赏者静静体会。而西方绘画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画面往往处理得立体而真实,色彩艳丽而夸张,给鉴赏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不同作品的比较,让学生加强了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而这种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就越能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运用“比较鉴赏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方法。真正体现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
当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还要注意精心选择作品,注意作品的典型性、艺术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用心、专心的教师,很多教学方法自然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