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6.58个。日本的相应数字则分别是19平方米和200个。
据卫生部8月17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全国83.8%成年人从不参加业余锻炼,仅有11.9%的居民经常锻炼。
上述调查结果令人既惊心更忧心,身体锻炼的严重缺乏,不仅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不高,更预示着巨大的健康风险。如上述报告显示,“我国的年患病人次数由1993年的43.6亿增加到2008年的52.5亿,15年间增加了20%”。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这种“健康风险”,显然又不只属于个人,同样也是社会本身的巨大风险和负担。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疾病总的经济负担为23 968亿元,相当于GDP的13.1%”。
导致“从不锻炼身体”的根源究竟在哪儿,谁该为此负责?当然,必须承认,“83.8%的成年人”自身应首先对此负责,他们个人主观上的种种原因,如“缺乏兴趣”、“生活惰性”等,实乃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个人主观原因之外,社会性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同样也是造成“从不锻炼”的重要原因和背景。总结归纳一下,这些社会客观制约因素,实际上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方面的“缺乏锻炼时间”。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33.8%。而智联招聘最近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佐证这种“没时间”困境。据报告,中国职场人均每日工作时间8.66个小时,上下班往返0.96小时,睡眠7.33小时。其中,约2/3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同时,有30.3%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严重挤压睡眠和其他活动时间。
另一方面,从空间方面来看,“锻炼场地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从不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和背景。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6.58个。日本的相应数字则分别是19平方米和200个。而更为不堪的是,即便是总量如此匮乏的体育场地,我们又还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如近2/3体育场地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学校体育场,真正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平均每万人仅2.59个。其中,完全免费開放的更少之又少。而前述《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也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只有14.8%选择“公共体育场馆”,其余大多数人的锻炼场地主要是“公路旁”、“小区空地”等。
显然,如果不能根本改变这种既“缺时间”又“缺空间(场地)”的现状,仅单纯从个人主观层面责备国人“从不锻炼身体”,不公正更不足以有效扭转这种“不锻炼”局面。
(来源:《青年时报》 张贵峰/文)
据卫生部8月17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全国83.8%成年人从不参加业余锻炼,仅有11.9%的居民经常锻炼。
上述调查结果令人既惊心更忧心,身体锻炼的严重缺乏,不仅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不高,更预示着巨大的健康风险。如上述报告显示,“我国的年患病人次数由1993年的43.6亿增加到2008年的52.5亿,15年间增加了20%”。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这种“健康风险”,显然又不只属于个人,同样也是社会本身的巨大风险和负担。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疾病总的经济负担为23 968亿元,相当于GDP的13.1%”。
导致“从不锻炼身体”的根源究竟在哪儿,谁该为此负责?当然,必须承认,“83.8%的成年人”自身应首先对此负责,他们个人主观上的种种原因,如“缺乏兴趣”、“生活惰性”等,实乃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个人主观原因之外,社会性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同样也是造成“从不锻炼”的重要原因和背景。总结归纳一下,这些社会客观制约因素,实际上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方面的“缺乏锻炼时间”。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33.8%。而智联招聘最近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佐证这种“没时间”困境。据报告,中国职场人均每日工作时间8.66个小时,上下班往返0.96小时,睡眠7.33小时。其中,约2/3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同时,有30.3%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严重挤压睡眠和其他活动时间。
另一方面,从空间方面来看,“锻炼场地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从不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和背景。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6.58个。日本的相应数字则分别是19平方米和200个。而更为不堪的是,即便是总量如此匮乏的体育场地,我们又还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如近2/3体育场地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学校体育场,真正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平均每万人仅2.59个。其中,完全免费開放的更少之又少。而前述《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也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只有14.8%选择“公共体育场馆”,其余大多数人的锻炼场地主要是“公路旁”、“小区空地”等。
显然,如果不能根本改变这种既“缺时间”又“缺空间(场地)”的现状,仅单纯从个人主观层面责备国人“从不锻炼身体”,不公正更不足以有效扭转这种“不锻炼”局面。
(来源:《青年时报》 张贵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