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模拟亲历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与讲授结合,使教学效果明显,能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层次。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现途径
1.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让学生去探究,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老师们把物理探究课只流于形式,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使它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问题二:注重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组织学生讨论了,就认为是探究了。新课程教材中的需要经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的内容比较多,物理学科尤其如此。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所谓的分组讨论,学生们就开始“唧唧喳喳”了,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结果。从学生一脸的茫然和站起来的不知所措,就能看出所谓“探究”的实效性了。
问题三: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着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挥而就,全部给他来个探究。结果当学生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
问题四:曲解科学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就在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从学具、配套设施规格及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或规定。一部分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把这理解为“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
2.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现途径
2.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一个小故事、打一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然后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2.2适时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2.3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3.结语
总之,在物理学科探究中,教师是否进行了科学、积极的引导,是否真的“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真正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取得探究成功的关键,也是课改的关键。我们教改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提倡,会走很多的弯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提炼,会走很多的弯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思考教改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江维渝. 提高初中物理群体成绩的探讨[J]. 广西物理, 1997,(03)
2 吴星白.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1)
3 陈国森.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9,(S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现途径
1.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让学生去探究,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老师们把物理探究课只流于形式,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使它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问题二:注重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组织学生讨论了,就认为是探究了。新课程教材中的需要经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的内容比较多,物理学科尤其如此。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所谓的分组讨论,学生们就开始“唧唧喳喳”了,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结果。从学生一脸的茫然和站起来的不知所措,就能看出所谓“探究”的实效性了。
问题三: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着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挥而就,全部给他来个探究。结果当学生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
问题四:曲解科学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就在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从学具、配套设施规格及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或规定。一部分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把这理解为“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
2.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现途径
2.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一个小故事、打一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然后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2.2适时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2.3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3.结语
总之,在物理学科探究中,教师是否进行了科学、积极的引导,是否真的“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真正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取得探究成功的关键,也是课改的关键。我们教改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提倡,会走很多的弯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提炼,会走很多的弯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思考教改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江维渝. 提高初中物理群体成绩的探讨[J]. 广西物理, 1997,(03)
2 吴星白.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1)
3 陈国森.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