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善于渗透生命意识。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小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那么,怎样根据教材的特点,在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面来探索德育渗透的策略。
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花木兰》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忠孝两全举止,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其次,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忧虑中悲愤地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也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小英雄雨来》的雨来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从《西风胡杨》一文中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从《月下浆声》中体悟诚信的魅力;可以在《让它们自由生息》中学会尊重生命;在《两小儿辩日》中懂得谦虚好问;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此外,抓住蕴含深刻意义的标点符号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好方法。如感情强烈的惊叹号,往往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含意深长的省略号,常常含有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意义;而用法多变的双引号,既有特定的称谓和引用的作用,又不时地强调、讽刺。掌握文中运用较为特殊的标点对于理解课文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抓住它,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几处的标点适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等灵车”部分,“一群泪流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里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现了红领巾怀念总理情真意切,为等总理的灵车而忘记疲劳、望眼欲穿的决心;二是说明人群中除了老人、青年、儿童之外,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人。“追灵车”部分“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巧用了一个叹号,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热爱总理的强烈情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地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 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父亲用双手坚持了38个小时来挖废墟的场面是文章的重头戏,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景,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学习《香玉剧社号》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常香玉的主要事迹,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的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心身边的人。
3. 善于渗透生命意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无所事事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应该凭时间的有效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泡网吧、群殴等事,在教学《成长》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人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时,我让学生了解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是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生命,才会懂得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是没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
总之,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研究 张学桂 在文本感悟中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2010年9月.A期:第53页
[2]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李家栋主编 2003年11月第1版 第94页至第98页
[3] 跟随榜样成长 曾庆春编著 2007年5月第1版 第69页至72页
[4]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张仁贤主编 2008年6月第1版 第48页至第56页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小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那么,怎样根据教材的特点,在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面来探索德育渗透的策略。
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花木兰》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忠孝两全举止,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其次,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忧虑中悲愤地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也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小英雄雨来》的雨来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从《西风胡杨》一文中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从《月下浆声》中体悟诚信的魅力;可以在《让它们自由生息》中学会尊重生命;在《两小儿辩日》中懂得谦虚好问;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此外,抓住蕴含深刻意义的标点符号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好方法。如感情强烈的惊叹号,往往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含意深长的省略号,常常含有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意义;而用法多变的双引号,既有特定的称谓和引用的作用,又不时地强调、讽刺。掌握文中运用较为特殊的标点对于理解课文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抓住它,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几处的标点适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等灵车”部分,“一群泪流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里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现了红领巾怀念总理情真意切,为等总理的灵车而忘记疲劳、望眼欲穿的决心;二是说明人群中除了老人、青年、儿童之外,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人。“追灵车”部分“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巧用了一个叹号,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热爱总理的强烈情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地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 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父亲用双手坚持了38个小时来挖废墟的场面是文章的重头戏,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景,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学习《香玉剧社号》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常香玉的主要事迹,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的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心身边的人。
3. 善于渗透生命意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无所事事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应该凭时间的有效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泡网吧、群殴等事,在教学《成长》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人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时,我让学生了解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是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生命,才会懂得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是没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
总之,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研究 张学桂 在文本感悟中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2010年9月.A期:第53页
[2]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李家栋主编 2003年11月第1版 第94页至第98页
[3] 跟随榜样成长 曾庆春编著 2007年5月第1版 第69页至72页
[4]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张仁贤主编 2008年6月第1版 第48页至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