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356
引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上初中时,在第一册中国历史课本中看到原始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当时就对我国的原始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原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我浮想联翩,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号:它是用泥捏出来的吗?是用水粉颜料画上去的人面和鱼吗?是不是原始社会的美术老师作品呢?一切都不容再用时间考虑了,我还有其他科目的作业要完成。这一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出了思考。
时至第二个学期,美术课本中再次出现了原始彩陶图片,课堂中老师讲解了几种陶器的制作方法。我对制陶有了初步的了解。记得在那次课堂活动中,我非常用心完成了对陶器造型和纹饰的描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我已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目睹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博物馆已经向公众开放。休息日我会步入博物馆了解彩陶文化,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原始文化,追寻它那还没有完全被掀开的神秘面纱,探索它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关系以及审美情趣。
原始彩陶的前期追溯
我国有关陶器的记载可追溯至尧舜时期。传说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生活十分简朴,常使用和百姓一样的素面陶器;舜帝年轻时在历山耕田,渔猎于雷泽,到黄河之滨烧制陶器,邻里青年有许多人向他学习制陶烧窑,并靠近他居住。可见陶器制作在当时社会已遍及黄河流域。那时的老百姓普遍使用素面日用陶器,彩陶则属于部落首领和有身份地位的上层社会群体。
在我国神州大地上,许多地方都出土有陶器。因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出土的陶器各具特色,有灰陶、白陶、黑陶、红陶和夹砂陶等等。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出土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距今已有万年的历史,这批陶器胎体很厚,制造方法很原始,烧制温度低,它是中国制陶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到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技艺已颇为娴熟,制陶业进入原始社会兴盛时期。
浅鉴彩陶艺术
彩陶按烧制工艺和装饰手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颜料进行施彩描绘,后经窑火烧制而成;还有一种是在烧制完成的陶器表面进行施彩,此类彩陶出土后再经过人工清理,极易脱彩。
1921年,以彩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次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按照考古惯例,此类文化就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我们从目前出土的各类器物中,可以看出制陶业是仰韶文化手工业生产的代表,已经发现的各时期窑场和作坊有上百座,证明当时各聚落都掌握了烧陶的系列技术和装饰工艺。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揭开了我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文化向西北地区推衍而形成的半坡类型文化。该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泥而制烧成红陶,敞口卷唇,从口沿处绘彩至内壁,以黑彩描绘出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眼细平直,似闭目状,鼻梁呈倒立的T形,嘴巴左右分置一条变形的鱼,鱼头与人嘴重合,似乎是口中同时衔着两条鱼,人面双耳部也有两条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面鱼纹合体。盆内相对的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做游动互追狀。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图画线条细直,像是用笔比较熟练,整体纹饰有对称,也有反复,图案性极强,而且很是有趣味,这充分显示出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才能。
人面鱼纹这一图案应当与当时的部落崇拜及生活有关。半坡人在傍河阶地上建居,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兼渔猎和采集,这一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之意。此类彩陶盆在半坡遗址中不止一件,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该作品神秘莫测,目前学术界出现过多种观点说法,甚至有人提到外星人之说,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所在。
仰韶文化继续向西北发展,出现了灿烂的马家窑彩陶艺术,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大约经过一千二百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和青海省境内。马家窑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型有盆、钵、瓶,罐、壶等日用品,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以纹饰。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文化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样的图案形成了典丽、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变,图案绚丽多彩且极富于变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喜欢彩陶艺术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要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学习。甘肃省彩陶起源早且延续时间长,是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甘肃彩陶造型大气、独特,色彩瑰丽,博物馆中的彩陶纹饰繁缛华丽,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为精美和闻名。该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绘以黑彩纹饰。人头形器口雕刻十分生动,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前额垂发齐眉,脑后披发及颈,梳理十分整齐,挺鼻小嘴,五官端正,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器身画弧线三角纹对接成圆,加斜线组成二方连续图案,宛若穿着花衣的少女,这种发饰和形象在相当广阔的古羌人地区具有普遍性。该瓶是一件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彩陶佳品,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的唯美头面装饰,也是我国史前集彩绘、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在众多彩陶精品器皿中,《舞蹈纹彩陶盆》显得格外突出。该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直径28厘米,呈橙红色,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有三组舞蹈人图案,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斜着的叶纹做隔离。舞蹈者每组均为5人,舞者手拉手,面均朝向前方,步调一致,好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一致飘动的饰物,头部饰物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动,每一组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均画成两根线条。舞蹈纹以单纯的黑彩,用平涂手法表现出似剪影般的效果,人物造型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三组舞者绕盆内沿形成圆圈,假如你在盆中盛水至人物足部,舞蹈的身躯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的水盆会变成为池塘,池边欢快的人群映在塘中,此时你再去轻轻晃动盆中水,映在池塘中的人群顿时舞起来了,舞蹈的韵味定能让你心醉。 面前这件精美的彩陶盆折射出多少原始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上的舞蹈内容生动且真实地再现了原始先民群舞的场面,形象地传达出用舞蹈来庆丰收、庆胜利或是祈求上苍的祭祀活动场面。舞蹈纹彩陶盆是远古时代的一件绝伦佳作,不仅用笔流畅,线条娴熟,而且人物动作描绘十分得体,寥寥数笔就把人物形象画的惟妙惟肖。画面人物占有突出而恰如其分的构图位置,使整个器形与图案形神通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真能让人百看不厌。
浅探彩陶艺术
彩陶的胎骨来自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艺术家巧妙加工,就变成可亲的生活器皿。起初的陶质器皿只是人类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经过多少次原始艺术家改良,适合人类使用的陶器式样延续下来,又经过多少心灵手巧的陶工们完善,它的造型逐渐体现出自己的高雅,加之施彩描绘,一件件土陶开始显现出自己的华丽变身,最终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世界。
认真对比同类型的彩陶作品,总会找到共同特征,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形成艺术的类型风格。也就是说,每个类型的艺术常常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自己的类型风格。彩陶艺术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往往相互关联和渗透,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类型特色往往是由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文化类型的审美往往是环境所造就,比如:同是马家窑彩陶作品,会体现涡纹图案和流畅奔放的线条,也出现鸟兽纹和网格纹彩绘,这是生活气息不同的体现。艺术风格离不开独特的地理文化,定以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风格沉淀下来,并且延续发展,形成地域类型风格。地域类型文化也会交错和相互影响,再衍推发展,形成大的时代风格,并传承给下一个时代。
彩陶纹饰之美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的美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先民有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创造出的艺术根植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采集、狩猎和耕种等劳作练就出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头脑,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人,但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宗教会应运而生,宗教与原始文化彼此不能分开。巫术和图腾崇拜更使原始艺术彼此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原始人模仿自然、表现情感、游戏需要、生产劳动、巫术及多元论被认为是艺术起源,那么彩陶纹饰带有宗教印记就在情理之中。因为先民们一定会祈求神灵的保佑,所以《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舞蹈纹彩陶盆》被认定为与原始人生活中的巫术活动有关是可以接受的。
彩陶艺术评价
今天的鉴赏家们对彩陶文化有多种好评,有学者评价彩陶纹饰艺术就是原始的中国画,我深表赞同。彩陶绘制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作为重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条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艺术可以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形式,特别是马家窑彩陶上的图画就是神奇而丰富的史前“中国画”。彩陶文化留下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我们和以后的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最珍贵的收藏欣赏品,彩陶文化的艺术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灿烂的彩陶文化走到今天,无论它置身何方,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好好保护它的义务,一定要责无旁贷地将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承给祖国的下一代。
2021年5月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史》《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百度文库》
太原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分局
引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上初中时,在第一册中国历史课本中看到原始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当时就对我国的原始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原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我浮想联翩,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号:它是用泥捏出来的吗?是用水粉颜料画上去的人面和鱼吗?是不是原始社会的美术老师作品呢?一切都不容再用时间考虑了,我还有其他科目的作业要完成。这一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出了思考。
时至第二个学期,美术课本中再次出现了原始彩陶图片,课堂中老师讲解了几种陶器的制作方法。我对制陶有了初步的了解。记得在那次课堂活动中,我非常用心完成了对陶器造型和纹饰的描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我已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目睹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博物馆已经向公众开放。休息日我会步入博物馆了解彩陶文化,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原始文化,追寻它那还没有完全被掀开的神秘面纱,探索它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关系以及审美情趣。
原始彩陶的前期追溯
我国有关陶器的记载可追溯至尧舜时期。传说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生活十分简朴,常使用和百姓一样的素面陶器;舜帝年轻时在历山耕田,渔猎于雷泽,到黄河之滨烧制陶器,邻里青年有许多人向他学习制陶烧窑,并靠近他居住。可见陶器制作在当时社会已遍及黄河流域。那时的老百姓普遍使用素面日用陶器,彩陶则属于部落首领和有身份地位的上层社会群体。
在我国神州大地上,许多地方都出土有陶器。因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出土的陶器各具特色,有灰陶、白陶、黑陶、红陶和夹砂陶等等。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出土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距今已有万年的历史,这批陶器胎体很厚,制造方法很原始,烧制温度低,它是中国制陶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到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技艺已颇为娴熟,制陶业进入原始社会兴盛时期。
浅鉴彩陶艺术
彩陶按烧制工艺和装饰手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颜料进行施彩描绘,后经窑火烧制而成;还有一种是在烧制完成的陶器表面进行施彩,此类彩陶出土后再经过人工清理,极易脱彩。
1921年,以彩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次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按照考古惯例,此类文化就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我们从目前出土的各类器物中,可以看出制陶业是仰韶文化手工业生产的代表,已经发现的各时期窑场和作坊有上百座,证明当时各聚落都掌握了烧陶的系列技术和装饰工艺。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揭开了我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文化向西北地区推衍而形成的半坡类型文化。该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泥而制烧成红陶,敞口卷唇,从口沿处绘彩至内壁,以黑彩描绘出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眼细平直,似闭目状,鼻梁呈倒立的T形,嘴巴左右分置一条变形的鱼,鱼头与人嘴重合,似乎是口中同时衔着两条鱼,人面双耳部也有两条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面鱼纹合体。盆内相对的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做游动互追狀。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图画线条细直,像是用笔比较熟练,整体纹饰有对称,也有反复,图案性极强,而且很是有趣味,这充分显示出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才能。
人面鱼纹这一图案应当与当时的部落崇拜及生活有关。半坡人在傍河阶地上建居,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兼渔猎和采集,这一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之意。此类彩陶盆在半坡遗址中不止一件,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该作品神秘莫测,目前学术界出现过多种观点说法,甚至有人提到外星人之说,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所在。
仰韶文化继续向西北发展,出现了灿烂的马家窑彩陶艺术,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大约经过一千二百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和青海省境内。马家窑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型有盆、钵、瓶,罐、壶等日用品,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以纹饰。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文化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样的图案形成了典丽、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变,图案绚丽多彩且极富于变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喜欢彩陶艺术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要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学习。甘肃省彩陶起源早且延续时间长,是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甘肃彩陶造型大气、独特,色彩瑰丽,博物馆中的彩陶纹饰繁缛华丽,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为精美和闻名。该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绘以黑彩纹饰。人头形器口雕刻十分生动,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前额垂发齐眉,脑后披发及颈,梳理十分整齐,挺鼻小嘴,五官端正,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器身画弧线三角纹对接成圆,加斜线组成二方连续图案,宛若穿着花衣的少女,这种发饰和形象在相当广阔的古羌人地区具有普遍性。该瓶是一件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彩陶佳品,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的唯美头面装饰,也是我国史前集彩绘、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在众多彩陶精品器皿中,《舞蹈纹彩陶盆》显得格外突出。该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直径28厘米,呈橙红色,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有三组舞蹈人图案,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斜着的叶纹做隔离。舞蹈者每组均为5人,舞者手拉手,面均朝向前方,步调一致,好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一致飘动的饰物,头部饰物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动,每一组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均画成两根线条。舞蹈纹以单纯的黑彩,用平涂手法表现出似剪影般的效果,人物造型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三组舞者绕盆内沿形成圆圈,假如你在盆中盛水至人物足部,舞蹈的身躯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的水盆会变成为池塘,池边欢快的人群映在塘中,此时你再去轻轻晃动盆中水,映在池塘中的人群顿时舞起来了,舞蹈的韵味定能让你心醉。 面前这件精美的彩陶盆折射出多少原始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上的舞蹈内容生动且真实地再现了原始先民群舞的场面,形象地传达出用舞蹈来庆丰收、庆胜利或是祈求上苍的祭祀活动场面。舞蹈纹彩陶盆是远古时代的一件绝伦佳作,不仅用笔流畅,线条娴熟,而且人物动作描绘十分得体,寥寥数笔就把人物形象画的惟妙惟肖。画面人物占有突出而恰如其分的构图位置,使整个器形与图案形神通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真能让人百看不厌。
浅探彩陶艺术
彩陶的胎骨来自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艺术家巧妙加工,就变成可亲的生活器皿。起初的陶质器皿只是人类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经过多少次原始艺术家改良,适合人类使用的陶器式样延续下来,又经过多少心灵手巧的陶工们完善,它的造型逐渐体现出自己的高雅,加之施彩描绘,一件件土陶开始显现出自己的华丽变身,最终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世界。
认真对比同类型的彩陶作品,总会找到共同特征,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形成艺术的类型风格。也就是说,每个类型的艺术常常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自己的类型风格。彩陶艺术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往往相互关联和渗透,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类型特色往往是由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文化类型的审美往往是环境所造就,比如:同是马家窑彩陶作品,会体现涡纹图案和流畅奔放的线条,也出现鸟兽纹和网格纹彩绘,这是生活气息不同的体现。艺术风格离不开独特的地理文化,定以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风格沉淀下来,并且延续发展,形成地域类型风格。地域类型文化也会交错和相互影响,再衍推发展,形成大的时代风格,并传承给下一个时代。
彩陶纹饰之美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的美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先民有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创造出的艺术根植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采集、狩猎和耕种等劳作练就出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头脑,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人,但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宗教会应运而生,宗教与原始文化彼此不能分开。巫术和图腾崇拜更使原始艺术彼此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原始人模仿自然、表现情感、游戏需要、生产劳动、巫术及多元论被认为是艺术起源,那么彩陶纹饰带有宗教印记就在情理之中。因为先民们一定会祈求神灵的保佑,所以《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舞蹈纹彩陶盆》被认定为与原始人生活中的巫术活动有关是可以接受的。
彩陶艺术评价
今天的鉴赏家们对彩陶文化有多种好评,有学者评价彩陶纹饰艺术就是原始的中国画,我深表赞同。彩陶绘制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作为重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条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艺术可以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形式,特别是马家窑彩陶上的图画就是神奇而丰富的史前“中国画”。彩陶文化留下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我们和以后的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最珍贵的收藏欣赏品,彩陶文化的艺术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灿烂的彩陶文化走到今天,无论它置身何方,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好好保护它的义务,一定要责无旁贷地将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承给祖国的下一代。
2021年5月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史》《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百度文库》
太原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