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完美结合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钢琴协奏曲占有显赫的地位。《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他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本文从旋律特点、音区与力度的强烈反差、织体对比、高潮处理、主题贯穿发展等方面来揭示该部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抒情性 戏剧性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
  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由于钢琴家的身份,他非常偏好钢琴音乐的创作,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他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每一部都堪称为经典。第三部《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完成于1903年,是作曲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抒情性与戏剧性这两个看似极端的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作曲家非凡的创作才能。
  一、抒情性
  抒情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旋律大师。旋律是他首要关注的要素。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旋律非常优美,而且富有表情。虽然是钢琴音乐作品,却像声乐作品一样富有歌唱性。他像其他俄罗斯作曲家一样,旋律充满忧郁情调。那凝重的、迂回旋律深深扣人心弦,令人久久不忘。可见其旋律的魅力。《第三钢琴协奏曲》3个乐章,共6个主题。除了第二乐章的中部主题是圆舞曲性质,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是进行曲风格以外,其它四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返回同一中心音的静音环绕型动机、迭奏和模进相互渗透的发展手法,以及主题内部的扩充、发展、临时转调等使得《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旋律大都具有委婉悠长的线条和起伏跌宕的运动。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参见例1):
  例1
  这个主题长达24小节,却是由曲首小小的动机经过一系列的迭奏、模进发展而来。除了7个三度、2个四度、1个五度之外,其余全是二度级进和少量的同音反复。没有大跨度的音程,却让人感受到内敛的力量。而且这部作品突出的旋律不止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这一个,其它的主题旋律也很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旋律都具有亲切自然的音调和色彩浓郁的感情,可以说是作曲家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
  二、戏剧性
  戏剧性作为文学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事件发展的自身逻辑和一系列令人可信的巧合、误会、悬念等场合和契机安排而造成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①文学的戏剧性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矛盾和冲突来表现的。音乐作品表现戏剧性冲突没有文学那么容易,因为它不能像文学描述那么具象,它只有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唤起类似的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戏剧性主要通过音乐形象的对比来获得,也包括对比的音乐形象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奏鸣曲式被公认为是表现音乐戏剧性的有力载体。贝多芬对这一曲式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奠定了英雄性的主部主题与抒情性的副部主题相对比的古典模式。
  虽然抒情性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里较为突出,甚至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但还是应该看到,在深刻的抒情性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戏剧性因素。这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式的戏剧性。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音乐表现手法都是为表现戏剧性服务的。
  (一)音区与力度对比
  力度是音乐表现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力度的变化会非常直接地引起听者情绪的波动。当力度变化与音区变化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作用会更加被突显出来。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展开部中有三个变奏。前两个变奏的力度是“p”和“pp”,音区在高音区,使音乐显得轻盈而飘逸,让听者如在梦中。到了第三个变奏,力度就加强了,音区也回到了中音区。顿时,梦境消失了,仿佛回到了现实世界。這三个变奏中,力度和音区的变化,非常直接地带来了听者情绪上的差异。这只是这首作品的一处例子。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力度与音区这样的强烈对比非常多。在这首乐曲中最弱的力度标记是“pp”,而最强的力度标记是“fff”,对比很大。
  (二)织体对比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②织体是除旋律以外的其他所有表现手段的综合。织体可以加强旋律的气势,也能为旋律提供一种柔和、宽广而饱满的气氛;有时还能刻画心理状态、内心感受或某种意境,从而唤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联想。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作曲家将乐队初次陈述的主题用织体变奏的手法进行了三次变奏,尽管三次变奏用的是同一个主题材料,可是由于织体不同,而产生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一种内在性的矛盾对比,与一般意义上的对比不同。
  (三)高潮处理
  高潮,是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总爆发,是整首音乐作品戏剧性发展线索上重要的一环。高潮处理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此,作曲家对于作品的高潮都会精心加以设计。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每一个乐章往往还不止一个高潮。在这部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主要采用扩展音域、增加声部层次、动机模进等手法,再加上增强力度、变换和声、加快速度等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一起烘托高潮。
  以第一乐章为例:该乐章在呈示部、展开部、动力再现各有一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位于呈示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部。“ff”力度和不断向上转位的分解和弦是这个高潮的主要特点。另外,速度变化也是表现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连接部开始时速度是“更加活跃”,接着变为“快板”,到高潮时则变为“快速、敏捷的”。高潮过后速度又改为“中速”;力度由“ff”变为“p”;旋律迅速从最高点“e4”下降到“A”。紧接着开始了低音区的相对平静的副部主题,与之前猛烈的连接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在主题呈示阶段的高潮,乐思尚未充分发展,所以戏剧性特征不十分强烈。   第二个高潮发生在乐曲的展开部,是主部主题的变形展开。从高潮的准备到高潮主体部分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阶段是主部主题的变形展开,由钢琴演奏这个主题。此时的织体采用的是单音旋律加分解和弦伴奏。配器也很清淡:仅用木管和弦乐演奏下行小二度音型。采用“更加活跃”的速度和“中强”的力度。这一阶段的后半部分力度不断“渐强”,直至“ff”。这时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主题材料被裁截为连续半音下行的三音组。主奏钢琴的织体加厚为双手同时的和弦进行。起初是采用八分音符的节奏,而后改为三连音,使节奏更加密集。木管、圆号、弦乐同时担任伴奏声部,增加了音乐气势。这一阶段最后不断上行的整和弦转位将音乐推向了第三个阶段——高潮。节拍由4/4换成了2/2,速度快了一倍,同时节奏变成了十六分音符,毫无疑问,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很快”了。主奏钢琴的力度到达了“fff”。伴奏乐器加进了铜管乐器小号。所有这些音乐要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个气势磅礴的高潮。然而这也不是第一乐章真正的高潮。
  第三个高潮是华彩段的开始到主部主题的动力再现。主部主题动力再现之前的华彩部分仍属于展开的最后阶段。这个高潮的准备更加充分,因为展开部最后的分裂、模进以及切分节奏,造成了展开部发展的紧张顶点。这时高潮以主部主题动力化再现方式的出现,即通常称谓的“再现即高潮”。拉赫玛尼诺夫采用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八度和堆积如山的和弦,形成了他特有的和弦宣叙调③——在同一高峰上两三个或整串反复的和弦(或和弦组)。在表情意义上相当与声乐作品中旋律达到高潮时的拖腔。并且和弦的时值越来越短,使得节奏越来越密集紧凑;速度在“急板”之后被要求“更快”,力度也到达了全曲的高峰fff,部分和弦上还有着重符号。在呈示部中优美抒情的旋律现在变得热情奔放,情绪达到了白热化。这个高潮速度最快、力度最强、节奏最紧密、织体最复杂,而且位于整个乐章大约2/3的位置,因此是该乐章的总高潮。在这个总高潮出现之前,乐思已经得到充分的展开;体现矛盾冲突的不协和性和紧张感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因此,这种以动力性再现形式出现的高潮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也是用主部主题动力性再现形成的高潮,使音乐达到了戏剧性矛盾冲突的顶点。
  高潮处理是这部音乐作品戏剧性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个不同的高潮有着周密的布局和充分的准备,构成了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几个关键环节。在总高潮出现之前,几个不同小高潮的出现,几次把乐思的发展推向高点,造成了全曲跌宕起伏的感觉,也使得全曲一直蕴含着内在的发展动力。
  (四)基本主题贯穿发展法
  基本主题贯穿发展手法是一种富有动力性的发展手法,既有对比又有利于统一。它通过一个或多个基本主题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来体现音乐的戏剧性和动力性,完成乐思陈述。
  《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做主题贯穿的是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而且这两个主题之间还有着渊源关系。副部乐队主题是由主部主题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参见例2)。
  例2
  主部主题
  副部乐队主题
  这两個主题不但在第一乐章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还出现在后两个乐章中,有时与其它的主题纵向叠置在一起,而有时则直接被后乐章“借用”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曲式结构部位。例如,在第二乐章的第一个变奏中,小提琴声部奏出的旋律就是由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支生出来的副部乐队主题。而第二乐章的中部,主题本身就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节奏变形;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片段还出现在钢琴和长笛声部,与单簧管和大管演奏的主旋律交织在一起。在第三乐章中这种主题贯穿体现得更彻底:第三乐章的展开部没有展开本乐章的呈示部材料,而是把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进行了4次小变奏,代替了展开部。
  第一乐章主题在所有乐章中的贯穿发展,是造成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巨大统一性和有机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一有目的性、逻辑性,在对比统一的乐思中发展的音乐技巧是交响音乐戏剧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拉赫玛尼诺夫毫无疑问秉承了俄罗斯音乐的传统,如旋律的抒情性。而他又同时具有19世纪浪漫乐派的音乐创作理念与艺术观,如力度的强烈对比、主题贯穿手法、强烈的炫技性。如果说拉赫玛尼诺夫深沉、悠长、抒情性的旋律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郁与悲伤;那么他那气势磅礴的高潮则表现出他满腔的激情。
  注释:
  ①温廷宽:《古代艺术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②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③[俄]M·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张洪模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汉语字音复杂的发音规律、字音结构及声韵调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分析了中国歌唱语言的语音基础知识、汉字的字音结构;提出了如何将语音知识结合进实际歌曲来把握好准确地咬字、吐字基本方法及技巧;并阐述了歌唱语言咬字、吐字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美声 歌曲 咬字吐字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无论是何种语言的歌唱,演唱者的咬字、吐字是否清晰都是决定一首作品好坏的关键一环。准
期刊
翻阅一下青年歌唱家王庆爽的艺术简历,她从小就是众人眼中的小明星,到如今成为斩获“金钟奖”、“文华奖”及“青歌赛金奖”,因而成为中国声乐比赛的“大满贯”,同时在参演的多部大型歌剧中备受肯定……从这些金灿灿的个人履历来看,王庆爽的艺术道路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只有真正熟悉她的人才会知晓,在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她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这些年来,仅在“青歌赛”中,王庆爽就连续五届向金奖发起了冲击,也曾不
期刊
《金陵祭》虽是一首以合唱为主体的音乐作品,管弦乐编配也相当精彩,作曲家金湘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加入中国民族乐器,采用了“混合乐队编制”的方式,伴奏织体灵活灵现,音响色彩丰富多彩,音乐情感分外突出,乐队的加入,不能不说又使该作品进一步升华。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序歌》中管弦乐的编配进行分析介绍:  一、乐器的选择  (一)金湘在常规的乐队编制中加入了同组不同音域的乐器,尤其是木管组(短笛、英国管、低音
期刊
摘要:河南省宝丰县 “马街书会”,是民间民俗说唱音乐文化的交易盛会,曲种繁多,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民俗的奇观。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2月22日通过了“创世界最大规模民间曲艺活动纪录”的认证。  关键词:马街书会 河南坠下 说唱音乐  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也是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牌,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
期刊
在越剧的舞台上,杨婷娜以扮相俊美、气质潇洒、嗓音高亢亮丽、表演细腻传神著称,也是当今越剧舞台上难得的文武小生,并已担当多部全场大戏的主演。无论是《西厢记》中的张生,还是《小宴》中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并重的吕布,还是《红楼梦》中“脂粉气”十足的贾宝玉,抑或是《李商隐》中诗意与情义的化身……每一个扮相,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了广大越剧观众的高度认可。在掌声与鲜花之中,在光环与赞誉背后,也必须不止一次的打破自我
期刊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目标、任务、对象和时间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性质决定了该专业教学不能用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来进行“稼接”,而是要发展一套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或是体系。钢琴分级教学,正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种钢琴教学模式。本文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分级教学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为例,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分级教学的教学大纲、
期刊
摘要:14世纪,人文主义的思潮席卷整个欧洲,音乐上也展现出了文艺复兴的新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从封建贵族转向城市,世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意大利牧歌则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音乐的体材。本文将从意大利牧歌音乐中最突出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一特点出发,对这一时期的牧歌音乐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 牧歌 新倾向  在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这一时期音乐上相对于中世纪来看,最大的特点是
期刊
摘要:戏曲旅游是戏曲与旅游的智慧结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文化性很强,休闲性很强,参与性也很强。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焦点,湖南衡阳拥有丰富深厚的地方戏曲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弘扬地方文化,拉动区域经济建设,树立地方形象品牌意义重大。  关键词:文化生态 戏曲旅游 旅游开发  近年来,以保护生态为宗旨而开发的生态旅游特别是以具有地方特色为基点的民俗、艺术文化生态旅游必
期刊
摘要:通过这篇文章浅谈“超女”带来的文化市场化现象,分析其对社会审美倾向的影响以及民族音乐在此节目中的新型呈现,同时探讨这一社会文化的贬褒和民族音乐市场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文化市场化 社会审美倾向 民族音乐  2004年,“超级女声”一经推出,就引起社会的轰动和学界的强烈反响。“想唱就唱”激起社会的共鸣,千万大众涌入“超女洪流”中。针对这一文化现象,学界对此现象贬褒不一,有人痛批其低俗、媚世
期刊
孙燕姿在二十一世纪初始出道,她的歌声至今已陪伴我们十四年了。当数字作为时间刻度浮现在我们的思维,就代言了关于生活的真实与深刻。这十四年来,孙燕姿在不断进步,而华语乐坛,也理所当然向前滚动着变迁的步伐。对于我们来说,孙燕姿的每张唱片中不但有彼此相牵的回忆,还能看到华语音乐宏观、微观的改变,其中的逻辑不难捋顺。如今孙燕姿贵为天后,但我们也清楚,她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华丽的包装和不实的噱头所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