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语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来源,词义引申是因为不同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结果。语言的发展变化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或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从词义引申的角度出发探究生态环境对我国英语教学中习语教学的影响成为必然。
【关键词】习语;词义引申;生态环境;习语教学
The Exploration to the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Idiom Teaching of English i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Extension
Xie Yan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Lishui University(323400)
【Abstract】The origin of Idiom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with different sources. Meaning extension is the result arising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from the particular to the general due to the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the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geographical location,or environment. 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or inevitabl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idiom teaching in China’s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extension.
【Key words】 idiom;meaning extens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idiom teach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丽水 323400
一、 引言
词义引申是因为不同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结果。它与该民族的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英语教学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如果学生在习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明白词义引申在习语语义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态环境与习语形成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真正掌握习语的语义,也很难把所学到的习语得体地使用在交际语篇(书面和口头)之中。
二、引起词义引申的社会历史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
1 人类社会的物质因素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文化内涵,民族语言的个性植根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钱文彩,2001)。丁树德在在英汉语言对比时分析词义引申指出:由于语言中包含着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仅根据词典上的释义来选择词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法,从某一词的基本词义出发,根据上下文引申词义,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述出来,因为词语的意义受到具体语言背景的制约(丁树德,1996)。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派代表者弗斯、韩礼德深入探讨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语义理论,认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例如:
(1)He managed to make a living with his pen”(他靠写作勉强为生),“pen”本身意思是“钢笔”,而在此例句中词义引申为 “谋生”
(2)As far as the head goes,at least he has done the credit to the on-going educational system.(就智力而言,他起码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增了光。)
Head一词本义为“头”,在(2)中引申为“智力”
另外,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以及一些汉语诗词的语言结构都更显示出汉语习语特色。陈殊原 (2005)的诗句: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p193.基本义:到了秋天,野草枯萎,由于没有东西阻挡视线,所以鹰眼在追逐猎物时,眼光特别敏锐。就诗意看,这两句诗描写狩猎归来时快乐的心情。也可以说是在狩猎时,驰骋追逐的壮观景象。
2宗教与神话(精神)因素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几乎都有着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英语中的多数习语是出自于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神话,除以上三支神话外,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既是《圣经》神话。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人间多灾多难,如果用open Pandora’s box,就表示“引起种种祸害”,再如:大卫代表勇敢,所罗门代表智慧,犹大意指叛徒,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An Apple of discord,(本以为:纠纷的苹果,引申为:争斗之源、不和之根、祸根) ;The Heel of Archilles(字面义:阿吉利斯的脚踵;引申义:薄弱环节、要害)以上两习语都出自《伊利亚特》,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都充满着各种习语。
三、从词义引申看生态环境对英语习语教学的影响 1 生态环境对学生在习语学习方面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把“龙(dragon)”看成吉祥之物,华夏民族把自己看成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们对“龙”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在他们的心目中龙是一种可怕的动物,该动物给人们带来厄运。就语言的发展和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方面来看,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中都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或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其发展规律而言,词义的发展擅变最为复杂,纵向引申即沿着本义所决定的方向、所发生的词义变化;横向引申的词义变化属于横向运动的词义渗透,即因词与词的彼此结合依存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词义演变(陈克炯,1993)。
国内外在有关“学校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论述目前对学校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较大的如以美国教育技术学家诺克(F.G Knirk)为代表的认为教育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佛雷泽(Bary J. Fraser)认为教育生态环境就是由课堂空间、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环境,而美国学者辛克莱提出,学校生态环境就是那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张楠,2012)。
1.1 生态环境提供学习者英语习语使用的语境
语境是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时必然存在的,习语的学习与运用也不例外,因为现实环境是语言内容的来源,生态环境不断影响着习语的创造和使用,课堂教学的语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与自然语境,但是各种情境的创设依然来源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中产生的习语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展现时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对习语的运用和掌握。例如:
(4)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此成语主要是激励人们要有志向,有目标。只要有志向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这项或目标去奋斗、拼搏,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多方面的因素,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为了事业、生活、工作学习等进行奋斗与拼搏,去实现其自我价值(人文生态);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环境既是成语的来源,也为成语的运用提供广博的情境,例如: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学校、教师、地理区域等等)总是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环境让学习者在习语学习过程中追溯故事、养成生态文明意识
各种习语,无论其来源于历史事件、圣经故事、各种传说等等都与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包含着该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各类人物、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甚至人文内涵等等。这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能够反射历史事件到人的意识之中去,在追溯历史事件的同时内化成语知识到学习者的大脑神经之中,将历史事件、成语典故、生态背景、人文态度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
(5)While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本例句中在字面意思上体现了生态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老虎和生活于山中,老鼠也同样可以生存在山中,以字面意思引申到人或动物之间的强弱势力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习语的教学将其形式和内涵分别与现实生活或生态环境密切相联系,学生一方面可以从字面意思联想到其内涵意义,同时还可以很自然地将所学习语用到其语篇之中去(口头和书面)。
(15)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
“泰然自若”成语是把“凉爽”与植物“黄瓜”联系在一起构成。从“凉爽”一词可以想象那种及不热又不冷的天气,人们会感到非常舒适这种“舒适”感使得人们长期以来总结出 “泰然自若”的成语。在语篇形成过程中,如果将习语或成语用于其中,势必会给语篇增添一定的生机。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萎靡不振,而中国经济独树一帜,稳步发展,泰然自若”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global economy are slowing down ,while China’s economy is standing out and developing steadily as cool as cucumber.”
2 从词义引申角度出发理解习语语义
习语的形成与所属民族的文化和生态是密切联系的。正如Nida 曾经说过,文化对词语、习语意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
许多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或成语在语篇中各有其独特的语义作用和语用功效。例如:如果语篇中出现“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是指那些目不见不信的怀主义者)”,出自圣经典故:耶苏的十二门徒之一Thomas说除非看见耶苏手上的钉痕,否则他永远不信耶苏还活着。学习者有必要首先考虑到Thomas一词的引申义,否则,就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意义。根据词义的引申,这个典故用来指那些不亲身体验某事就不相信某事是真实的人。所以,学习者对于语篇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在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利用隐喻使得词义得到引申,并由此出发去体验和领悟习语语义的内涵真谛。如图所示:
认知过程
生态环境
3 从词义引申出发在生态环境中使用习语
由于习语的产生受到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为学习者在习语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语言使用的空间(情境)。其路径为“个体 语言 环境”相互交融的结合体。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是“人这一有机体”在感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直接表现,他还认为语言是人类生物能力的一部分(黄智常,舒解生,2004)。生态语言学把语言现象研究放在生态背景下来认识,而语言生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多样性(语种多样性、词汇多样性、语用形式多样性等)。语言的这一特征反映在习语的学习、理解和使用方面就必然牵涉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目的语语言学习者对习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甚至习语中词语的基本意思和引申意义,以便在适当场合、以得体的语气运用习语。
四、总结
语言系统的发展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要素内部和外部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使得语言系统本身充满无尽的活力。词义引申是在语言系统的内外交流过程中的产物之一。来源于生态环境之中的习语和引申词义又反过来丰富人们语言意义的表达。所以,语言课堂教学应该遵守语言产生、发展、交际和创新的规律,使得学习者在通过词义引申理解习语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习语于自己的语篇(书面和口头)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文彩,2008,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M]
[2]丁树德,1996,英汉汉英教学翻译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M]
[3]陈殊原,2005,王维——中国古典诗精品赏读,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M]
[4]高级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
[5]张楠,考试周刊,2012.6 长春:吉林省杏林报刊发行中心[J]
[6]黄智常,舒解生,2004.6,广州: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7]Nida,2011,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
[8]圣经(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主编[M]
作者简介:谢艳,女,本科毕业,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讲师,出身于1981.8. 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
【关键词】习语;词义引申;生态环境;习语教学
The Exploration to the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Idiom Teaching of English i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Extension
Xie Yan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Lishui University(323400)
【Abstract】The origin of Idiom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with different sources. Meaning extension is the result arising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from the particular to the general due to the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the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geographical location,or environment. 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or inevitabl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idiom teaching in China’s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extension.
【Key words】 idiom;meaning extens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idiom teach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丽水 323400
一、 引言
词义引申是因为不同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结果。它与该民族的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英语教学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如果学生在习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明白词义引申在习语语义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态环境与习语形成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真正掌握习语的语义,也很难把所学到的习语得体地使用在交际语篇(书面和口头)之中。
二、引起词义引申的社会历史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
1 人类社会的物质因素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文化内涵,民族语言的个性植根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钱文彩,2001)。丁树德在在英汉语言对比时分析词义引申指出:由于语言中包含着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仅根据词典上的释义来选择词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法,从某一词的基本词义出发,根据上下文引申词义,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述出来,因为词语的意义受到具体语言背景的制约(丁树德,1996)。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派代表者弗斯、韩礼德深入探讨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语义理论,认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例如:
(1)He managed to make a living with his pen”(他靠写作勉强为生),“pen”本身意思是“钢笔”,而在此例句中词义引申为 “谋生”
(2)As far as the head goes,at least he has done the credit to the on-going educational system.(就智力而言,他起码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增了光。)
Head一词本义为“头”,在(2)中引申为“智力”
另外,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以及一些汉语诗词的语言结构都更显示出汉语习语特色。陈殊原 (2005)的诗句: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p193.基本义:到了秋天,野草枯萎,由于没有东西阻挡视线,所以鹰眼在追逐猎物时,眼光特别敏锐。就诗意看,这两句诗描写狩猎归来时快乐的心情。也可以说是在狩猎时,驰骋追逐的壮观景象。
2宗教与神话(精神)因素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几乎都有着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英语中的多数习语是出自于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神话,除以上三支神话外,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既是《圣经》神话。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人间多灾多难,如果用open Pandora’s box,就表示“引起种种祸害”,再如:大卫代表勇敢,所罗门代表智慧,犹大意指叛徒,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An Apple of discord,(本以为:纠纷的苹果,引申为:争斗之源、不和之根、祸根) ;The Heel of Archilles(字面义:阿吉利斯的脚踵;引申义:薄弱环节、要害)以上两习语都出自《伊利亚特》,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都充满着各种习语。
三、从词义引申看生态环境对英语习语教学的影响 1 生态环境对学生在习语学习方面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把“龙(dragon)”看成吉祥之物,华夏民族把自己看成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们对“龙”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在他们的心目中龙是一种可怕的动物,该动物给人们带来厄运。就语言的发展和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方面来看,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中都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或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其发展规律而言,词义的发展擅变最为复杂,纵向引申即沿着本义所决定的方向、所发生的词义变化;横向引申的词义变化属于横向运动的词义渗透,即因词与词的彼此结合依存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词义演变(陈克炯,1993)。
国内外在有关“学校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论述目前对学校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较大的如以美国教育技术学家诺克(F.G Knirk)为代表的认为教育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佛雷泽(Bary J. Fraser)认为教育生态环境就是由课堂空间、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环境,而美国学者辛克莱提出,学校生态环境就是那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张楠,2012)。
1.1 生态环境提供学习者英语习语使用的语境
语境是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时必然存在的,习语的学习与运用也不例外,因为现实环境是语言内容的来源,生态环境不断影响着习语的创造和使用,课堂教学的语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与自然语境,但是各种情境的创设依然来源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中产生的习语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展现时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对习语的运用和掌握。例如:
(4)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此成语主要是激励人们要有志向,有目标。只要有志向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这项或目标去奋斗、拼搏,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多方面的因素,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为了事业、生活、工作学习等进行奋斗与拼搏,去实现其自我价值(人文生态);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环境既是成语的来源,也为成语的运用提供广博的情境,例如: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学校、教师、地理区域等等)总是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环境让学习者在习语学习过程中追溯故事、养成生态文明意识
各种习语,无论其来源于历史事件、圣经故事、各种传说等等都与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包含着该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各类人物、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甚至人文内涵等等。这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能够反射历史事件到人的意识之中去,在追溯历史事件的同时内化成语知识到学习者的大脑神经之中,将历史事件、成语典故、生态背景、人文态度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
(5)While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本例句中在字面意思上体现了生态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老虎和生活于山中,老鼠也同样可以生存在山中,以字面意思引申到人或动物之间的强弱势力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习语的教学将其形式和内涵分别与现实生活或生态环境密切相联系,学生一方面可以从字面意思联想到其内涵意义,同时还可以很自然地将所学习语用到其语篇之中去(口头和书面)。
(15)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
“泰然自若”成语是把“凉爽”与植物“黄瓜”联系在一起构成。从“凉爽”一词可以想象那种及不热又不冷的天气,人们会感到非常舒适这种“舒适”感使得人们长期以来总结出 “泰然自若”的成语。在语篇形成过程中,如果将习语或成语用于其中,势必会给语篇增添一定的生机。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萎靡不振,而中国经济独树一帜,稳步发展,泰然自若”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global economy are slowing down ,while China’s economy is standing out and developing steadily as cool as cucumber.”
2 从词义引申角度出发理解习语语义
习语的形成与所属民族的文化和生态是密切联系的。正如Nida 曾经说过,文化对词语、习语意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
许多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或成语在语篇中各有其独特的语义作用和语用功效。例如:如果语篇中出现“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是指那些目不见不信的怀主义者)”,出自圣经典故:耶苏的十二门徒之一Thomas说除非看见耶苏手上的钉痕,否则他永远不信耶苏还活着。学习者有必要首先考虑到Thomas一词的引申义,否则,就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意义。根据词义的引申,这个典故用来指那些不亲身体验某事就不相信某事是真实的人。所以,学习者对于语篇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在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利用隐喻使得词义得到引申,并由此出发去体验和领悟习语语义的内涵真谛。如图所示:
认知过程
生态环境
3 从词义引申出发在生态环境中使用习语
由于习语的产生受到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为学习者在习语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语言使用的空间(情境)。其路径为“个体 语言 环境”相互交融的结合体。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是“人这一有机体”在感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直接表现,他还认为语言是人类生物能力的一部分(黄智常,舒解生,2004)。生态语言学把语言现象研究放在生态背景下来认识,而语言生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多样性(语种多样性、词汇多样性、语用形式多样性等)。语言的这一特征反映在习语的学习、理解和使用方面就必然牵涉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目的语语言学习者对习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甚至习语中词语的基本意思和引申意义,以便在适当场合、以得体的语气运用习语。
四、总结
语言系统的发展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要素内部和外部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使得语言系统本身充满无尽的活力。词义引申是在语言系统的内外交流过程中的产物之一。来源于生态环境之中的习语和引申词义又反过来丰富人们语言意义的表达。所以,语言课堂教学应该遵守语言产生、发展、交际和创新的规律,使得学习者在通过词义引申理解习语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习语于自己的语篇(书面和口头)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文彩,2008,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M]
[2]丁树德,1996,英汉汉英教学翻译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M]
[3]陈殊原,2005,王维——中国古典诗精品赏读,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M]
[4]高级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
[5]张楠,考试周刊,2012.6 长春:吉林省杏林报刊发行中心[J]
[6]黄智常,舒解生,2004.6,广州: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7]Nida,2011,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
[8]圣经(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主编[M]
作者简介:谢艳,女,本科毕业,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讲师,出身于1981.8. 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