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把这句话用在理科当中也许不是很合适,但用在文科的语文科目当中,恐怕最合适不过了。记得几年前的一次全区的语文公开课中,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首先梳理了故事情节,然后分析了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主题思想)——小说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课上到这里,就剩下最后的环节——练习检测,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心里正暗自庆幸公开课的顺利。这时,一个平常喜欢问老师问题的学生举手了,似乎有什么没有弄懂的问题要问。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无疑是给我的公开课添彩。于是,我抬手示意他发言。
他一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值得同情呢!”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种观点绝对是与我讲的课文主题相背离的。一时间,我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他继续阐明他的观点。学生在得到我的允许后继续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的确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而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于勒占用家产的连锁反应,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發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菲利普夫妇是没有办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他们不认于勒,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值得同情。”
“确实有道理!”我不禁赞叹道,“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呢?”语文课代表举手了。她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也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值得同情。比如课文中的句子‘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看来,这并非完全出于他们的自私自利心理,而是因为他们全家本来就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自己的生活都没有顾好,又怎么敢去认这个穷困潦倒的于勒呢?这种亲情就在眼前却不敢相认,又怎么不让人心生怜悯呢?”
学生的确说得有理啊!于是,我灵机一动,对他们的发言评价道:“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一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般会有多个主题。这篇小说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主题外,它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甚至想千方设百计躲避的做法也有不妥之处,对吧?”
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听课老师的掌声。我想老师们也是赞同我的观点的,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的鲁迅的小说《故乡》 ,除了表达了作者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之外,你还能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作者还表达了对像闰土这样贫苦农民和像杨二嫂这样的小市民的同情。因为,像闰土这样勤劳的人都苦得像一个木偶人,像杨二嫂这样原本是豆腐西施的老板娘都贪小便宜,这并非完全归咎与他们自身,而大部分应该归结于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经济萧条的现状。这样的小人物也是迫于生活得无奈,认为多子就多福,所以拼命地生孩子;认为多贪一点小便宜生活就过得好,所以,出门的时候还不忘塞走一副旧手套。”
“说得好!”我接着点评,“欣赏文学作品,你们能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社会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是你们有个性化的阅读。希望同学们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希望你们保持这种阅读的方法与态度。”
课后,我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都说阅读特别是小说阅读就应该有这样的体念与反思。是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文本的共性与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课上到这里,就剩下最后的环节——练习检测,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心里正暗自庆幸公开课的顺利。这时,一个平常喜欢问老师问题的学生举手了,似乎有什么没有弄懂的问题要问。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无疑是给我的公开课添彩。于是,我抬手示意他发言。
他一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值得同情呢!”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种观点绝对是与我讲的课文主题相背离的。一时间,我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他继续阐明他的观点。学生在得到我的允许后继续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的确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而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于勒占用家产的连锁反应,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發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菲利普夫妇是没有办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他们不认于勒,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值得同情。”
“确实有道理!”我不禁赞叹道,“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呢?”语文课代表举手了。她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也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值得同情。比如课文中的句子‘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看来,这并非完全出于他们的自私自利心理,而是因为他们全家本来就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自己的生活都没有顾好,又怎么敢去认这个穷困潦倒的于勒呢?这种亲情就在眼前却不敢相认,又怎么不让人心生怜悯呢?”
学生的确说得有理啊!于是,我灵机一动,对他们的发言评价道:“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一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般会有多个主题。这篇小说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主题外,它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甚至想千方设百计躲避的做法也有不妥之处,对吧?”
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听课老师的掌声。我想老师们也是赞同我的观点的,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的鲁迅的小说《故乡》 ,除了表达了作者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之外,你还能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作者还表达了对像闰土这样贫苦农民和像杨二嫂这样的小市民的同情。因为,像闰土这样勤劳的人都苦得像一个木偶人,像杨二嫂这样原本是豆腐西施的老板娘都贪小便宜,这并非完全归咎与他们自身,而大部分应该归结于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经济萧条的现状。这样的小人物也是迫于生活得无奈,认为多子就多福,所以拼命地生孩子;认为多贪一点小便宜生活就过得好,所以,出门的时候还不忘塞走一副旧手套。”
“说得好!”我接着点评,“欣赏文学作品,你们能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社会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是你们有个性化的阅读。希望同学们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希望你们保持这种阅读的方法与态度。”
课后,我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都说阅读特别是小说阅读就应该有这样的体念与反思。是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文本的共性与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