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争论已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策甫一推出,立即引来一片议论。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便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曾引起激烈讨论。多数意见认为,过度行政化已成为诸多教育问题的总病根,必须尽快革除。但也有不少大学校长认为,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无法单独“去行政化”,否则将面临无法与社会接轨的尴尬境地。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学“去行政化”问题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大学“去行政化”的含义。大学“行政化”,一方面是指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大学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大学被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机关化”“衙门化”色彩过于浓厚,学术事务被当作行政事务来管理。所谓“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部门,而是指大学要以学术为本,由官本位回归学术本身,减少或者消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
当前,大学“行政化”已经影响到教育大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了该整治的时候。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听一位大学副校长谈起,说他在没当副校长之前,在学校根本拿不到科研项目,当了副校长之后,所有问题便都迎刃而解,这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兑和侵占。由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造成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如经费来源、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等,都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内部的竞争蜕变为对权力的争夺或者向权力的献媚,而真正的治学者则被边缘化。
为什么某些教授去竞选处长,就是因为当了“官”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大学行政权力实际上是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的叠加,学术已经与行政“联姻”。大学“行政化”在国内许多大学都可以找到影子,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大学“行政化”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学术研究生态遭到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受到污染,自主办学难以实现,而且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学“行政化”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全社会“官本位”意识及其体制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初是照搬“苏联模式”,大学近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也主要以行政权力为主。改革开放后,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延用行政方式来管理大学,大学也惯用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置部门和院系。
由于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的培育相对缓慢,具有松散性、非强制性,而行政权力则源于组织委派,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所以在两者对垒中,客观上出现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倾向,使得大学内部管理容易产生“行政化”现象。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易事,关键在于铲除“行政化”产生的土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架,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应清晰厘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自的权责边界,确立学术本位的意识。充分尊重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术决策、学术管理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强化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推动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更多地采用财政、法律、监督、信息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分类指导,不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大学要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民众有知情权。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等进行质量评估。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困难重重,但值得期待的是,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高度重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信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要正确理解大学“去行政化”的含义。大学“行政化”,一方面是指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大学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大学被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机关化”“衙门化”色彩过于浓厚,学术事务被当作行政事务来管理。所谓“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部门,而是指大学要以学术为本,由官本位回归学术本身,减少或者消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
当前,大学“行政化”已经影响到教育大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了该整治的时候。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听一位大学副校长谈起,说他在没当副校长之前,在学校根本拿不到科研项目,当了副校长之后,所有问题便都迎刃而解,这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兑和侵占。由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造成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如经费来源、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等,都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内部的竞争蜕变为对权力的争夺或者向权力的献媚,而真正的治学者则被边缘化。
为什么某些教授去竞选处长,就是因为当了“官”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大学行政权力实际上是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的叠加,学术已经与行政“联姻”。大学“行政化”在国内许多大学都可以找到影子,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大学“行政化”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学术研究生态遭到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受到污染,自主办学难以实现,而且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学“行政化”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全社会“官本位”意识及其体制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初是照搬“苏联模式”,大学近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也主要以行政权力为主。改革开放后,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延用行政方式来管理大学,大学也惯用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置部门和院系。
由于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的培育相对缓慢,具有松散性、非强制性,而行政权力则源于组织委派,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所以在两者对垒中,客观上出现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倾向,使得大学内部管理容易产生“行政化”现象。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易事,关键在于铲除“行政化”产生的土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架,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应清晰厘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自的权责边界,确立学术本位的意识。充分尊重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术决策、学术管理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强化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推动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更多地采用财政、法律、监督、信息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分类指导,不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大学要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民众有知情权。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等进行质量评估。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困难重重,但值得期待的是,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高度重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信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