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题目的设置上,材料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很多考生在面对这些材料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高考历史材料题的特点及出题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题思考建议及教学策略,希望对今后学生的考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考历史 材料题 特点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1-01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中试卷试题结构是一直有所改变的。结合过去几年间的出题规律来看,有很多试题是通过材料的方式来呈现的,且在全部试题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给予材料题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并逐渐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把握材料题的命题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的命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命题中材料形式的试题比例近几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笔者通过对福建近 4 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统计,选择题中的材料性题目,2012 年有 7 题,占 28 分,其余三个年份 2010 年、2011 年和 2013 年都各有 9 题,占 36 分,如果加上固有的材料解析题 52 分,整份试卷材料题达到了 80 及 80 分以上,由此可见,材料性题目在历史高考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命题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注意用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解答问题。
再次,命题特别强调开放性与层次性,主张采取 SOLO 分类评价法,即开放式与能力层次评分法,以此达到三个重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史论与史观的培养。此类命题在历史的材料解析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综卷第 38 题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给出相关材料后,根据材料进行设问,设问往往围绕四个层次展开,分别为读取信息、辨别历史、阐释历史、论证问题。所谓的读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有效信息完整地、准确地、合理地表达出来;辨别历史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就是要客观的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问题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从而能够批判、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注重复习准备工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研究教材
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学生主观地认为,只要平常多接触一些深题、难题,那么,在考试中就会多一些胜算。其结果恰恰相反,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能掌握透,那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难以领会,又花了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做材料解析题也是如此。尽管课改以来,在命题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所提供的材料还是所提供的设问,都是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延伸与扩展。所以,笔者一贯主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研究教材,夯实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力求将知识点讲细、讲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加强知识的整合,树立通史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采取模块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形式虽然有利于同类性质问题的综合归纳,但是,它本身也打乱了史学的通史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做题。当材料题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时,学生往往由于通史概念的缺失,难以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前后相关联的史实,从而不能判断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那么这道材料题的相关设问也就无从回答。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重构通史体系,以有利于对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对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做好材料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多练
知道了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和掌握了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够顺利地完成答题。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具体的进行演练,一旦遇到题目,尽管理论上有一套一套的方法,但是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多读多练。读得多了,不仅能够加快有效读题的速度,而且能够扩展材料接触面;练的多了,答题的感觉就培养出来了,就能够善于捕捉材料与问题的核心,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临场的发挥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三、讲究应对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一)先审题,后阅读
多数考生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材料解析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才看设问。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不了解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对材料的理解度。所以,采取先审题,后阅读材料,可以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且在所要考查的问题明朗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核心等实质性内容,可以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材料解析题设置的问题为我们阅读理解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仔细审题,认真阅读
做材料解析题的题目,最忌讳只浏览大意。没有仔细认真的审题和阅读,往往会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类题目,经常在问题的设置和材料中隐藏一些“陷阱”,比如一道题中,常常会包含不只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浮于问题语言的表面,而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时并不在材料段落中体现,而在于材料的作者或者该则材料的出处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材料才能有所发现,这也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必备条件。
(三)紧密结合教材,切忌答题与教材分离
众所周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后注意与书本相关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四)答题序号化
目前评分标准多数还是采取“踩点给分”,即要点的全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各点的完整性。因此,在答题中,笔者强烈建议必须分点答题,注明序号。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答案的遗漏点,保证要点的齐全,又能显示答题的条理性,符合解题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龙.浅谈如何做好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J].考试·教研版,2011(12)
[2]魏丛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08)
【关键词】高考历史 材料题 特点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1-01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中试卷试题结构是一直有所改变的。结合过去几年间的出题规律来看,有很多试题是通过材料的方式来呈现的,且在全部试题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给予材料题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并逐渐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把握材料题的命题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的命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命题中材料形式的试题比例近几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笔者通过对福建近 4 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统计,选择题中的材料性题目,2012 年有 7 题,占 28 分,其余三个年份 2010 年、2011 年和 2013 年都各有 9 题,占 36 分,如果加上固有的材料解析题 52 分,整份试卷材料题达到了 80 及 80 分以上,由此可见,材料性题目在历史高考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命题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注意用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解答问题。
再次,命题特别强调开放性与层次性,主张采取 SOLO 分类评价法,即开放式与能力层次评分法,以此达到三个重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史论与史观的培养。此类命题在历史的材料解析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综卷第 38 题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给出相关材料后,根据材料进行设问,设问往往围绕四个层次展开,分别为读取信息、辨别历史、阐释历史、论证问题。所谓的读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有效信息完整地、准确地、合理地表达出来;辨别历史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就是要客观的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问题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从而能够批判、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注重复习准备工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研究教材
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学生主观地认为,只要平常多接触一些深题、难题,那么,在考试中就会多一些胜算。其结果恰恰相反,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能掌握透,那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难以领会,又花了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做材料解析题也是如此。尽管课改以来,在命题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所提供的材料还是所提供的设问,都是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延伸与扩展。所以,笔者一贯主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研究教材,夯实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力求将知识点讲细、讲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加强知识的整合,树立通史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采取模块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形式虽然有利于同类性质问题的综合归纳,但是,它本身也打乱了史学的通史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做题。当材料题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时,学生往往由于通史概念的缺失,难以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前后相关联的史实,从而不能判断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那么这道材料题的相关设问也就无从回答。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重构通史体系,以有利于对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对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做好材料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多练
知道了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和掌握了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够顺利地完成答题。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具体的进行演练,一旦遇到题目,尽管理论上有一套一套的方法,但是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多读多练。读得多了,不仅能够加快有效读题的速度,而且能够扩展材料接触面;练的多了,答题的感觉就培养出来了,就能够善于捕捉材料与问题的核心,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临场的发挥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三、讲究应对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一)先审题,后阅读
多数考生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材料解析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才看设问。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不了解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对材料的理解度。所以,采取先审题,后阅读材料,可以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且在所要考查的问题明朗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核心等实质性内容,可以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材料解析题设置的问题为我们阅读理解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仔细审题,认真阅读
做材料解析题的题目,最忌讳只浏览大意。没有仔细认真的审题和阅读,往往会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类题目,经常在问题的设置和材料中隐藏一些“陷阱”,比如一道题中,常常会包含不只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浮于问题语言的表面,而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时并不在材料段落中体现,而在于材料的作者或者该则材料的出处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材料才能有所发现,这也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必备条件。
(三)紧密结合教材,切忌答题与教材分离
众所周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后注意与书本相关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四)答题序号化
目前评分标准多数还是采取“踩点给分”,即要点的全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各点的完整性。因此,在答题中,笔者强烈建议必须分点答题,注明序号。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答案的遗漏点,保证要点的齐全,又能显示答题的条理性,符合解题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龙.浅谈如何做好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J].考试·教研版,2011(12)
[2]魏丛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