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青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运用文献法,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扩大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思考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而引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人精神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研究资料表明,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30%—40%的求医者有心理卫生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1第15期报道,目前我国已有3000千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1/5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障碍、心理承受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对五个省市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4.8%。由于心理障碍、人格发展缺陷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伤熊案、中学生杀母案、海归刺母、学生之间报复凶案,以及因不堪遭受挫折而自杀、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和深刻反思。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完美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定为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之一。所谓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即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要懂得维持和调节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些体会和思考。
一、把握有利时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围绕一年级学生初入学阶段,抓起始教育的契机,使学生改善心态,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从心理上接纳并亲近同学与老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摆脱了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生活。面临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其中不少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在学生初入学阶段,帮助他们尽快从心理上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使他们对参加体育学习发生兴趣,并逐步喜欢上体育课,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初入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小学的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在小学上体育课比幼儿园游戏更有趣。为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经常夸奖和鼓励。例如:“你能行!”“某某小朋友的动作多漂亮呀!”“真不错,好棒呀!”等对学生称赞的话语,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语言;即使是批评,也应该坚持正面引导,讲究表述的语气,例如:“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再试试看,好吗?”或者通过故事引出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领悟,自己得出结论。
为了使学生在初入学阶段尽快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教师还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同学生一起讨论,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中间等。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活动中共同分享欢乐,分解困难,才能使刚入学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摆脱陌生感和恐惧感,以愉快、轻松、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中。
二、挖掘学科资源,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合教材和教学的特点,抓住教和学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过程的体验”,逐步喜欢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环节。
体育学科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走和跑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对获取胜利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意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所含的这些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结合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都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机。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量较小的游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熟悉左、右、前、后的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空间方位,而且发展了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课的基本活动的各种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意志的坚韧性、果断性和集体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课的结束部分,结合评价小结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中的优缺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外,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课堂生活本身的心育功能,如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功能。教学中应该将心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使学生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学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抓环境创设,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小学生对教师较信赖,敬佩之情甚至甚于家长。因此,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在学生初入学阶段教师要充满亲和力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期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角色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师生情感,热爱、关系、帮助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爱生之情培育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信赖之情。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每一个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当他们流露不满时要冷静对待,成功时要由衷地高兴并予以表扬,出现失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伙伴,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就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异常。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因。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同伴之间互助配合的学习内容,如2人一组面对面抛接轻物、抢救伤员游戏,两人(多人)三条腿(多条腿)跑游戏、多人一组挑长绳、小篮球比赛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共同展示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参与分组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增强友谊感,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意识。
四、结合学科特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学生的心理活动会在体育活动中自然流露出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抓住机会随机渗透,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心理的承受力、判断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是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有些是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等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实效性,例如身体锻炼中受先天遗传制约造成的体力等问题,为了避免学生遭受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失败的打击,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付出相应的努力,就可通过降低要求、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总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和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宏斌.中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34-38.
[2]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5.
[3]马凯.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73-76.
[4]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体育科学,1998,5.
[5]江雄.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困扰影响程度的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131-133.
[6]支学干.青少年学生产生亚健康的主要成因及体育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06-108.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思考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而引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人精神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研究资料表明,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30%—40%的求医者有心理卫生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1第15期报道,目前我国已有3000千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1/5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障碍、心理承受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对五个省市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4.8%。由于心理障碍、人格发展缺陷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伤熊案、中学生杀母案、海归刺母、学生之间报复凶案,以及因不堪遭受挫折而自杀、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和深刻反思。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完美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定为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之一。所谓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即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要懂得维持和调节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些体会和思考。
一、把握有利时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围绕一年级学生初入学阶段,抓起始教育的契机,使学生改善心态,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从心理上接纳并亲近同学与老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摆脱了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生活。面临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其中不少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在学生初入学阶段,帮助他们尽快从心理上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使他们对参加体育学习发生兴趣,并逐步喜欢上体育课,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初入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小学的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在小学上体育课比幼儿园游戏更有趣。为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经常夸奖和鼓励。例如:“你能行!”“某某小朋友的动作多漂亮呀!”“真不错,好棒呀!”等对学生称赞的话语,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语言;即使是批评,也应该坚持正面引导,讲究表述的语气,例如:“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再试试看,好吗?”或者通过故事引出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领悟,自己得出结论。
为了使学生在初入学阶段尽快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教师还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同学生一起讨论,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中间等。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活动中共同分享欢乐,分解困难,才能使刚入学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摆脱陌生感和恐惧感,以愉快、轻松、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中。
二、挖掘学科资源,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合教材和教学的特点,抓住教和学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过程的体验”,逐步喜欢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环节。
体育学科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走和跑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对获取胜利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意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所含的这些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结合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都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机。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量较小的游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熟悉左、右、前、后的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空间方位,而且发展了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课的基本活动的各种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意志的坚韧性、果断性和集体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课的结束部分,结合评价小结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中的优缺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外,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课堂生活本身的心育功能,如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功能。教学中应该将心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使学生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学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抓环境创设,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小学生对教师较信赖,敬佩之情甚至甚于家长。因此,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在学生初入学阶段教师要充满亲和力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期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角色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师生情感,热爱、关系、帮助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爱生之情培育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信赖之情。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每一个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当他们流露不满时要冷静对待,成功时要由衷地高兴并予以表扬,出现失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伙伴,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就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异常。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因。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同伴之间互助配合的学习内容,如2人一组面对面抛接轻物、抢救伤员游戏,两人(多人)三条腿(多条腿)跑游戏、多人一组挑长绳、小篮球比赛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共同展示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参与分组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增强友谊感,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意识。
四、结合学科特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学生的心理活动会在体育活动中自然流露出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抓住机会随机渗透,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心理的承受力、判断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是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有些是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等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实效性,例如身体锻炼中受先天遗传制约造成的体力等问题,为了避免学生遭受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失败的打击,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付出相应的努力,就可通过降低要求、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总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和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宏斌.中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34-38.
[2]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5.
[3]马凯.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73-76.
[4]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体育科学,1998,5.
[5]江雄.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困扰影响程度的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131-133.
[6]支学干.青少年学生产生亚健康的主要成因及体育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