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71、刘晓庆为主演电影《芙蓉镇》,拜王村唯一的米豆腐店老板娘为师,学会了做米豆腐,由是原本简单朴实的浸米、磨浆、煮浆、调味的碗,到米豆腐成品出锅,都成为甜美内容,王村也因米豆腐成为世界风味小吃。王村也就改名“芙蓉镇”。
1472、梁实秋抗战前夕在长沙天心阁吃鸡火面,多年后仍对此面印象甚深,首先是盛面的碗,大而且深,先声夺人;面汤清可见底,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一根不扰;面上又是几片火腿鸡脯,看了就觉得可人。
1473、吴宓抗战时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因独身无家,常到文林街一家只卖牛肉面小铺进餐,老板极尊重他,每次调整面价,都要征得吴同意。吴听完老板说明涨价理由,就把老价目表撤下,在一张红纸上用毛笔正楷写一张新的价目表贴在墙上:烧牛肉多少钱一碗,牛肉面或净面多少钱一碗。
1474、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时,每天坐茶馆,当时叫做“泡茶馆”。他说:“我看‘杂书’,多半是在茶馆里看的。我这个作家,实在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因而在《我为什么写作》自称: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1475、毛泽东1953年6月与上甘岭指挥者、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谈话。当秦汇报志愿军战士们说,毛主席对我们最关心,专门给高岗副主席打电话,叫给志愿军吃好点。高岗副主席听错了,叫成让给志愿军吃炒面。所以志愿者天天吃炒面。他听了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秦说:“是战士们讲高岗副主席的俏皮话,算是个笑话。”毛哈哈大笑说:“还是不愿吃炒面啊,可是国家还穷呵,拿不出好东西了,委屈了同志们……”
1476、陈毅爱吃肉,因为体胖,为保健医生和夫人张茜限制。陈总想摆脱这种限制,有次路过昆明,宴会时,看见爱吃的肉上来了,就对张茜说:“我的手绢在外间屋子的上衣口袋里,你去给我取来。”待张茜离开,他就大口大口地吃肉了。
1477、蔡元培通常就餐是喝酒不吃饭的,据程沧波回忆,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时,他们一起就餐,蔡先生是不吃饭的,在饭桌上,蔡先生席位上是一暖壶绍兴酒,大概是六两。蔡先生一个人独酌,我们陪他吃饭。蔡先生酒吃完,接着吃几块烤面包。
1478、朱家骅在代理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时,为宴请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和傅斯年,特地安排了一桌最好最贵的酒席。赵元任夫妇吃完先走,杨步伟在路边看见一个北京炸酱面摊,要了一碗,正待品尝,傅斯年和朱家骅从后面赶来。朱觉得没让客人吃饱,过意不去;傅抱怨杨在大街上吃,不成样子。杨说:“什么不成样子,难道在街上就不能吃东西吗?”
1479、陈毅在昆明时,吃过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家的川菜,特别是那个四川厨师做的腌腊肉,是绝活。由是以后再来昆明,当阎未发出邀请他就会说:“阎红彦,明天我去你家看你。”阎心领神会,赶紧命家人准备点腊肉、腊口条、腊耳朵等三四个四川家常菜。陈吃得很高兴。
1480、聂卫平最爱吃胖鱼头,一次能吃上五六个,因为听说吃鱼头可以补脑子。
1481、董必武1957年至广州视察,广州市长朱光以家制萝卜糕相赠,董大加赞赏,有诗记之:“顾口不顾腹,兀自贪美味。连日快朵颐,胃已受其累。君又馈盘餐,宜共陶陈致。前闻萝卜糕,君家胜市制。料同味甚殊,烹调手法异。众夸定非虚,暗为我所记。佳肴忽在眼,食指频动遂,医诫勿近荤,我馋妻解意。急切一片尝,藉以探妙秘。腻不似截肪,芳鲜软相汇。羊城珍馐多,淳朴此物最,饮啄琐屑事,志之聊日戏。”诗中“陶陈”,指陶铸、陈郁。
1482、聂卫平不吃牛肉。小时因听大人说:牛被宰杀时,会悲伤地流泪,这种通人性的动物是不能吃的。他也不吃肥肉,三年困难时期,时年5岁,多时不闻肉味,某日回乡受到款待,大吃肥肉,吃腻了,此后不再吃了。
1483、叶圣陶1929年除夕前得施蛰存所送鲈鱼,大喜。翌日即回信:“承饷鲈鱼,即晚食之。依来示所指,至觉鲜美,前在松江尝此,系红烧,加葱姜,遂见寻常,俾合家得饮佳味,甚感盛贶。诗曰: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滋味清鲜何以拟,《上元灯》里诵君文。”《上元灯》为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484、孙中山曾因胃患不消化之症,久治不愈,后请教于食疗专家,告之可多食坚硬之蔬菜、鲜果,果然食量大有增加,身体康健如旧。
1485、梁实秋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有天在厨房里做炸酱面,潘光旦等四个同学闻到香味前来讨吃。梁答应了,而在小碗炸酱里加进四勺盐,让他们吃得人人饭后喝水不已。
1486、章士钊1957年南行,在广州陶铸请他在大同酒家吃饭,吃到一半,竟然鼾声大作,沉沉睡去。事后章写有长诗《大同酒家会食后呈陶铸省长》自嘲。内中涉及张之洞请袁世凯吃饭,竟自己睡了,引起袁愤懑,而陶铸非但不以章为失礼,还叫人切莫惊醒他。
1487、桂剧名伶小金凤(尹义),声色艺俱全,演风情戏更是一绝。抗战期间,在桂林红极一时,桂林人将她列为“桂林三宝”之一,另两宝都是吃的,一说是马蹄(荸荠)和腐乳;一说是马蹄和栗子。
1488、梁羽生因《白发魔女传》为刘景唐赐词《踏荷行》,认为此词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诠释,大为感动,即约此平素未识的70老人于大三元酒家会宴。他说:“我选择这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年老,怕冷气。”而在著名酒家群中,只有这家当时还未装冷气。
1489、梁实秋居住青岛时,最欣赏德国人所设的一家餐馆,常赴该馆尝食牛排。他认为,此处所制牛排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覆以一荷包蛋,几根炸番薯,加在一起竟要两元;又最好是星期三四尝吃,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始恰到好处。
1490、王苹1961年在石家庄获鹿县拍摄电影《槐树庄》,当时拍摄外景每人每天定量也仅有8两,对于干重活的男职工显然不够,饿得不行,在拍摄空隙时,她就让他们到田里去抓蚂蚱,回来让食堂做了吃。她自己不吃,但鼓励他人去找吃的。
1491、袁世凯特别喜欢吃黄河鲤鱼,其中以开封以北黑冈口赤尾鲤鱼最佳;还有一种大鲫鱼,产于卫辉县淇水之源一泉水中,身扁数寸,味道鲜美。每天捞得,将泉水装在大木桶里,与每天进奉的赤尾鲤,用火车运到北京。袁如吃不完黄河鲤鱼,会挑大的在鱼身上挂刻以“洪宪”银牌,在中南海放生。
1492、袁世凯随时食用鹿茸粉。章士钊就目睹他把鹿茸粉当零食的一幕。袁最后得病就是出自肾亏,鹿茸吃得过多所致。他有8个小老婆。张伯驹《读洪宪纪事诗》有证:夜夜羊车幸八宫,争承欢宠亦劳躬。事烦纵是食非少,滋补还须赖鹿茸。
1493、陈毅在莱芜战役后,前去看望被俘的国民党李仙洲中将,要他好好养伤,临走时还嘱咐炊事员:李仙洲是山东人,爱吃水饺,可以多搞些水饺给他吃。这使李很感动,也感到不会被判死刑。
1494、蒋介石每到杭州,必尝楼外楼制西湖醋鱼。
1495、熊十力喜欢吃全鸡。学生远道拜访时,总不忘带上一只鸡。
1496、柳亚子1949年住北平颐和园益寿堂,某日要尝新豆荚,管理员没有办到,柳勃然大怒,打了他一记耳光。周恩来知道后,特地赶来进行了严厉批评,说这是新社会绝对不容许的。
1497、封凤子1937年在东京演出《日出》,大受日本戏剧界称誉。郭沫若在侨寓宴请,席上有鳊鱼(鲂鱼),即作七绝相赠: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向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盖“鲂鱼尾”,语出《诗经·召南》:表赤色,注:“鱼劳则尾赤。”时郭沫若留日多年,困于生计,故以旧日鲂鱼为喻也。
1498、宋霭龄与孔祥熙宴请意大利驻华公使,同座有冯玉祥。宋与公使闲话家常说男人吃大蒜的口臭,叫人受不了。她好容易才让爱趣爱趣把吃大蒜的嗜好戒掉,不料爱趣爱趣和冯焕章(玉祥)一往来,又吃上瘾了。公使就此回忆又被转译,读者多不解,原来“爱趣爱趣”乃“祥熙”英文拼音缩写(H.H.Kung)。
1499、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时,因同僚法国人邵可侣(F.Reclus)单身,邀他一日三餐免费至家共膳。某日徐公出,邵与女主人蒋碧薇相对进餐,突然手握她手,表示爱慕。蒋很冷静,缩回己手,默默离座,退出餐室。翌日吩咐仆人只摆一副餐具,去请邵用膳。邵很知趣,以后每逢徐不在家,就到外面用膳。
1500、梁实秋和韩菁清婚后早餐仍按各自习惯:梁晚上8时上床,看个把钟头书入睡,清晨5时起床,出外散步,喝碗豆浆,吃两根油条;而把买来的糯米团子给正在睡梦中的韩菁清放好。就开始写作。
1501、梁实秋儿时夏天喝豆汁,总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常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因此当他侨居美国西雅图时,在与北京的女儿梁文茜取得联系后,即写去一信:“给我带点豆汁来!”女儿只好回信:“豆汁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他才知道自己糊涂了,不禁哑然失笑。
1502、蒋介石1947年携家人回到奉化溪口青龙山扫墓。中午在山上法华庵见到后园蒿菜生长正旺,就与家人动手剪蒿菜,说是要“合家同做蒿菜羹,法华庵里尝新鲜”,又解说蒿菜味道、营养、制法,以引起宋美龄等人食欲;然后自告奋勇上灶做菜,水开菜熟,加上番薯粉糊,起锅时又浇上麻油,清香扑鼻,由于腹饥又有新鲜感,人人都说好吃。
1503、韩菁清爱吃海鲜。梁实秋为之绘了一幅鱼虾图,且作题款:小娃小娃,爱吃鱼虾。看了此图,得无馋煞?
1504、续范亭住延安交际处时,交际处长金城的小女孩金戈常来玩,他每次就给三个板栗。有天金戈来玩,正好毛泽东在。续说:“这是我的好朋友,现在大家忙,只有她来,我就给她三个板栗。”毛听了笑说:“有‘礼’(理)有‘栗’(利)。”
1472、梁实秋抗战前夕在长沙天心阁吃鸡火面,多年后仍对此面印象甚深,首先是盛面的碗,大而且深,先声夺人;面汤清可见底,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一根不扰;面上又是几片火腿鸡脯,看了就觉得可人。
1473、吴宓抗战时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因独身无家,常到文林街一家只卖牛肉面小铺进餐,老板极尊重他,每次调整面价,都要征得吴同意。吴听完老板说明涨价理由,就把老价目表撤下,在一张红纸上用毛笔正楷写一张新的价目表贴在墙上:烧牛肉多少钱一碗,牛肉面或净面多少钱一碗。
1474、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时,每天坐茶馆,当时叫做“泡茶馆”。他说:“我看‘杂书’,多半是在茶馆里看的。我这个作家,实在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因而在《我为什么写作》自称: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1475、毛泽东1953年6月与上甘岭指挥者、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谈话。当秦汇报志愿军战士们说,毛主席对我们最关心,专门给高岗副主席打电话,叫给志愿军吃好点。高岗副主席听错了,叫成让给志愿军吃炒面。所以志愿者天天吃炒面。他听了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秦说:“是战士们讲高岗副主席的俏皮话,算是个笑话。”毛哈哈大笑说:“还是不愿吃炒面啊,可是国家还穷呵,拿不出好东西了,委屈了同志们……”
1476、陈毅爱吃肉,因为体胖,为保健医生和夫人张茜限制。陈总想摆脱这种限制,有次路过昆明,宴会时,看见爱吃的肉上来了,就对张茜说:“我的手绢在外间屋子的上衣口袋里,你去给我取来。”待张茜离开,他就大口大口地吃肉了。
1477、蔡元培通常就餐是喝酒不吃饭的,据程沧波回忆,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时,他们一起就餐,蔡先生是不吃饭的,在饭桌上,蔡先生席位上是一暖壶绍兴酒,大概是六两。蔡先生一个人独酌,我们陪他吃饭。蔡先生酒吃完,接着吃几块烤面包。
1478、朱家骅在代理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时,为宴请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和傅斯年,特地安排了一桌最好最贵的酒席。赵元任夫妇吃完先走,杨步伟在路边看见一个北京炸酱面摊,要了一碗,正待品尝,傅斯年和朱家骅从后面赶来。朱觉得没让客人吃饱,过意不去;傅抱怨杨在大街上吃,不成样子。杨说:“什么不成样子,难道在街上就不能吃东西吗?”
1479、陈毅在昆明时,吃过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家的川菜,特别是那个四川厨师做的腌腊肉,是绝活。由是以后再来昆明,当阎未发出邀请他就会说:“阎红彦,明天我去你家看你。”阎心领神会,赶紧命家人准备点腊肉、腊口条、腊耳朵等三四个四川家常菜。陈吃得很高兴。
1480、聂卫平最爱吃胖鱼头,一次能吃上五六个,因为听说吃鱼头可以补脑子。
1481、董必武1957年至广州视察,广州市长朱光以家制萝卜糕相赠,董大加赞赏,有诗记之:“顾口不顾腹,兀自贪美味。连日快朵颐,胃已受其累。君又馈盘餐,宜共陶陈致。前闻萝卜糕,君家胜市制。料同味甚殊,烹调手法异。众夸定非虚,暗为我所记。佳肴忽在眼,食指频动遂,医诫勿近荤,我馋妻解意。急切一片尝,藉以探妙秘。腻不似截肪,芳鲜软相汇。羊城珍馐多,淳朴此物最,饮啄琐屑事,志之聊日戏。”诗中“陶陈”,指陶铸、陈郁。
1482、聂卫平不吃牛肉。小时因听大人说:牛被宰杀时,会悲伤地流泪,这种通人性的动物是不能吃的。他也不吃肥肉,三年困难时期,时年5岁,多时不闻肉味,某日回乡受到款待,大吃肥肉,吃腻了,此后不再吃了。
1483、叶圣陶1929年除夕前得施蛰存所送鲈鱼,大喜。翌日即回信:“承饷鲈鱼,即晚食之。依来示所指,至觉鲜美,前在松江尝此,系红烧,加葱姜,遂见寻常,俾合家得饮佳味,甚感盛贶。诗曰: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滋味清鲜何以拟,《上元灯》里诵君文。”《上元灯》为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484、孙中山曾因胃患不消化之症,久治不愈,后请教于食疗专家,告之可多食坚硬之蔬菜、鲜果,果然食量大有增加,身体康健如旧。
1485、梁实秋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有天在厨房里做炸酱面,潘光旦等四个同学闻到香味前来讨吃。梁答应了,而在小碗炸酱里加进四勺盐,让他们吃得人人饭后喝水不已。
1486、章士钊1957年南行,在广州陶铸请他在大同酒家吃饭,吃到一半,竟然鼾声大作,沉沉睡去。事后章写有长诗《大同酒家会食后呈陶铸省长》自嘲。内中涉及张之洞请袁世凯吃饭,竟自己睡了,引起袁愤懑,而陶铸非但不以章为失礼,还叫人切莫惊醒他。
1487、桂剧名伶小金凤(尹义),声色艺俱全,演风情戏更是一绝。抗战期间,在桂林红极一时,桂林人将她列为“桂林三宝”之一,另两宝都是吃的,一说是马蹄(荸荠)和腐乳;一说是马蹄和栗子。
1488、梁羽生因《白发魔女传》为刘景唐赐词《踏荷行》,认为此词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诠释,大为感动,即约此平素未识的70老人于大三元酒家会宴。他说:“我选择这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年老,怕冷气。”而在著名酒家群中,只有这家当时还未装冷气。
1489、梁实秋居住青岛时,最欣赏德国人所设的一家餐馆,常赴该馆尝食牛排。他认为,此处所制牛排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覆以一荷包蛋,几根炸番薯,加在一起竟要两元;又最好是星期三四尝吃,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始恰到好处。
1490、王苹1961年在石家庄获鹿县拍摄电影《槐树庄》,当时拍摄外景每人每天定量也仅有8两,对于干重活的男职工显然不够,饿得不行,在拍摄空隙时,她就让他们到田里去抓蚂蚱,回来让食堂做了吃。她自己不吃,但鼓励他人去找吃的。
1491、袁世凯特别喜欢吃黄河鲤鱼,其中以开封以北黑冈口赤尾鲤鱼最佳;还有一种大鲫鱼,产于卫辉县淇水之源一泉水中,身扁数寸,味道鲜美。每天捞得,将泉水装在大木桶里,与每天进奉的赤尾鲤,用火车运到北京。袁如吃不完黄河鲤鱼,会挑大的在鱼身上挂刻以“洪宪”银牌,在中南海放生。
1492、袁世凯随时食用鹿茸粉。章士钊就目睹他把鹿茸粉当零食的一幕。袁最后得病就是出自肾亏,鹿茸吃得过多所致。他有8个小老婆。张伯驹《读洪宪纪事诗》有证:夜夜羊车幸八宫,争承欢宠亦劳躬。事烦纵是食非少,滋补还须赖鹿茸。
1493、陈毅在莱芜战役后,前去看望被俘的国民党李仙洲中将,要他好好养伤,临走时还嘱咐炊事员:李仙洲是山东人,爱吃水饺,可以多搞些水饺给他吃。这使李很感动,也感到不会被判死刑。
1494、蒋介石每到杭州,必尝楼外楼制西湖醋鱼。
1495、熊十力喜欢吃全鸡。学生远道拜访时,总不忘带上一只鸡。
1496、柳亚子1949年住北平颐和园益寿堂,某日要尝新豆荚,管理员没有办到,柳勃然大怒,打了他一记耳光。周恩来知道后,特地赶来进行了严厉批评,说这是新社会绝对不容许的。
1497、封凤子1937年在东京演出《日出》,大受日本戏剧界称誉。郭沫若在侨寓宴请,席上有鳊鱼(鲂鱼),即作七绝相赠: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向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盖“鲂鱼尾”,语出《诗经·召南》:表赤色,注:“鱼劳则尾赤。”时郭沫若留日多年,困于生计,故以旧日鲂鱼为喻也。
1498、宋霭龄与孔祥熙宴请意大利驻华公使,同座有冯玉祥。宋与公使闲话家常说男人吃大蒜的口臭,叫人受不了。她好容易才让爱趣爱趣把吃大蒜的嗜好戒掉,不料爱趣爱趣和冯焕章(玉祥)一往来,又吃上瘾了。公使就此回忆又被转译,读者多不解,原来“爱趣爱趣”乃“祥熙”英文拼音缩写(H.H.Kung)。
1499、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时,因同僚法国人邵可侣(F.Reclus)单身,邀他一日三餐免费至家共膳。某日徐公出,邵与女主人蒋碧薇相对进餐,突然手握她手,表示爱慕。蒋很冷静,缩回己手,默默离座,退出餐室。翌日吩咐仆人只摆一副餐具,去请邵用膳。邵很知趣,以后每逢徐不在家,就到外面用膳。
1500、梁实秋和韩菁清婚后早餐仍按各自习惯:梁晚上8时上床,看个把钟头书入睡,清晨5时起床,出外散步,喝碗豆浆,吃两根油条;而把买来的糯米团子给正在睡梦中的韩菁清放好。就开始写作。
1501、梁实秋儿时夏天喝豆汁,总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常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因此当他侨居美国西雅图时,在与北京的女儿梁文茜取得联系后,即写去一信:“给我带点豆汁来!”女儿只好回信:“豆汁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他才知道自己糊涂了,不禁哑然失笑。
1502、蒋介石1947年携家人回到奉化溪口青龙山扫墓。中午在山上法华庵见到后园蒿菜生长正旺,就与家人动手剪蒿菜,说是要“合家同做蒿菜羹,法华庵里尝新鲜”,又解说蒿菜味道、营养、制法,以引起宋美龄等人食欲;然后自告奋勇上灶做菜,水开菜熟,加上番薯粉糊,起锅时又浇上麻油,清香扑鼻,由于腹饥又有新鲜感,人人都说好吃。
1503、韩菁清爱吃海鲜。梁实秋为之绘了一幅鱼虾图,且作题款:小娃小娃,爱吃鱼虾。看了此图,得无馋煞?
1504、续范亭住延安交际处时,交际处长金城的小女孩金戈常来玩,他每次就给三个板栗。有天金戈来玩,正好毛泽东在。续说:“这是我的好朋友,现在大家忙,只有她来,我就给她三个板栗。”毛听了笑说:“有‘礼’(理)有‘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