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是“70后”实力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近几年来,徐则臣凭借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在深入挖掘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对人的命运展开追问与反思,寻找能够与世界正确相处的方法,直面人类最艰难最尴尬的处境和内心的隐秘之痛,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这个时代文学少见的深度和力度。因为徐则臣自身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与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他对这座他身处的城市产生了更深的思考,重构着“城”与“人”之间的想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的转型产生了新的城市人群和新型的“人”与“城”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城”与“人”的角度出发来深入探究徐则臣是如何重构“城”与“人”的想象,徐则臣向我们呈现了北京郊区那部分更具“烟火气”的“流动”的北京。他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北京外来者形象,如教师、伪证制造者等,这些人物的生存故事共同勾勒其出“北京系列”小说的图景。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京梦下众生相的展示,徐则臣将视角聚焦在外来者中的小人物身上,将这群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推到大家的面前,探究他们内心的精神变化,用水煮鱼这类更加具有市井气息的事物作为意象来表达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具有“烟火气”,在城乡关系的对照中揭示北京城中小人物的精神困境,并反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从“弃乡”和“逃城”出发来分析在城乡之间差距逐渐扩大的境况下,人们既不愿回归闭塞落后的传统乡村生活,也无法融进北京这座城市,人物们饱受生存上的困境和精神上的焦虑。第三部分将徐则臣的作品放在整个历史纵深中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书写,写出了当下城市中小人物的挣扎与救赎。北京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徐则臣对“北京系列”的书写向我们展示了华丽外表包装下的北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关“城”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与“城”的关系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不仅能够理解徐则臣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对城市外来者予以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