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期,钢琴作为舶来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进入中国,大批钢琴爱好者的涌现使钢琴在国内迅速兴起。钢琴在教学方式和教材上都采用了西式教学。因此,西方的钢琴作品是学琴者必须练习及演奏的曲目。而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涌现出大量的钢琴家及作曲家,他们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而后创作出早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本着传承中国特有文化元素,结合西方创作技法,同时加入了本土的元素,经过一代代作曲家的努力,诞生了中国钢琴作品。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民俗文化 元素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已有近百年的历程,随着第一部中国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的诞生,不断涌现出很多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民俗元素相交融,充分地展示了我国与时俱进、不忘民俗文化传承的创新意识。
随着钢琴家、作曲家对中国钢琴作品不断地探究,在西方的和声写作基础上,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采用地方民歌及旋律等经过改编而来的创作。因此,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创作的素材大多取自作曲家对民俗文化的憧憬、地方民歌的借鉴、民族乐器的模仿等,这些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时值得注意的技巧所在,经过作品的萌芽到成熟,也充分展示了百年钢琴发展的时代性。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我国的民族乐器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演变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我国的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形式及音色特征,吹、拉、弹的演奏形式也造就了富有中国韵味的民族乐器。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就有大量作品是对民族乐器中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的模仿,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而创作出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视以及民乐传承的使命感。
(一)对琵琶音色及演奏形式的模仿
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钢琴作品,就对琵琶的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在《夕阳箫鼓》的钢琴作品演奏中就对琵琶演奏的“轮、扫、拂”三种形式表现得极为形象。《夕阳箫鼓》共分为十个片段,运用模进的对比、首位的循环变奏等手法,形成“分组循环重尾变奏曲式”。在钢琴作品创作上加入了西方的和声写作,使得原古曲有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而在演奏过程中将情绪逐步推进,通过对每个片段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二)对板胡音色的模仿
板胡是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具有非常明亮的音色,主要用以渲染欢乐及喜剧色彩的音乐氛围,所以在创作作品中多以喜庆为主,在作品中也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中,为了表达喜庆的音乐而模仿了板胡的音色特点,通过小二度音程的写作来实现板胡音色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也是融入喜剧元素的代表之一。
(三)对古筝演奏形式的模仿
作曲家王建中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其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等都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而改编的《绣金匾》就对古筝的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了模仿。古筝是中国民族的弹拨乐器,对于演奏形式的要求主要以精准干练为主,每当弹后恢复原貌,作下一个演奏的准备。钢琴和古筝在演奏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要求十个指头的灵活运用,通过指尖发力而进行快速精准的触键,演奏过程要求手腕自然放松,手指的獨立和灵活性将音乐更好地诠释。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歌的借鉴
中国不同的地域受到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民俗文化等影响,造就了不同特性的音乐文化。而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就有很多取材于地方民歌,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格的钢琴作品。
(一)对陕北民歌的借鉴
中国钢琴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等都是由陕北的民歌作为主旋律进行改编创作的。其主要以特有的中国五声调式中“商”和“徵”调式,作品风格主要以高亢悠长为旋律主线。“甩音”在旋律下行中加以反向进行的短时值作其装饰音,这些陕北民歌的特点都在钢琴作品中有所展现。
(二)对西南民歌的借鉴
《巴蜀之画》《云南民歌五首》等钢琴组曲都是根据云贵川西南三地的民歌取材创作的。在钢琴作品中采用小三度以及纯四度的音程交替,“滑音”也在作品中的旋律部分进行了下滑装饰音,将西南民歌的淳朴、坦率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并创作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大量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也因此诞生。百年钢琴的发展,激励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谭娜.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J].黄河之声,2017(10).
[2]高丽.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文化研究[J].北方音乐,2016(10).
[3]蒲熠.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02).
[4]吴志仙.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阶段及其地域风格[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作者简介:耿苗萍,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民俗文化 元素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已有近百年的历程,随着第一部中国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的诞生,不断涌现出很多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民俗元素相交融,充分地展示了我国与时俱进、不忘民俗文化传承的创新意识。
随着钢琴家、作曲家对中国钢琴作品不断地探究,在西方的和声写作基础上,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采用地方民歌及旋律等经过改编而来的创作。因此,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创作的素材大多取自作曲家对民俗文化的憧憬、地方民歌的借鉴、民族乐器的模仿等,这些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时值得注意的技巧所在,经过作品的萌芽到成熟,也充分展示了百年钢琴发展的时代性。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我国的民族乐器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演变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我国的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形式及音色特征,吹、拉、弹的演奏形式也造就了富有中国韵味的民族乐器。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就有大量作品是对民族乐器中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的模仿,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而创作出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视以及民乐传承的使命感。
(一)对琵琶音色及演奏形式的模仿
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钢琴作品,就对琵琶的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在《夕阳箫鼓》的钢琴作品演奏中就对琵琶演奏的“轮、扫、拂”三种形式表现得极为形象。《夕阳箫鼓》共分为十个片段,运用模进的对比、首位的循环变奏等手法,形成“分组循环重尾变奏曲式”。在钢琴作品创作上加入了西方的和声写作,使得原古曲有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而在演奏过程中将情绪逐步推进,通过对每个片段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二)对板胡音色的模仿
板胡是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具有非常明亮的音色,主要用以渲染欢乐及喜剧色彩的音乐氛围,所以在创作作品中多以喜庆为主,在作品中也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中,为了表达喜庆的音乐而模仿了板胡的音色特点,通过小二度音程的写作来实现板胡音色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也是融入喜剧元素的代表之一。
(三)对古筝演奏形式的模仿
作曲家王建中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其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等都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而改编的《绣金匾》就对古筝的音色及演奏形式进行了模仿。古筝是中国民族的弹拨乐器,对于演奏形式的要求主要以精准干练为主,每当弹后恢复原貌,作下一个演奏的准备。钢琴和古筝在演奏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要求十个指头的灵活运用,通过指尖发力而进行快速精准的触键,演奏过程要求手腕自然放松,手指的獨立和灵活性将音乐更好地诠释。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歌的借鉴
中国不同的地域受到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民俗文化等影响,造就了不同特性的音乐文化。而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就有很多取材于地方民歌,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格的钢琴作品。
(一)对陕北民歌的借鉴
中国钢琴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等都是由陕北的民歌作为主旋律进行改编创作的。其主要以特有的中国五声调式中“商”和“徵”调式,作品风格主要以高亢悠长为旋律主线。“甩音”在旋律下行中加以反向进行的短时值作其装饰音,这些陕北民歌的特点都在钢琴作品中有所展现。
(二)对西南民歌的借鉴
《巴蜀之画》《云南民歌五首》等钢琴组曲都是根据云贵川西南三地的民歌取材创作的。在钢琴作品中采用小三度以及纯四度的音程交替,“滑音”也在作品中的旋律部分进行了下滑装饰音,将西南民歌的淳朴、坦率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并创作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大量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也因此诞生。百年钢琴的发展,激励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谭娜.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J].黄河之声,2017(10).
[2]高丽.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文化研究[J].北方音乐,2016(10).
[3]蒲熠.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02).
[4]吴志仙.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阶段及其地域风格[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作者简介:耿苗萍,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