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要从小抓起,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许多误区,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小学德育工作可从掌握德育课程实施策略、促进德育生活化、转换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和重视社团发展等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途径;德育生活化;德育力量
教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儿童道德教育是一个久远而凝重的话题,说它“久远”是因为它绵远几千年,传承着教育的智慧;说它“凝重”是因为现实的德育问题依然很多,德育的效率依然不高。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从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德育生活化、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和优化德育环境等方面来谈如何开展小学德育教育。
1掌握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但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出现了德育课程虚化的现象,诸如课时被挪动、专任教师缺乏、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检查不力、教研几乎为零等,实施小学德育课程,这不仅关系到小学德育育人的成败,也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成败。因此,开展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掌握以下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1.1转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要改变小学德育课程沦为摆设的局面,顺利开展德育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和领导重新理解小学德育课程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发展之间的互相关系、清醒认识未来社会对公民品德素养的要求。其次,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1.2要有全局战略观,树立全程发展观。
小学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六年,《品德与生活》在小学一二年级实施,《品德与社会》在3-6年级实施。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要把六年的德育课程视为一个整体,要有全局战略观,树立全程发展观,找出其中内在的关联性、顺序性、阶段性、生发性、掌握课程所能提供的心理触发机制和潜在生长机制,全面梳理德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的联系点、契合点、交汇点。另外,要把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视为一个内化过程。持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增强内化的心理动力,持续不断的给学生提供可内化的生成契机一增强内化的操作能力。
2促进小学德育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生活和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还需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道德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2.1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小学德育课程资源。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天天都在变化,教材总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有敏锐性,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毒奶粉事件,网络成瘾等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被拓展成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紧扣社会热点,学生高度关注,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又多样,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好。提高德育工作具有时效性,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2.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感情,并产生共鸣。例如学习《温暖的一家》,老师可以把课堂变成分享会,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故事。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无形中加深了对家的认识。
2.3依托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目标
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因此,开展德育工作,还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德育目标。
3转换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另外,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总之,转换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4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搞好德育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两支队伍。一是德育干部队伍,主要是指德育专干、校长。德育专干和校长担负着把握学校德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任务。二是班主任、团队干部、普通教师队伍。教师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因此,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搞好德育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是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总之,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该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全体老师的聪明才智,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5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要想在校园中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只能是学生社团。
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效,让社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广播系统,定期播出一些优秀的革命歌曲或革命先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我们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总之,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汤学忠.以师资队伍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增城市德育工作思路及特色[J].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2)
[2]苟远萍,胡志金.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功能和实施策略[J]. 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6)
[3]郭海英.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3)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途径;德育生活化;德育力量
教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儿童道德教育是一个久远而凝重的话题,说它“久远”是因为它绵远几千年,传承着教育的智慧;说它“凝重”是因为现实的德育问题依然很多,德育的效率依然不高。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从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德育生活化、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和优化德育环境等方面来谈如何开展小学德育教育。
1掌握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但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出现了德育课程虚化的现象,诸如课时被挪动、专任教师缺乏、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检查不力、教研几乎为零等,实施小学德育课程,这不仅关系到小学德育育人的成败,也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成败。因此,开展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掌握以下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1.1转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要改变小学德育课程沦为摆设的局面,顺利开展德育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和领导重新理解小学德育课程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发展之间的互相关系、清醒认识未来社会对公民品德素养的要求。其次,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1.2要有全局战略观,树立全程发展观。
小学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六年,《品德与生活》在小学一二年级实施,《品德与社会》在3-6年级实施。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要把六年的德育课程视为一个整体,要有全局战略观,树立全程发展观,找出其中内在的关联性、顺序性、阶段性、生发性、掌握课程所能提供的心理触发机制和潜在生长机制,全面梳理德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的联系点、契合点、交汇点。另外,要把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视为一个内化过程。持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增强内化的心理动力,持续不断的给学生提供可内化的生成契机一增强内化的操作能力。
2促进小学德育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生活和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还需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道德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2.1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小学德育课程资源。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天天都在变化,教材总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有敏锐性,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毒奶粉事件,网络成瘾等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被拓展成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紧扣社会热点,学生高度关注,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又多样,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好。提高德育工作具有时效性,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2.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感情,并产生共鸣。例如学习《温暖的一家》,老师可以把课堂变成分享会,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故事。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无形中加深了对家的认识。
2.3依托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目标
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因此,开展德育工作,还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德育目标。
3转换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另外,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总之,转换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4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搞好德育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两支队伍。一是德育干部队伍,主要是指德育专干、校长。德育专干和校长担负着把握学校德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任务。二是班主任、团队干部、普通教师队伍。教师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因此,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搞好德育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是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总之,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该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全体老师的聪明才智,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5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要想在校园中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只能是学生社团。
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效,让社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广播系统,定期播出一些优秀的革命歌曲或革命先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我们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总之,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汤学忠.以师资队伍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增城市德育工作思路及特色[J].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2)
[2]苟远萍,胡志金.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功能和实施策略[J]. 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6)
[3]郭海英.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德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