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以及路径做一探索总结,以期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结合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在课内外整合阅读的不断研讨探索中,我们重点以课例研讨为切点,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更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探索并梳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
(一)主题上(思想情感)的对接与拓展
即同一主题的文本与课外阅读结合。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主题对接点:幸福是什么,以此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找到相应的篇目《吉蛙的幸福》《给人幸福的衬衣》等童话,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幸福的内涵。
(二)内容上(题材、话题)的对接与拓展
即把同题材的文章如写人的课文、记事的课文、写景状物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如五年级第三单元《送别诗》学完后,选十首课内外送别组诗为读物,引导学生再以“送别方式”为教学价值点:极目远送、以话告别、以酒泣别、芳草惜别、踏歌送别、日暮伤别、折柳赠别、长亭饯别等,打通教材文本与拓展阅读的对接点,打开孩子广泛阅读的面,引导孩子们对古人表达真情的送别方式进行一次兴趣盎然的穿越探索。
(三)写法上(体裁、写作特点)的对接与拓展
即学完一种体裁或写作特点的课文后再向学生推荐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加以学习。如教学《月光曲》后,可根据写作特点,围绕“事物 联想”表现方法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再如书信、说明文等,都可选择写法上相似的读物来辅助教学。
(四)课文背景的对接与拓展
即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级学过《一夜的工作》后,可推荐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两碗青稞面》等表现总理精神品质的故事。
(五)立足教材文本的“多点”对接与拓展
即立足教材文本的点,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如教学四年级《巨人的花园》,可从作者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也可从童话这个“点”出发,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利用资料袋引导搜集、阅读其他童话;还可从课文与原著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母本《自私的与人》,这样点面结合,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
二、探索并打通一条“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最佳路径
(一)以课内带课外
1.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2.课中资料补充式阅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或省略,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些有意识的拓展与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可以人物促读,也可以情节促读。
3.课后延伸拓展式阅读。一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们心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好奇,他们要么对故事的起因特别地感兴趣,要么就是对故事的结果特别地在意。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或探索起因式地读,或追寻结果式地读,或推敲细节式地,或探寻人物式地读,或内容联系式地读,或知识汇集式地读,或读本推介式地读等等。总之,在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式地阅读。
(二)以课外促课内
1.以教材为依托,一篇带多篇。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杨氏之子》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有意拉通课内课外阅读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2.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一线串多篇。比如学习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专题《生命 生命》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包括新闻报道,在学习“倾听心跳”时,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畅所欲言,在拓展时,适时的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生命的文章,如《向生命求索》《一片叶子落下来》等,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量,又有助于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新思考
(一)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需指导得“法”
课内外整合阅读必须得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正是语文本身。在方法上更要予以指点,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去寻找课内外的联结点。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只有教师在整合方法包括整合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才会有价值。
(二)整合课外阅读,须把握住整合的“量”与“度”
教学的时间永远是个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了大容量的阅读材料,而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成空中楼阁了。因此整合课外阅读始终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思维的“风筝”能够在教材这方天际翱翔腾飞。
(三)整合课外阅读要用足教材,重视“质”的提升
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整合课外阅读材料首先得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慧目识真,把立足文本、围绕文本、超越文本、反哺文本、能够与教材同构形成合力的材料引进来,帮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感悟、理解文本,丰腴语言的土壤,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课外阅读材料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结合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在课内外整合阅读的不断研讨探索中,我们重点以课例研讨为切点,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更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探索并梳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
(一)主题上(思想情感)的对接与拓展
即同一主题的文本与课外阅读结合。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主题对接点:幸福是什么,以此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找到相应的篇目《吉蛙的幸福》《给人幸福的衬衣》等童话,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幸福的内涵。
(二)内容上(题材、话题)的对接与拓展
即把同题材的文章如写人的课文、记事的课文、写景状物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如五年级第三单元《送别诗》学完后,选十首课内外送别组诗为读物,引导学生再以“送别方式”为教学价值点:极目远送、以话告别、以酒泣别、芳草惜别、踏歌送别、日暮伤别、折柳赠别、长亭饯别等,打通教材文本与拓展阅读的对接点,打开孩子广泛阅读的面,引导孩子们对古人表达真情的送别方式进行一次兴趣盎然的穿越探索。
(三)写法上(体裁、写作特点)的对接与拓展
即学完一种体裁或写作特点的课文后再向学生推荐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加以学习。如教学《月光曲》后,可根据写作特点,围绕“事物 联想”表现方法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再如书信、说明文等,都可选择写法上相似的读物来辅助教学。
(四)课文背景的对接与拓展
即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级学过《一夜的工作》后,可推荐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两碗青稞面》等表现总理精神品质的故事。
(五)立足教材文本的“多点”对接与拓展
即立足教材文本的点,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如教学四年级《巨人的花园》,可从作者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也可从童话这个“点”出发,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利用资料袋引导搜集、阅读其他童话;还可从课文与原著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母本《自私的与人》,这样点面结合,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
二、探索并打通一条“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最佳路径
(一)以课内带课外
1.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2.课中资料补充式阅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或省略,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些有意识的拓展与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可以人物促读,也可以情节促读。
3.课后延伸拓展式阅读。一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们心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好奇,他们要么对故事的起因特别地感兴趣,要么就是对故事的结果特别地在意。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或探索起因式地读,或追寻结果式地读,或推敲细节式地,或探寻人物式地读,或内容联系式地读,或知识汇集式地读,或读本推介式地读等等。总之,在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式地阅读。
(二)以课外促课内
1.以教材为依托,一篇带多篇。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杨氏之子》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有意拉通课内课外阅读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2.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一线串多篇。比如学习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专题《生命 生命》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包括新闻报道,在学习“倾听心跳”时,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畅所欲言,在拓展时,适时的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生命的文章,如《向生命求索》《一片叶子落下来》等,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量,又有助于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新思考
(一)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需指导得“法”
课内外整合阅读必须得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正是语文本身。在方法上更要予以指点,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去寻找课内外的联结点。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只有教师在整合方法包括整合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才会有价值。
(二)整合课外阅读,须把握住整合的“量”与“度”
教学的时间永远是个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了大容量的阅读材料,而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成空中楼阁了。因此整合课外阅读始终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思维的“风筝”能够在教材这方天际翱翔腾飞。
(三)整合课外阅读要用足教材,重视“质”的提升
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整合课外阅读材料首先得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慧目识真,把立足文本、围绕文本、超越文本、反哺文本、能够与教材同构形成合力的材料引进来,帮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感悟、理解文本,丰腴语言的土壤,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课外阅读材料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