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中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推进核心素养的实现面临困境和挑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突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搭建对话平台,积极从学生身上发掘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情景教学,为道德与法治课注入不同教学元素,以学生为本,推进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从而实现新形势下中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革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83
“核心素养”是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下,要实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突破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学生为本,把教育作为对一个人一生发展都有意义的活动。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现代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与创新:
一、对话:回归学生生活,搭建对话平台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学生本身的主动参与,而不是灌输。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顾着应试教育和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划、记、默、练”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磨砺意志》一课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设计了“吐槽吧”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交往中、生活中遇到过的挫折,当时的应对方法和今后打算如何正确应对。让学生重新认识挫折,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主动分享了自己遇到过的挫折,如考试不及格、身材矮小觉得自卑、和朋友闹矛盾等,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应对方法,师生共同分享,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配合、反应热烈,收效良好。
本环节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小组成员间、师生间、全班同学间的相互对话中,知识的形成轻而易取,轻松高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无论自己预设的素材资源如何生动有趣、富有价值,都应当回归学生实际,从学生身上发掘资源,呈现资源;良性互动、步步引导,才能让知识真正熟记于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科趣味
初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自制力薄弱,喜欢寻求刺激感的特点。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让呆板的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欲望,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富有趣味性。
在上《维护消费者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掌握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台上准备了各式各样学生平时喜爱的零食:没有生产厂家的辣条;已经融化的棒棒糖;过期薯片……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抢购商品,看到讲台上琳琅满目的零食,学生都情绪高涨,快速抢空了讲台上的零食。抢购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1、这些食物你敢吃吗?为什么?2、请你总结出:购买时,消费者应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恍然大悟,小组成员马上拿起抢到的零食开始研究,并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快就总结出购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同样的,接下来维权方法的探讨也顺利展开。
一堂课下来,教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热烈,效果突出。
三、多元:挖掘多元元素,优化情境教学
当前,跨学科教学模式越来越普遍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局限于讲故事、看视频、演小品的模式,更注入了不同的元素,如美术元素、音乐元素、竞技元素、游戏元素等,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信息中感受到知识的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
上《竞争与合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竞争与合作中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设计了“词语接龙”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以“竞争”一词开头,看哪个小组在30秒钟内写出最多的词获胜。
比赛开始,有的小组分工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很快写满了一张纸,也有的小组由于合作过程中意见不一,缺乏包容,在争执中浪费了时间,最后落后于人。公布了比赛结果后,教师分别采访了优胜组和落后组,让他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总结成败的原因。在每位同学总结的过程中,知识内容便也了然于心,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四、导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课最大作用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是育人的功能,“德”性的引导,帮助學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时刻不忘课程的“导行”作用,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行为导向。
在《与人为善》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找榜样”的环节,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大家认为最与人为善的同学,并举一个具体例子说明。环节中,每个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分别推选出大家认为最与人为善的榜样,并讲出了上榜人平常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事迹。评选过程中,上榜的同学纷纷流露出惊讶又喜悦的表情,其他同学也在纷纷投递出信服的眼神。他们在相互的比较、鉴别中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在分享小事迹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有利于学生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而这样的学习不是生硬的,它远远比播发一段《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要生动,比老师的故事要深入人心,它在潜移默化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使命。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达成,不仅需要教育者育人能力的发挥,也需要积极发掘学科本身的育人魅力。如果说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是乘上一艘遨游知识海洋的船,那么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便是一把能够带领学生乘风破浪的“桨”,只有带着它,才能顺利地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殷斌宇.核心素养:还思品课应有的“绿水青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
[2]温汝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核心素养[J].德育教育,2017.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革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83
“核心素养”是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下,要实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突破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学生为本,把教育作为对一个人一生发展都有意义的活动。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现代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与创新:
一、对话:回归学生生活,搭建对话平台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学生本身的主动参与,而不是灌输。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顾着应试教育和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划、记、默、练”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磨砺意志》一课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设计了“吐槽吧”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交往中、生活中遇到过的挫折,当时的应对方法和今后打算如何正确应对。让学生重新认识挫折,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主动分享了自己遇到过的挫折,如考试不及格、身材矮小觉得自卑、和朋友闹矛盾等,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应对方法,师生共同分享,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配合、反应热烈,收效良好。
本环节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小组成员间、师生间、全班同学间的相互对话中,知识的形成轻而易取,轻松高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无论自己预设的素材资源如何生动有趣、富有价值,都应当回归学生实际,从学生身上发掘资源,呈现资源;良性互动、步步引导,才能让知识真正熟记于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科趣味
初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自制力薄弱,喜欢寻求刺激感的特点。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让呆板的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欲望,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富有趣味性。
在上《维护消费者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掌握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台上准备了各式各样学生平时喜爱的零食:没有生产厂家的辣条;已经融化的棒棒糖;过期薯片……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抢购商品,看到讲台上琳琅满目的零食,学生都情绪高涨,快速抢空了讲台上的零食。抢购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1、这些食物你敢吃吗?为什么?2、请你总结出:购买时,消费者应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恍然大悟,小组成员马上拿起抢到的零食开始研究,并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快就总结出购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同样的,接下来维权方法的探讨也顺利展开。
一堂课下来,教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热烈,效果突出。
三、多元:挖掘多元元素,优化情境教学
当前,跨学科教学模式越来越普遍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局限于讲故事、看视频、演小品的模式,更注入了不同的元素,如美术元素、音乐元素、竞技元素、游戏元素等,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信息中感受到知识的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
上《竞争与合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竞争与合作中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设计了“词语接龙”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以“竞争”一词开头,看哪个小组在30秒钟内写出最多的词获胜。
比赛开始,有的小组分工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很快写满了一张纸,也有的小组由于合作过程中意见不一,缺乏包容,在争执中浪费了时间,最后落后于人。公布了比赛结果后,教师分别采访了优胜组和落后组,让他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总结成败的原因。在每位同学总结的过程中,知识内容便也了然于心,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四、导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课最大作用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是育人的功能,“德”性的引导,帮助學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时刻不忘课程的“导行”作用,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行为导向。
在《与人为善》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找榜样”的环节,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大家认为最与人为善的同学,并举一个具体例子说明。环节中,每个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分别推选出大家认为最与人为善的榜样,并讲出了上榜人平常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事迹。评选过程中,上榜的同学纷纷流露出惊讶又喜悦的表情,其他同学也在纷纷投递出信服的眼神。他们在相互的比较、鉴别中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在分享小事迹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有利于学生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而这样的学习不是生硬的,它远远比播发一段《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要生动,比老师的故事要深入人心,它在潜移默化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使命。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达成,不仅需要教育者育人能力的发挥,也需要积极发掘学科本身的育人魅力。如果说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是乘上一艘遨游知识海洋的船,那么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便是一把能够带领学生乘风破浪的“桨”,只有带着它,才能顺利地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殷斌宇.核心素养:还思品课应有的“绿水青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
[2]温汝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核心素养[J].德育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