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3-000-01
摘 要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心理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训练,正以独特的方法和特殊的效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心理训练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心理负担 田径 心理训练
一、心理训练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强化运动技能运用生理效应,因人制宜,谋略兼施,意向性加强心理负荷训练,调动运动员思维潜在能力和运动员在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二、心理训练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宝鸡体校男子14-18岁的16名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实验对比、综合分析、定期模拟比赛等方法,实验时间为1年。两组除常规训练外,实验组按所设计模式,运用生理效应,心理负荷和调动思维潜在能力等进行心理训练。
三、结果与分析
按所设计模式经一年实施,对两组有关生理、心理指标进行赛前现场测定,问卷记录,观察分析(见表2)。
通过表2明显看出两组各指标差异较大,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跳远比赛成绩按设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比(见表3)。
为检验所研究内容的表3跳远成绩达标情况统计表可靠性,对两组跳远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数据略),除测验成绩无较大差异外,其余比赛P 通过上述各指标测得结果,实验组按所设计模式实施后,几项指标均达到了理想效果。说明所研究内容不仅符合运动生理、心理、训练原则,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在采用有意识的心理负荷训练措施后,不仅能激发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解,而且能使运动员以稳定的心态进行训练和比赛,最终获得胜利。
四、结论
经采用强化运动技能运用生理效应和意向性心理负荷;调动潜在思维能力及调整运动员心态的科学训练方法后,通过实践验证,所研究的内容是成功的,是符合运动训练原则的。在具体实施中不仅改变了运动员不良生理机制,调整了运动员心态,而且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并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各级教练员可根据自己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把心理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应用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加强运动技能训练,打好稳固心理基础,则能使运动员适应各种突发性的变化,并经受考验,排除干扰,取得比赛成功。
参考文献:
[1] 郭俊清.关于投掷项目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整的研究[M].中韩体育学术论丛.2001.8.
[2] 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4] 姚峰.对影响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因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4).
[5] 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摘 要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心理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训练,正以独特的方法和特殊的效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心理训练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心理负担 田径 心理训练
一、心理训练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强化运动技能运用生理效应,因人制宜,谋略兼施,意向性加强心理负荷训练,调动运动员思维潜在能力和运动员在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二、心理训练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宝鸡体校男子14-18岁的16名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实验对比、综合分析、定期模拟比赛等方法,实验时间为1年。两组除常规训练外,实验组按所设计模式,运用生理效应,心理负荷和调动思维潜在能力等进行心理训练。
三、结果与分析
按所设计模式经一年实施,对两组有关生理、心理指标进行赛前现场测定,问卷记录,观察分析(见表2)。
通过表2明显看出两组各指标差异较大,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跳远比赛成绩按设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比(见表3)。
为检验所研究内容的表3跳远成绩达标情况统计表可靠性,对两组跳远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数据略),除测验成绩无较大差异外,其余比赛P
四、结论
经采用强化运动技能运用生理效应和意向性心理负荷;调动潜在思维能力及调整运动员心态的科学训练方法后,通过实践验证,所研究的内容是成功的,是符合运动训练原则的。在具体实施中不仅改变了运动员不良生理机制,调整了运动员心态,而且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并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各级教练员可根据自己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把心理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应用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加强运动技能训练,打好稳固心理基础,则能使运动员适应各种突发性的变化,并经受考验,排除干扰,取得比赛成功。
参考文献:
[1] 郭俊清.关于投掷项目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整的研究[M].中韩体育学术论丛.2001.8.
[2] 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4] 姚峰.对影响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因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4).
[5] 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