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走转改”提出的近一年时间中,中国新闻节目、新闻主持人也更贯彻了这一作风,此外,网络用语纷纷涌现于节目中、《新闻联播》的率先改变,都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亲民”,主持人的“三性三感”在今天无疑有了新的意义。这一变化值得关注,而当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深思,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为例,探讨播音“三感”的新意义,并希冀从中提炼出对专业学习的思考。
[关键词]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环境
播音“三感”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时代感”,其语言的变化也脱胎于时代。可以从外部与内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外部环境
1.网络广泛覆盖,网络语言反哺广播电视:2012年年底,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中赫然出现了“屌丝”一词,引起舆论哗然,公众纷纷叫好,认为是党报亲民的重要表现。而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朱军、董卿频频使用“给力”等网络用语,新闻频道的配音中使用“神一般”的网络形容词。另一方面,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与观点,开始广泛出现于媒体之中,并成为重要的评论依据,引起观众共鸣。因此,网络语言对于广播电视的反哺是这个时代相较于之前的新特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因此而日新月异,对新词必须深入接受与了解。
2.信息权日趋平衡,受众水平提高:《新周刊》在判断2012年年度词汇当中,将2012称为“微时代”。信息化生活使得观众的信息资源在某些时候甚至大于主持人本身,因此挑剔与高要求应运而生。于是在节目中,新闻主播郑天亮会因将“B2(to)B”念成“B2(二)B”而饱受批评,邱启明会因对公民消费的一句简单评论而倍受争议。由此可见,观众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接收,到了如今的信息辨别与质疑。这无疑是对主持人语言和播出状态的更大考验。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内部环境
1.竞争激烈,寻求特色:传统的规整消息播音,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的是信息传播责任。而在目前“主播”时代中,还承担着节目编排、新闻选择、观点评论、嘉宾访谈等工作,除了播得字正腔圆,个人语言特色与风格成为了主持人的标签,甚至于影响收视率的关键因素。人们常说某某主持人“接地气”、“说人话”,不正是在新时代中主持人“亲切感”与“时代感”的体现么?
2.个人风格突破和显现的时代呼唤:不仅是竞争需要,从主持人自身角度来看,许多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角色的变化、语言的突破欲望也相当强烈。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提到:“其实在央视里,想变革和突破的也许比其他地方更多。”例如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在节目中、微博中屡次提出鲜明观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他“奶油小生”的印象。邱启明大胆打断地方官员的“官腔”,直截了当追问灾情……这些都是主持人在自身可控范围内的大胆突破。
二、新时代播音“新三感”的分析
仿佛是武侠小说中的绝世武功一样,“内三”可以称为内功;“外四”可以称为招式;而“三性三感”则是提纲挈领一般的“心法”,决定了主持人的状态、基调,甚至自身特色。
(一)时代感
张颂老师对于播音的时代感给出的定义在现在来看,有了新的意义:
1.外在表现灵活时尚:字正腔圆是播音专业的传统优势,也是播音员的行业特征。而在如今的时代下,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社会压力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表达快捷轻松,部分节目插科打诨,适当引用方言都可以。但就总体而言,播音员新闻工作的本质还是要求我们字音准确清晰,而绝非一味港台腔,满嘴网络味。纵然是严肃如《新闻联播》,最近也在时代感上做足了功夫。今年11月26日,中国J-15舰载机试飞成功,“航母style”一夜火遍大江南北,主持人郭志坚用轻松而肯定的语调进行播报,为节目平添不少亮色。
2.内在根源原于“站得考前,站稳脚跟”:时代感的根源,是清晰明了地知道最新的政策,深入地了解群众审美喜好。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走转改”更加为大家重视;而在十八大结束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示也影响着新闻工作者。因此我们的新闻主持人多下基层、降低声调、斟酌用词、忌空谈增实效应当成为“时代感”的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主持人应当清晰认识到,如今群众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审美情趣变化而多元,因此在语言中播出群众喜欢的样式,也正是“时代感”的重要方面。
(二)亲切感
1.亲切感:用人的方式说人话
亲切感,“平等”的概念被一次次提及,不俯视不高攀,做观众的朋友。这些理念早就被广为重视。而在如今,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更加从观众的角度思考,将心比心,用“人”的方式说“人话”。
(1)内容选择上的亲切感:“采编播”合一,虽然未必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工作任务上的要求,但是自我提高的必然途径,尤其是在现在主播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在自主能动范围之内,播音员主持人选择新闻内容、整合关键词,就必须贴近百姓:第一,对百姓关心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做深群众关注而无法得到更多讯息的节目;第二,对热点进行准确预测,在“可听”的基础上做到“可信”,称为讯息上的风向标;第三,内容上“雅俗共赏”;权威政策做好浅显解读,而不单纯“复述”;生活小事提炼“大共同点”,提醒关注。
例如最近的《新闻直播间》中,临近春节,节目中更多报道有关出行、天气、饮食等讯息,又整合进最近沸沸扬扬的“肯德基45天速成鸡”的深度报道,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让观众兴趣大增,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为警觉。
(2)表达方式上的亲切感:从字正腔圆的“宣读式”,到贴心的“谈话式”;《24小时》前主持人邱启明成为了央视“说着话播新闻”的标志性人物。尤其是2011年教师节的当天,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借着镜头给老师问好,邱启明还敬少先队礼,让观众颇为温暖。而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主持人在采访孙杨的节目中,代表网友提问,诸如“萌”、“爱情爱好”等轻松问题和网络“民声”接连发出,在结尾时还说“乖,这个玩偶做完节目就可以拿啦”这样的调侃谈话,让网友大呼“央视变了”。而在言语的运用上,白岩松屡次提及“用平实的语言说新闻,不用华丽的辞藻堆散文”,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个标准。就连去年新常委见面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以“让你们久等了”开头,通篇白话,唯一需要查一查字典的也就是“夙夜在公”四个字。 (3)观点评论上的亲切感:一方面,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亲切感来源于“可信感”和“权威感”,评论时做到“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另一方面,评论的观点绝非一味另辟蹊径,而是用更加准确恰当的语言说出观众心里的话,再锦上添花,提出更新的内容;让观众“颇有共鸣”之时,又能时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的新闻主播,自然让观众觉得亲切可敬,尤其是当播音员主持人感性地表达出理性的内容,就往往能让观众觉得“这个主持人是帮老百姓说话的”。
(三)新鲜感
之所以将新鲜感放在最后,是因为在新“三感”中,新鲜感其实最难把握。尤其是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播的已经是观众从网络上知道的消息,而不是真正闻所未闻的“新闻”。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往往让播音员主持人在备稿之后没有了新鲜感,于是新闻的表达成了简单的信息传达。
1.新鲜感是话语权的自信与自尊:尽管如今信息获取的渠道似乎相同,只有少数的突发事件与重大新闻还掌握在媒体受众。但话语权却依旧是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所特有。播出新闻时的新鲜感,是来源于主持人对自己话语权的自信与自重,让观众在已经知道新闻的情况下,了解更深更广的消息,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而“确信”新闻。这是主持人话语权的职责所在,只有时刻将这份自尊与自信放在心中,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播出新鲜感来。
2.新鲜感需要主播更多思考:以往新鲜感的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主持人本身对新闻无所感,也无深入思考。白岩松在讲座中提到:“你准备稿件只是技术性的准备,我准备稿件是内容性的准备,我还看了其他的很多东西。我准备一百,而播出只用得上十,但观众看得到你背后的这百分之九十。”
现在许多大台都提出“新闻立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新闻立身”。在国外,一名优秀的主播往往需要三十多岁的年纪,就连体育主播都出身于著名球星或资深记者。因此,我们的双脚决不能只站在主播台的方寸之地,目光不能只盯着直播间的辉煌灯光和题字器。“用双脚丈量土地”——新闻频道《走基层》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毕竟,亲切感来源于和百姓的真实接触;时代感来源于和最前沿的共鸣;新鲜感来源于一颗永不停歇的奋进的心。
作者简介
曾侃,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生,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实习主播,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研究。
[关键词]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环境
播音“三感”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时代感”,其语言的变化也脱胎于时代。可以从外部与内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外部环境
1.网络广泛覆盖,网络语言反哺广播电视:2012年年底,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中赫然出现了“屌丝”一词,引起舆论哗然,公众纷纷叫好,认为是党报亲民的重要表现。而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朱军、董卿频频使用“给力”等网络用语,新闻频道的配音中使用“神一般”的网络形容词。另一方面,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与观点,开始广泛出现于媒体之中,并成为重要的评论依据,引起观众共鸣。因此,网络语言对于广播电视的反哺是这个时代相较于之前的新特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因此而日新月异,对新词必须深入接受与了解。
2.信息权日趋平衡,受众水平提高:《新周刊》在判断2012年年度词汇当中,将2012称为“微时代”。信息化生活使得观众的信息资源在某些时候甚至大于主持人本身,因此挑剔与高要求应运而生。于是在节目中,新闻主播郑天亮会因将“B2(to)B”念成“B2(二)B”而饱受批评,邱启明会因对公民消费的一句简单评论而倍受争议。由此可见,观众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接收,到了如今的信息辨别与质疑。这无疑是对主持人语言和播出状态的更大考验。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变化的内部环境
1.竞争激烈,寻求特色:传统的规整消息播音,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的是信息传播责任。而在目前“主播”时代中,还承担着节目编排、新闻选择、观点评论、嘉宾访谈等工作,除了播得字正腔圆,个人语言特色与风格成为了主持人的标签,甚至于影响收视率的关键因素。人们常说某某主持人“接地气”、“说人话”,不正是在新时代中主持人“亲切感”与“时代感”的体现么?
2.个人风格突破和显现的时代呼唤:不仅是竞争需要,从主持人自身角度来看,许多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角色的变化、语言的突破欲望也相当强烈。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提到:“其实在央视里,想变革和突破的也许比其他地方更多。”例如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在节目中、微博中屡次提出鲜明观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他“奶油小生”的印象。邱启明大胆打断地方官员的“官腔”,直截了当追问灾情……这些都是主持人在自身可控范围内的大胆突破。
二、新时代播音“新三感”的分析
仿佛是武侠小说中的绝世武功一样,“内三”可以称为内功;“外四”可以称为招式;而“三性三感”则是提纲挈领一般的“心法”,决定了主持人的状态、基调,甚至自身特色。
(一)时代感
张颂老师对于播音的时代感给出的定义在现在来看,有了新的意义:
1.外在表现灵活时尚:字正腔圆是播音专业的传统优势,也是播音员的行业特征。而在如今的时代下,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社会压力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表达快捷轻松,部分节目插科打诨,适当引用方言都可以。但就总体而言,播音员新闻工作的本质还是要求我们字音准确清晰,而绝非一味港台腔,满嘴网络味。纵然是严肃如《新闻联播》,最近也在时代感上做足了功夫。今年11月26日,中国J-15舰载机试飞成功,“航母style”一夜火遍大江南北,主持人郭志坚用轻松而肯定的语调进行播报,为节目平添不少亮色。
2.内在根源原于“站得考前,站稳脚跟”:时代感的根源,是清晰明了地知道最新的政策,深入地了解群众审美喜好。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走转改”更加为大家重视;而在十八大结束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示也影响着新闻工作者。因此我们的新闻主持人多下基层、降低声调、斟酌用词、忌空谈增实效应当成为“时代感”的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主持人应当清晰认识到,如今群众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审美情趣变化而多元,因此在语言中播出群众喜欢的样式,也正是“时代感”的重要方面。
(二)亲切感
1.亲切感:用人的方式说人话
亲切感,“平等”的概念被一次次提及,不俯视不高攀,做观众的朋友。这些理念早就被广为重视。而在如今,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更加从观众的角度思考,将心比心,用“人”的方式说“人话”。
(1)内容选择上的亲切感:“采编播”合一,虽然未必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工作任务上的要求,但是自我提高的必然途径,尤其是在现在主播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在自主能动范围之内,播音员主持人选择新闻内容、整合关键词,就必须贴近百姓:第一,对百姓关心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做深群众关注而无法得到更多讯息的节目;第二,对热点进行准确预测,在“可听”的基础上做到“可信”,称为讯息上的风向标;第三,内容上“雅俗共赏”;权威政策做好浅显解读,而不单纯“复述”;生活小事提炼“大共同点”,提醒关注。
例如最近的《新闻直播间》中,临近春节,节目中更多报道有关出行、天气、饮食等讯息,又整合进最近沸沸扬扬的“肯德基45天速成鸡”的深度报道,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让观众兴趣大增,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为警觉。
(2)表达方式上的亲切感:从字正腔圆的“宣读式”,到贴心的“谈话式”;《24小时》前主持人邱启明成为了央视“说着话播新闻”的标志性人物。尤其是2011年教师节的当天,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借着镜头给老师问好,邱启明还敬少先队礼,让观众颇为温暖。而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主持人在采访孙杨的节目中,代表网友提问,诸如“萌”、“爱情爱好”等轻松问题和网络“民声”接连发出,在结尾时还说“乖,这个玩偶做完节目就可以拿啦”这样的调侃谈话,让网友大呼“央视变了”。而在言语的运用上,白岩松屡次提及“用平实的语言说新闻,不用华丽的辞藻堆散文”,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个标准。就连去年新常委见面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以“让你们久等了”开头,通篇白话,唯一需要查一查字典的也就是“夙夜在公”四个字。 (3)观点评论上的亲切感:一方面,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亲切感来源于“可信感”和“权威感”,评论时做到“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另一方面,评论的观点绝非一味另辟蹊径,而是用更加准确恰当的语言说出观众心里的话,再锦上添花,提出更新的内容;让观众“颇有共鸣”之时,又能时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的新闻主播,自然让观众觉得亲切可敬,尤其是当播音员主持人感性地表达出理性的内容,就往往能让观众觉得“这个主持人是帮老百姓说话的”。
(三)新鲜感
之所以将新鲜感放在最后,是因为在新“三感”中,新鲜感其实最难把握。尤其是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播的已经是观众从网络上知道的消息,而不是真正闻所未闻的“新闻”。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往往让播音员主持人在备稿之后没有了新鲜感,于是新闻的表达成了简单的信息传达。
1.新鲜感是话语权的自信与自尊:尽管如今信息获取的渠道似乎相同,只有少数的突发事件与重大新闻还掌握在媒体受众。但话语权却依旧是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所特有。播出新闻时的新鲜感,是来源于主持人对自己话语权的自信与自重,让观众在已经知道新闻的情况下,了解更深更广的消息,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而“确信”新闻。这是主持人话语权的职责所在,只有时刻将这份自尊与自信放在心中,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播出新鲜感来。
2.新鲜感需要主播更多思考:以往新鲜感的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主持人本身对新闻无所感,也无深入思考。白岩松在讲座中提到:“你准备稿件只是技术性的准备,我准备稿件是内容性的准备,我还看了其他的很多东西。我准备一百,而播出只用得上十,但观众看得到你背后的这百分之九十。”
现在许多大台都提出“新闻立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新闻立身”。在国外,一名优秀的主播往往需要三十多岁的年纪,就连体育主播都出身于著名球星或资深记者。因此,我们的双脚决不能只站在主播台的方寸之地,目光不能只盯着直播间的辉煌灯光和题字器。“用双脚丈量土地”——新闻频道《走基层》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毕竟,亲切感来源于和百姓的真实接触;时代感来源于和最前沿的共鸣;新鲜感来源于一颗永不停歇的奋进的心。
作者简介
曾侃,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生,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实习主播,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