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它能够将大量地理表象信息和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地概括,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可见,地图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在使用地图过程中可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程,从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先要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即通过阅读图名、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然后,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图名是一幅图的主题,先读图名即首先明确主题内容。地图图例是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阅读图例是阅读地图最重要的环节,熟悉图例体现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学生通过熟悉图例,懂得了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含义,实际上就初步完成了对地图符号的形象思维过程,为阅读地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础。
例如:为了认识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在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时,可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得出结论。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名,明确阅读主题。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图例,理解图例内容之后,通过图中读出年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幅度,观察每一条年等降水量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延伸方向,对其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应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落实几条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从中可看出,我国各条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各条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也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受海陆分布和季风的影响显著,明确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最后让学生找出400毫米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说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哪些山脉重叠,进而理解降水与地形起伏、降水与海陆分布、降水与季风的因果关系。还可让学生思考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认识。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的理解,建立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等空间概念,而且在阅读地图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得出结论,使学生能熟悉读图步骤、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习惯、形成地图思维。同时,在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的乐趣,激发了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实现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效果是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反映其逻辑关系。地理图册为综合分析地理问题提供了条件,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看出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分布等的关系。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像、图表,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空间思维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先要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即通过阅读图名、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然后,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图名是一幅图的主题,先读图名即首先明确主题内容。地图图例是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阅读图例是阅读地图最重要的环节,熟悉图例体现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学生通过熟悉图例,懂得了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含义,实际上就初步完成了对地图符号的形象思维过程,为阅读地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础。
例如:为了认识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在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时,可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得出结论。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名,明确阅读主题。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图例,理解图例内容之后,通过图中读出年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幅度,观察每一条年等降水量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延伸方向,对其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应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落实几条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从中可看出,我国各条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各条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也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受海陆分布和季风的影响显著,明确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最后让学生找出400毫米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说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哪些山脉重叠,进而理解降水与地形起伏、降水与海陆分布、降水与季风的因果关系。还可让学生思考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认识。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的理解,建立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等空间概念,而且在阅读地图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得出结论,使学生能熟悉读图步骤、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习惯、形成地图思维。同时,在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的乐趣,激发了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实现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效果是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反映其逻辑关系。地理图册为综合分析地理问题提供了条件,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看出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分布等的关系。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像、图表,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空间思维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