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地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内容进行深入钻研与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认知发展状况及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在教学中,要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总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分解。高中地理总的教学目标如下:
1.1知识和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要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
3.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要记忆,而且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4.构建学习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五什么)、气候学习模式(原因、特征、规律、应用四步分析法)等。经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能举一反三。
5.加强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动手动脑,课后整合、添加知识点
建立错题统计本,不仅要整理出答案,还要分析出思维的误区,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能力。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等,我都要求学生能填图能画图,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
6.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本位”的发展理念,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从传统的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走向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中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用了“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等4个案例来间接地阐述农业地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和周期性)。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一个(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或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去示范性地分析隐含其中的上述地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这些基本原理如何解释其他相关案例。并且可以在课前设计好分组讨论,一组以5-6人为宜进行小组讨论,并设置以组为单位的得分制的办法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既有点上的评价,又有面上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又关注了全班每个同学的情感态度。这种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树立了“我要学,为我争光,为我队争光”的竞争意识,既调动了学生个体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很有效果。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内容进行深入钻研与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认知发展状况及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在教学中,要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总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分解。高中地理总的教学目标如下:
1.1知识和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要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
3.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要记忆,而且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4.构建学习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五什么)、气候学习模式(原因、特征、规律、应用四步分析法)等。经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能举一反三。
5.加强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动手动脑,课后整合、添加知识点
建立错题统计本,不仅要整理出答案,还要分析出思维的误区,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能力。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等,我都要求学生能填图能画图,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
6.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本位”的发展理念,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从传统的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走向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中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用了“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等4个案例来间接地阐述农业地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和周期性)。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一个(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或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去示范性地分析隐含其中的上述地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这些基本原理如何解释其他相关案例。并且可以在课前设计好分组讨论,一组以5-6人为宜进行小组讨论,并设置以组为单位的得分制的办法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既有点上的评价,又有面上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又关注了全班每个同学的情感态度。这种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树立了“我要学,为我争光,为我队争光”的竞争意识,既调动了学生个体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