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等教学资源有机的组合起来,使大量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教学方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如,对“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好的认识”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的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贴图片、幻灯片演示、讲故事等方法,但学生总是把大于号和小于号搞混,我用自制的课件,通过翠鸟玩跷跷板来讲解。先有一只翠鸟随着欢乐的音乐声飞到跷跷板右边使其失去平衡,又飞来两只翠鸟落到左边,使其左边下沉。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眼睛连眨都不眨地盯着屏幕,这样,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很快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没有出现过错误。
2、运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客观的形、声、色,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探索数学概念或规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把无形物体变为有机的模型并配上语言、音乐,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把平行四边形图形打到屏幕上,用动画手拿着直尺去测量图形边的长短,由此使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再用动画手拿着量角器去测量四个角,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学生很快便掌握。讲菱形时,将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然后教师提问:在这个演示过程中,图形中谁没有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现在图形中的四条边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出菱形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加深了记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思考题,往往是先寻找熟悉的路径,进行抽象思维,再对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选定正确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方法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难点在于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情景、过程,根据需要瞬时定格,重复播放,可使较为复杂的逻辑判断、推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小学除法近似值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叔叔去买95公斤大米,每个米袋装40公斤大米,问用几个米袋?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回答用2个,出现了认知障碍。我马上回问学生:让你用2个40公斤的米袋装大米能装多少公斤?学生说80公斤,我问那么剩余的15公斤呢?学生马上反应过来2个装不下,应该用3个。这时我用计算机将制作的课件打在屏幕上,让他们仔细观察,80公斤大米装完了,剩余的15公斤应该怎样处理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学习障碍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演示过程,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张三和李四分别在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新课标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等教学资源有机的组合起来,使大量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教学方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如,对“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好的认识”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的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贴图片、幻灯片演示、讲故事等方法,但学生总是把大于号和小于号搞混,我用自制的课件,通过翠鸟玩跷跷板来讲解。先有一只翠鸟随着欢乐的音乐声飞到跷跷板右边使其失去平衡,又飞来两只翠鸟落到左边,使其左边下沉。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眼睛连眨都不眨地盯着屏幕,这样,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很快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没有出现过错误。
2、运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客观的形、声、色,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探索数学概念或规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把无形物体变为有机的模型并配上语言、音乐,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把平行四边形图形打到屏幕上,用动画手拿着直尺去测量图形边的长短,由此使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再用动画手拿着量角器去测量四个角,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学生很快便掌握。讲菱形时,将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然后教师提问:在这个演示过程中,图形中谁没有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现在图形中的四条边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出菱形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加深了记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思考题,往往是先寻找熟悉的路径,进行抽象思维,再对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选定正确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方法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难点在于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情景、过程,根据需要瞬时定格,重复播放,可使较为复杂的逻辑判断、推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小学除法近似值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叔叔去买95公斤大米,每个米袋装40公斤大米,问用几个米袋?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回答用2个,出现了认知障碍。我马上回问学生:让你用2个40公斤的米袋装大米能装多少公斤?学生说80公斤,我问那么剩余的15公斤呢?学生马上反应过来2个装不下,应该用3个。这时我用计算机将制作的课件打在屏幕上,让他们仔细观察,80公斤大米装完了,剩余的15公斤应该怎样处理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学习障碍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演示过程,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张三和李四分别在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新课标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