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手段,但检视当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或玩弄技巧,感情泛滥;或为读而读,敷衍了事;或机械模仿,装腔作势。鉴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初中诗歌教学朗读“生态化”是一个有待构建的命题。
一、本真——诗歌生态朗读之根
“诗歌生态朗读”就是在品味感受诗歌作品的阅读活动中,为了加深理解,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诗歌丰富内蕴的审美活动。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师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只有对写作背景、感情脉络等本源真相深入认知和品味,才能激发本真的情感体验。
但在诗歌教学朗读实践中,朗读者因为缺少对诗歌的心灵对话,自始至终字字有情,句句情深,处处着力,感情泛滥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过一节公开课《江城子·密州出猎》,上课伊始,教师就凭借着气韵飞动、雄豪刚劲的朗读,赢得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但就这一反响不错的教学环节,在评课中笔者提出异议:朗读这首词,能够上下阕平均用力吗?上阕展现的是气势磅礴的出猎场面;下阕展现的是词人向朝廷主动请缨、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虽字面未描写什么壮阔的景象、恢弘的气势,但字里行间抒发的却是比狩猎场面更汹涌澎湃的胸怀。朗读时,上阕因其壮阔与恢弘自然不能不着力,但更须适度控制以蓄势;至下阕则因词人进取向上的精神人格的总爆发而壮怀激烈;到词尾“西北望,射天狼”处,因词人抱负不能得以施展的愤懑情绪得以释怀,则只需稍稍回落,语流缓慢,稳稳收住。
诗歌的生态朗读,对作品本真的理解是基础。诗歌朗读教学只有立足于本真,抓住生态朗读的“根”,才能真正地让诗歌朗读原汁原味,才能真正实现诗歌朗读教学的生态回归。
二、入境——诗歌生态朗读之径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诗歌的生态朗读也需要朗读者入境。朗读着一首首的诗,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转换出文字所传递的意境,才能更好引发我们的情感体验,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一)意象联想法
笔者在《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摇?摇?摇?摇”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教师入情入境的指导,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感氛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朗读诗歌一味地在嗓音上拿捏、做作,将自己变成哗众取宠的表演者。
(二)空间营造法
笔者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诗歌,一边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西湖早春的景致,使诗歌描绘的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美景在学生心目中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初、低、早、争、暖、新、渐、浅”等词语想象早春景象的勃勃生机,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最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朗读氛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西湖早春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春日里明丽的西湖之中。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下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达成境与情谐,生本合一,学生朗读的情感自然会喷薄而出。
“入境”应是诗歌生态朗读的必由之径,只有进入诗的境界,获得丰盈感受,情感才能在朗读者心灵深处恣意而真诚地绽放。
三、率性——诗歌生态朗读之魂
生态朗读应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率性”即提倡诗歌朗读“率性而为”,坦率爽性的个性化朗读。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1:“我觉得应该语调激昂地读,才能读出祖国山河的壮美及热爱之情。”
师:非常棒,你既说了如何读,又说了为什么这么读。但说得棒不如读得棒。
生1:读。(语速的缓急、语势的起落上拿捏得比较恰当。)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
生2:你读得气势磅礴,声调高亢,很有感情。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如果诗人笔下的高山雪原勃然欲飞、跃然欲动的飞动之美表现得再鲜明一些更好。
师:既然你说“更好”,说明还有朗读提升的余地呀!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读。(“舞”、“驰”“欲”“试比高”作重音处理。)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表现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诗歌朗读,如何做到有感情,应要求学生结合理解、感受,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韵味,率性地朗读。同样是有感情朗读,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率性朗读摒弃空泛地“有感情”,排斥人云亦云地“有感情”,而是要珍视个性的朗读差异。“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当我们透过诗歌感知饱含着作者情感的形象和意境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诸种感受感知作品,读出作品的妙处,走入作品的更深处,并努力激发与作者相通又未必与之完全相同的情感。
一、本真——诗歌生态朗读之根
“诗歌生态朗读”就是在品味感受诗歌作品的阅读活动中,为了加深理解,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诗歌丰富内蕴的审美活动。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师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只有对写作背景、感情脉络等本源真相深入认知和品味,才能激发本真的情感体验。
但在诗歌教学朗读实践中,朗读者因为缺少对诗歌的心灵对话,自始至终字字有情,句句情深,处处着力,感情泛滥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过一节公开课《江城子·密州出猎》,上课伊始,教师就凭借着气韵飞动、雄豪刚劲的朗读,赢得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但就这一反响不错的教学环节,在评课中笔者提出异议:朗读这首词,能够上下阕平均用力吗?上阕展现的是气势磅礴的出猎场面;下阕展现的是词人向朝廷主动请缨、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虽字面未描写什么壮阔的景象、恢弘的气势,但字里行间抒发的却是比狩猎场面更汹涌澎湃的胸怀。朗读时,上阕因其壮阔与恢弘自然不能不着力,但更须适度控制以蓄势;至下阕则因词人进取向上的精神人格的总爆发而壮怀激烈;到词尾“西北望,射天狼”处,因词人抱负不能得以施展的愤懑情绪得以释怀,则只需稍稍回落,语流缓慢,稳稳收住。
诗歌的生态朗读,对作品本真的理解是基础。诗歌朗读教学只有立足于本真,抓住生态朗读的“根”,才能真正地让诗歌朗读原汁原味,才能真正实现诗歌朗读教学的生态回归。
二、入境——诗歌生态朗读之径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诗歌的生态朗读也需要朗读者入境。朗读着一首首的诗,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转换出文字所传递的意境,才能更好引发我们的情感体验,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一)意象联想法
笔者在《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摇?摇?摇?摇”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教师入情入境的指导,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感氛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朗读诗歌一味地在嗓音上拿捏、做作,将自己变成哗众取宠的表演者。
(二)空间营造法
笔者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诗歌,一边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西湖早春的景致,使诗歌描绘的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美景在学生心目中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初、低、早、争、暖、新、渐、浅”等词语想象早春景象的勃勃生机,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最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朗读氛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西湖早春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春日里明丽的西湖之中。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下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达成境与情谐,生本合一,学生朗读的情感自然会喷薄而出。
“入境”应是诗歌生态朗读的必由之径,只有进入诗的境界,获得丰盈感受,情感才能在朗读者心灵深处恣意而真诚地绽放。
三、率性——诗歌生态朗读之魂
生态朗读应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率性”即提倡诗歌朗读“率性而为”,坦率爽性的个性化朗读。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1:“我觉得应该语调激昂地读,才能读出祖国山河的壮美及热爱之情。”
师:非常棒,你既说了如何读,又说了为什么这么读。但说得棒不如读得棒。
生1:读。(语速的缓急、语势的起落上拿捏得比较恰当。)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
生2:你读得气势磅礴,声调高亢,很有感情。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如果诗人笔下的高山雪原勃然欲飞、跃然欲动的飞动之美表现得再鲜明一些更好。
师:既然你说“更好”,说明还有朗读提升的余地呀!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读。(“舞”、“驰”“欲”“试比高”作重音处理。)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表现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诗歌朗读,如何做到有感情,应要求学生结合理解、感受,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韵味,率性地朗读。同样是有感情朗读,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率性朗读摒弃空泛地“有感情”,排斥人云亦云地“有感情”,而是要珍视个性的朗读差异。“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当我们透过诗歌感知饱含着作者情感的形象和意境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诸种感受感知作品,读出作品的妙处,走入作品的更深处,并努力激发与作者相通又未必与之完全相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