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 入境 率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手段,但检视当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或玩弄技巧,感情泛滥;或为读而读,敷衍了事;或机械模仿,装腔作势。鉴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初中诗歌教学朗读“生态化”是一个有待构建的命题。
  一、本真——诗歌生态朗读之根
  “诗歌生态朗读”就是在品味感受诗歌作品的阅读活动中,为了加深理解,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诗歌丰富内蕴的审美活动。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师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只有对写作背景、感情脉络等本源真相深入认知和品味,才能激发本真的情感体验。
  但在诗歌教学朗读实践中,朗读者因为缺少对诗歌的心灵对话,自始至终字字有情,句句情深,处处着力,感情泛滥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过一节公开课《江城子·密州出猎》,上课伊始,教师就凭借着气韵飞动、雄豪刚劲的朗读,赢得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但就这一反响不错的教学环节,在评课中笔者提出异议:朗读这首词,能够上下阕平均用力吗?上阕展现的是气势磅礴的出猎场面;下阕展现的是词人向朝廷主动请缨、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虽字面未描写什么壮阔的景象、恢弘的气势,但字里行间抒发的却是比狩猎场面更汹涌澎湃的胸怀。朗读时,上阕因其壮阔与恢弘自然不能不着力,但更须适度控制以蓄势;至下阕则因词人进取向上的精神人格的总爆发而壮怀激烈;到词尾“西北望,射天狼”处,因词人抱负不能得以施展的愤懑情绪得以释怀,则只需稍稍回落,语流缓慢,稳稳收住。
  诗歌的生态朗读,对作品本真的理解是基础。诗歌朗读教学只有立足于本真,抓住生态朗读的“根”,才能真正地让诗歌朗读原汁原味,才能真正实现诗歌朗读教学的生态回归。
  二、入境——诗歌生态朗读之径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诗歌的生态朗读也需要朗读者入境。朗读着一首首的诗,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转换出文字所传递的意境,才能更好引发我们的情感体验,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一)意象联想法
  笔者在《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摇?摇?摇?摇”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教师入情入境的指导,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感氛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朗读诗歌一味地在嗓音上拿捏、做作,将自己变成哗众取宠的表演者。
  (二)空间营造法
  笔者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诗歌,一边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西湖早春的景致,使诗歌描绘的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美景在学生心目中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初、低、早、争、暖、新、渐、浅”等词语想象早春景象的勃勃生机,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最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朗读氛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西湖早春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春日里明丽的西湖之中。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下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达成境与情谐,生本合一,学生朗读的情感自然会喷薄而出。
  “入境”应是诗歌生态朗读的必由之径,只有进入诗的境界,获得丰盈感受,情感才能在朗读者心灵深处恣意而真诚地绽放。
  三、率性——诗歌生态朗读之魂
  生态朗读应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率性”即提倡诗歌朗读“率性而为”,坦率爽性的个性化朗读。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1:“我觉得应该语调激昂地读,才能读出祖国山河的壮美及热爱之情。”
  师:非常棒,你既说了如何读,又说了为什么这么读。但说得棒不如读得棒。
  生1:读。(语速的缓急、语势的起落上拿捏得比较恰当。)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
  生2:你读得气势磅礴,声调高亢,很有感情。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如果诗人笔下的高山雪原勃然欲飞、跃然欲动的飞动之美表现得再鲜明一些更好。
  师:既然你说“更好”,说明还有朗读提升的余地呀!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读。(“舞”、“驰”“欲”“试比高”作重音处理。)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表现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诗歌朗读,如何做到有感情,应要求学生结合理解、感受,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韵味,率性地朗读。同样是有感情朗读,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率性朗读摒弃空泛地“有感情”,排斥人云亦云地“有感情”,而是要珍视个性的朗读差异。“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当我们透过诗歌感知饱含着作者情感的形象和意境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诸种感受感知作品,读出作品的妙处,走入作品的更深处,并努力激发与作者相通又未必与之完全相同的情感。
其他文献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游记散文,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对基础文言关过不了,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课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朱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文字关对欣赏古文学的重要。  的确,“文言”关过不了的
【原词点击】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重点注释】  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②袒:裸露。略记:大约记得。③赌:较量输赢。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原词大意】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怀想春天、依恋春天又珍惜春天的词。  黄庭坚这首词一开始就将春天拟人化,于是春天就像人一样有感知、有灵性、也有了感情。问春天会到哪里去了?去时如此寂寞——那般悄无声息,竟没有留下踪迹。于是词人突发奇想:有谁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呢,要是有人知道,就呼唤春天
【摘 要】近年兴起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资源为中心”与“网上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应取长补短,这样方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作文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  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课程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想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在交流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准备的写作素材,在交流中提升写作能力,感受写作的快乐。  有一次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亲情”是什么?请用一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  学生按小组讨论,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  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
[摘要]在中国古代民俗节日中,有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习俗。本文从这些习俗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精神情趣。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温馨浪漫的情怀。  [关键词]民俗节日 生活习俗 浪漫情怀    “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是《声律启蒙》上的对联,写古人的节日活动,寒食观花,中秋赏月,端午浴兰汤,重阳饮菊酒。而大量的节日诗
一、实例解析  文题:伞,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生活用品,他默默无闻,为我们遮风挡雨。生活中有有形的伞,也有无形的伞……在各种不同的伞下,既有鲜活动人的故事,也有耐人寻味的思考……请以“伞”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得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里给的几个关键词,“熟知的”“默默无闻”“遮风挡雨”,这些是我们所要叙写的“伞”的特点,另外这把富有个性的“
【摘要】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朗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可是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诵读的基本要求,学生盲目地读;教师也不作技巧指导,诵读没有循序渐进,急于求成,朗读的预期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只有将“读”“导”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读”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导读    最近,笔者参加了浙江省文言文课堂教学大赛评比活动。参加竞赛
高中语文苏教版专题四是一个引导学生寻觅文言学习方法的专题,“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合贯通”三个板块则分别从“读”“解”“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寻觅“津梁”,当然这三种文言学习方法在本专题的每一板块学习时都应反复运用,不过各板块训练的侧重不同而已。  “因声求气”这一板块,编者想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最经典的方法——“诵读”,这是对串讲式教学的反拨,是一种教学本质的回归。这是一种整合浑成的理解,避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