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创作教学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创造了可能性和空间。海德格尔说:“我们应该诗意地活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诗意地教学,诗意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鼓励有诗歌创作天赋和能力的学生来进行创作。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诗歌创作 教学 学生 写作素养
诗歌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诗歌创作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诗歌创作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和空间。海德格尔说:“我们应该诗意地活着。”笔者化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诗意地教学,诗意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诗歌创作是文学创作宝塔尖上的一颗明珠,笔者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进行诗歌创作,而是鼓励有诗歌创作天赋和能力的学生来创作。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素养。之所以要进行诗歌创作教学,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教材编写意图对诗歌写作有明确要求。部编本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在活动·探究中,活动任务单列出了三项任务: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任务二是诗歌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其中尝试创作中要求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要注意句式和节奏。阅读《艾青诗选》并指出读者应怎样去读诗。在技巧点拨中说到怎样写诗: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能适当融入联想、想象就有诗的韵味了。写诗既可直抒胸臆,也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可读艾青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与凝练,比如余光中创作的《乡愁》结尾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诗还要注意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既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到音韵的和谐之美。
二是2011年版课标对诗歌创作教学有明确要求,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附录1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7~9年级的篇目中,诗歌和一些短篇散文共计60篇。熟背诗歌60首,不会作诗也要会吟。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利用诗歌创作教学以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阅读教材,提炼诗意
通过课内的诗歌鉴赏的学习,以现阶段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和自愿原则为前提,可从优美的课内自读课文中提取诗意,作为情感主线,进而将全文脉络串联起来,形成一首课文衍生诗歌,如学习散文《昆明的雨》,笔者提炼出一首《落在心中的雨》,内容如下:
至今想念昆明雨,明亮丰满有情趣。
赏吃嗅愁自难忘,雨中天地闲情叙。
这就把作者对昆明的物、事、人和生活的热爱与思念统统写进去,化作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位同学灵感被激发,附和一首五绝,内容如下:
昆明雨难忘,丰满雨趣多。
赏吃玩亦可,常来昆明坐。
再如学习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时,笔者将文本的故事情节创作成一首《赞周亚夫》,内容如下:
三侯驻军备胡侵,二侯儿戏把军屯。
军阵威严士气涨,披甲执锐吓虏遁。
先使传诏不得入,天子临门尚为询。
军中但传将军令,君臣齐颂真将军。
把司马迁对周亚夫的治军之严和赞美之情直接地表达出来,溢于言表。有位同学为了表达对周亚夫的敬佩之情,当晚回家附和一首七绝,内容如下:
外敌入侵把阵列,天子巡察各军营。
军威严明听号令,此乃大汉真将军。
二、游览景物,有感而发
古人在登山观海时,赏情满意溢,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惬意的环境,秀美的景物,可以激发诗意的创造,营造诗歌的意境,让人灵光一现或顿悟,即“诗性激发”,表现为诗意地看世界和思考生活。用诗意去理解生活、抒发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素养有帮助。比如笔者在安徽灵璧游览虞姬文化园时,对虞姬有赞,赋诗《赞虞姬》,内容如下:
女儿本色挚爱真,情投意合定终身。
伴君出征感天地,生依死别何聊生。
助夫突围东山起,该当诀别当自刎。
纵使下嫁好儿郎,黄昏青冢空叹声。
又如笔者在江苏盱眙拜访明祖陵时,有感而发,赋诗《拜明祖陵有感》,内容如下:
肇基之地衣冠冢,九室玄宮唐宋制。
追封先祖厚仁德,水韵皇陵显帝气。
黄河夺淮冲享殿,水漫地宫冢丘逝。
沉睡百载一水隔,沧海桑田令人思。
在笔者当地,有一座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的严小姐墓,这位严小姐是朱元璋起兵时的原配夫人,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夺得天下之后竟将她遗忘,严小姐为他守节一生,直至殉情。有位同学在拜访严小姐墓之后,受到笔者点拨和启发,也有感而发,作诗如下:
风吹草木荒野长,原配夫人弃一旁。
霸下驼碑无一字,多情女子薄情郎。
三、身处异境,切身而抒
独在异乡,身为异客,每逢佳节,倍念家乡,情感升华,凝聚笔尖,化为诗歌。笔者在2016年参加了教育对口援疆工作,身处祖国边陲新疆和田皮山,这天山、昆仑山,那戈壁、沙漠,还有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方风情,让浓浓的援疆情化作一股思绪与激情,体现在诗歌《秋兴》之中,内容如下:
枯木梧桐飘落,无情秋风横扫。
百花争妍褪俏,万物缱绻欲觉。
远隔万里空廖,思愁别绪心焦。
愿搭育人横桥,民汉学子共笑。
赤子情怀谁料,欲做阶梯攀高。
援疆的赤子情怀,不言而喻。2018年1月,笔者因工作调动,夜深人静,重读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有感而发,真情创作《再读〈乡愁〉》,其中诗的后两节是:青年时读《乡愁》/我是学子/你是诗人/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赋予我对诗歌的灵感 而现在读《乡愁》/我是生者/你是逝者/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启示我对人生重新定位。当笔者将这首诗展示给学生看时,故意保留最后一节,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有位同学则当场写作成:我是生者/你是逝者/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唤起我对人生的重新思考。由此看来,学生的写作才情很高,只要激发,就能创作出作品。趁此时机,布置课后作业,各写一篇《乡愁》。现摘录一位同学所写《乡愁》的最后一段:你已长眠/我正成长/乡愁是一句刻骨座右铭/时时激励着我奋进。
现阶段,在功利主义的标准化考试的背景下,对于诗歌创作与教学的改革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笔者认为开展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才情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受到尊重、保护和激发。笔者勤于写作,以身示范,要给有能力进行诗歌创作的学生提供一个示范和平台,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務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周之健.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7).
关键词:诗歌创作 教学 学生 写作素养
诗歌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诗歌创作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诗歌创作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和空间。海德格尔说:“我们应该诗意地活着。”笔者化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诗意地教学,诗意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诗歌创作是文学创作宝塔尖上的一颗明珠,笔者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进行诗歌创作,而是鼓励有诗歌创作天赋和能力的学生来创作。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素养。之所以要进行诗歌创作教学,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教材编写意图对诗歌写作有明确要求。部编本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在活动·探究中,活动任务单列出了三项任务: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任务二是诗歌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其中尝试创作中要求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要注意句式和节奏。阅读《艾青诗选》并指出读者应怎样去读诗。在技巧点拨中说到怎样写诗: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能适当融入联想、想象就有诗的韵味了。写诗既可直抒胸臆,也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可读艾青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与凝练,比如余光中创作的《乡愁》结尾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诗还要注意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既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到音韵的和谐之美。
二是2011年版课标对诗歌创作教学有明确要求,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附录1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7~9年级的篇目中,诗歌和一些短篇散文共计60篇。熟背诗歌60首,不会作诗也要会吟。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利用诗歌创作教学以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阅读教材,提炼诗意
通过课内的诗歌鉴赏的学习,以现阶段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和自愿原则为前提,可从优美的课内自读课文中提取诗意,作为情感主线,进而将全文脉络串联起来,形成一首课文衍生诗歌,如学习散文《昆明的雨》,笔者提炼出一首《落在心中的雨》,内容如下:
至今想念昆明雨,明亮丰满有情趣。
赏吃嗅愁自难忘,雨中天地闲情叙。
这就把作者对昆明的物、事、人和生活的热爱与思念统统写进去,化作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位同学灵感被激发,附和一首五绝,内容如下:
昆明雨难忘,丰满雨趣多。
赏吃玩亦可,常来昆明坐。
再如学习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时,笔者将文本的故事情节创作成一首《赞周亚夫》,内容如下:
三侯驻军备胡侵,二侯儿戏把军屯。
军阵威严士气涨,披甲执锐吓虏遁。
先使传诏不得入,天子临门尚为询。
军中但传将军令,君臣齐颂真将军。
把司马迁对周亚夫的治军之严和赞美之情直接地表达出来,溢于言表。有位同学为了表达对周亚夫的敬佩之情,当晚回家附和一首七绝,内容如下:
外敌入侵把阵列,天子巡察各军营。
军威严明听号令,此乃大汉真将军。
二、游览景物,有感而发
古人在登山观海时,赏情满意溢,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惬意的环境,秀美的景物,可以激发诗意的创造,营造诗歌的意境,让人灵光一现或顿悟,即“诗性激发”,表现为诗意地看世界和思考生活。用诗意去理解生活、抒发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素养有帮助。比如笔者在安徽灵璧游览虞姬文化园时,对虞姬有赞,赋诗《赞虞姬》,内容如下:
女儿本色挚爱真,情投意合定终身。
伴君出征感天地,生依死别何聊生。
助夫突围东山起,该当诀别当自刎。
纵使下嫁好儿郎,黄昏青冢空叹声。
又如笔者在江苏盱眙拜访明祖陵时,有感而发,赋诗《拜明祖陵有感》,内容如下:
肇基之地衣冠冢,九室玄宮唐宋制。
追封先祖厚仁德,水韵皇陵显帝气。
黄河夺淮冲享殿,水漫地宫冢丘逝。
沉睡百载一水隔,沧海桑田令人思。
在笔者当地,有一座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的严小姐墓,这位严小姐是朱元璋起兵时的原配夫人,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夺得天下之后竟将她遗忘,严小姐为他守节一生,直至殉情。有位同学在拜访严小姐墓之后,受到笔者点拨和启发,也有感而发,作诗如下:
风吹草木荒野长,原配夫人弃一旁。
霸下驼碑无一字,多情女子薄情郎。
三、身处异境,切身而抒
独在异乡,身为异客,每逢佳节,倍念家乡,情感升华,凝聚笔尖,化为诗歌。笔者在2016年参加了教育对口援疆工作,身处祖国边陲新疆和田皮山,这天山、昆仑山,那戈壁、沙漠,还有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方风情,让浓浓的援疆情化作一股思绪与激情,体现在诗歌《秋兴》之中,内容如下:
枯木梧桐飘落,无情秋风横扫。
百花争妍褪俏,万物缱绻欲觉。
远隔万里空廖,思愁别绪心焦。
愿搭育人横桥,民汉学子共笑。
赤子情怀谁料,欲做阶梯攀高。
援疆的赤子情怀,不言而喻。2018年1月,笔者因工作调动,夜深人静,重读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有感而发,真情创作《再读〈乡愁〉》,其中诗的后两节是:青年时读《乡愁》/我是学子/你是诗人/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赋予我对诗歌的灵感 而现在读《乡愁》/我是生者/你是逝者/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启示我对人生重新定位。当笔者将这首诗展示给学生看时,故意保留最后一节,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有位同学则当场写作成:我是生者/你是逝者/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唤起我对人生的重新思考。由此看来,学生的写作才情很高,只要激发,就能创作出作品。趁此时机,布置课后作业,各写一篇《乡愁》。现摘录一位同学所写《乡愁》的最后一段:你已长眠/我正成长/乡愁是一句刻骨座右铭/时时激励着我奋进。
现阶段,在功利主义的标准化考试的背景下,对于诗歌创作与教学的改革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笔者认为开展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才情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受到尊重、保护和激发。笔者勤于写作,以身示范,要给有能力进行诗歌创作的学生提供一个示范和平台,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務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周之健.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