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对于江苏无锡红豆集团来说,是个值得大书一笔的喜庆之年——
年初,第三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颁奖大会上,标志中国服装业最高殊荣的“成就大奖”最终花落红豆集团;
跟着,迎来了建厂50周年华诞,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喜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题字:“希望红豆越办越好”;
与此同时,作为由国家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家境外经济合作项目之一,红豆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占地10平方公里的国际经济开发区项目成功开始启动;
进入7月,传来了更加令人振奋的喜讯: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海江光荣当选为即将召开的党十七大的代表……
一切仿佛是对红豆及其领军人物周海江近20年来裂变式大发展的辛勤回报。回望来路,人们清楚地知道,正是在周海江的推动和领导下,20年间,红豆完成了从乡企到民营集团公司的华丽转身,也完成了从一个落后小厂到现代企业的凤凰涅。
新与旧的辩证法
1987年底,摆在22岁的周海江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在今天人们看来仍是康庄大道的大学教书之路,一条是在今天人们看来仍不失为险途的乡企创业之路。在当时,这种观念远比今天顽固百倍。但是,从深圳大学毕业、已在河海大学任教员的周海江却偏偏选了“险途”——到父亲所在的乡企创业。
作为红豆的前身,当时的港下针织厂,年销售不过1000万元。在周海江到来之前,企业没有一名大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大都是上海请来的“星期天工程师”。
外表柔弱的周海江怀揣着高远的理想。深圳大学求学的经历使他敏锐地意识到,乡企只要好好干,应该有前途。他一头扎进车间,老老实实从一名普通员工干起,继而一步步从厂部秘书、车间主任到计划科长,1989年担任太湖制衣总厂副厂长,1991年以全票当选为厂部委员而进入决策层。他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务实的作风和渊博的知识积累,在广泛赢得那些叔叔伯伯辈的工人们信任的同时,迅速完成着一个书生向一个成熟企业管理者脱胎换骨的嬗变!
周海江力图要把这个乡镇企业向着现代企业推进……
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和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处在遍地是乡镇企业的苏南地区的“红豆”来说,这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下,企业大力引进技术人员,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并迅速成长为中国内衣的龙头企业。1991年,企业成立集团公司,正式命名为红豆集团。
1992年,红豆已稳居内衣行业龙头位置。“只有拉长产业链,红豆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周海江认为。红豆相继成功开发西服、衬衫等产品,使产品形成服装系列化,到1990年代后期,红豆成为中国服装产品系列最全、市场综合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企业连续多年列为中国服装业百强榜亚军。在香港、台湾和众多有华人、华侨的地方,他们亲切地称红豆服装为“相思衣”;在日本、欧美地区,人们把“红豆”译为爱的种子,争相购买红豆服装。
1995年,周海江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壮剧——跨行业兼并了上海申达摩托车厂,使红豆成功实现了跨行业发展。随后为给摩托车配套,又进军轮胎行业。但是红豆的竞争机制“走出车间就是国内市场,走出厂门就是国际市场”,集团的厂有权选用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而红豆配套厂生产的轮胎,并没有被集团摩托车选用,“倒逼机制”使得轮胎厂下大力气,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闯出了大市场。1998年,红豆摩托车轮胎稳居国内头把交椅。2002年,红豆又通过发展资金密集型行业,上马了普通轮胎的更新换代产品——全钢子午线轮胎,把中小企业挡在了竞争门槛之外。现在轮胎企业已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产销5.7亿元,2008年将达到25亿元。2002年,善于抓住机遇的周海江又适时挺进房地产业,并在镇江成功开发香江花城项目,2004年8月香江花城获得“中国十大风尚名盘”。目前,由国际一流团队合作开发的无锡CBD地标建筑——红豆国际广场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在周海江手下,红豆保持了超常发展的势头。但早已学会深谋远虑的周海江认为,“以前的红豆是在传统行业里开拓创新,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红豆更注重发展的潜力和质量。”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红豆决定进军高科技后备产业——通过人工培育红豆杉,掌握红豆杉快繁技术,提炼紫杉醇制成针剂,治疗癌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炼紫杉醇,使红豆集团站在了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最前端。现在,红豆共培育红豆杉1800万株,1.2万亩,未来4年,种植将达到3万亩。现在,紫杉醇提炼厂已经投入生产,完全达产后,产销超过50亿元。
发展无止境。把红豆放在国际化大视野中去竞争,去做大做强,也是周海江矢志不渝的目标,为此,红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红豆国际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香港、洛杉矶、纽约、大阪等城市和地区,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红豆自身优势,扩大红豆产品销售网络、扩大外贸出口量。近年来外贸业务一直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在经历了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两个阶段后,红豆的走出去战略步入全新阶段——到国外建设国际园区。2007年,红豆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建立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国际经济开发区,该国际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商务部批准的中国首批八家境外经济合作区项目之一,红豆的目标是把它打造成国际样板园区。
现今的红豆集团不仅是全国专利试点单位,去年还被评为试点中的先进。这和企业重奖技术创新人员,建立健全鼓励措施是分不开的。在红豆的技术人员,每年都可以参加“十大技术创新精英”和“十大技术创新先进”的评比,奖金2万元、8000元不等。干得好,技术人员还有机会获得10万元干股的奖励,每年按股分红,而企业每申请一个发明专利将得到集团的奖金一万元,专利转化为产业化生产后,专利开发者还将按销售比例提成。仅知识产权一项,2006年,红豆申请专利226项,同比增长27%,专利申请量位列无锡企业前茅,且所有专利全部转化为产业化生产,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
敢破更要敢立
开放的股权,是周海江的一大创新,也是红豆集团的一大秘密武器。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就要让员工参股,与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周海江如是说。目前红豆由50名大股东控股,800多名小股东参股。
红豆的股份制开始于1993年。当时作为“苏南模式”代表的红豆集团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有的人在批评红豆搞“资本主义”,但是周海江认为,红豆就是要打破旧集体,因为那时的乡镇企业虽说是“人人都有”,但是大家却感觉什么也没有。实行股份制,让员工参股,虽然不等于所有,但是员工的关切度提高了,也真正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
周海江的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决定,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苏南模式”因产权不明晰等原因遭遇发展瓶颈时,而红豆却焕发勃勃生机,并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代表。
在周海江的推动下,早在1994年,红豆集团推出了一系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的管理机制,采用“母子公司制”和“内部市场制”的办法,把大企业规模优势与小企业的灵活机制结合起来,使企业做到了“大而活”。这两个制度再加上“内部股份制”、“效益承包制”,成为红豆独自探索出来的管理机制“四制联动”,“四制联动”的贯彻实施使红豆充满生机活力。为了使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与国际管理规则接轨,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红豆集团公司等五家法人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红豆股份”于2001年1月8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
周海江的改革触角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像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带款提货”、“三零工程”、企业“精细化管理”等,企业的用人制度、阳光采购制度、导入新形象工程、项目归并等等,不断创新的公司运作和治理,涤尽了红豆身上原有的最后一缕“乡气”,使企业快速成长为现代化的企业。
文化力就是生命力
在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企业的打拼最终拼的是文化。
对于周海江这样一位年轻、博学、睿智又有战略眼光的儒商来说,在打造企业的同时打造自己独有的红豆文化,正是他的强项。
在红豆,文化与品牌,文化与企业已经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它们形成强大的文化张力,使红豆裂变式发展。
红豆的文化张力对外表现为品牌文化,对内表现为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提升对消费者的号召力不断增强。1983年,红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全新的一次发展中,就开始了创品牌的征程,这一走就是25年。一个产品要想畅销,除了好的质量款式外,还要有好的名字,正是源于这个朴素的想法——红豆这个颇具诗意的文化品牌诞生了。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红豆对品牌的认识不断提升。他们认为:“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没有市场要破产,代表市场占有的,就是品牌。”“企业有企业知名度,企业家知名度,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知名度要靠企业家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来支撑,但企业家知名度不可继承;而品牌知名度能够供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累积。”正是对品牌的执著追求,使红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那块诗意的文化商标上,而是不断提升品牌的文化含量。
为了让红豆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集团一方面加强产品的设计力量,提升产品的品位,另一方面,还专门请来台湾著名品牌策划公司对红豆的品牌进行全新的包装,导入新的企业形象。红豆新的CIS企业识别系统对原有的不适应国际化的方面作了全面改动。另外,还推出高档女装、男装,加大企业终端网点建设,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
加强对品牌商标的保护,扩大对品牌的宣传。他们先后在34大类和8大类服务性产品上进行商标注册,又在54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商标注册。截至目前,红豆共注册商标,包括保护性商标300多件,并在全国最早设立了商标科,专门进行商标的管理和维护。1984年,当红豆申请在国内外进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时候,由于没有先例,国家商标局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后才允许红豆注册。1980年代末,在周海江的建议下,红豆成为最早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服装企业之一。通过电视广告,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和喜欢红豆的产品,从而推动了企业的销量进一步增加。“红豆”先后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驰名商标,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消费品牌,中国十大文化品牌等。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靠的就是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饱含民族情感的品牌,红豆不仅把“情”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基调,还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内则象征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全体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使之升华出一种“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红豆”精神,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周海江说,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红豆的文化利益共同体。
红豆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上,还表现为把它升华为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独具特色的东方节日被人们淡忘(特别是年轻人热衷过洋节),包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这些对红豆领导层触动特别大,他们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把企业发展好,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何不把七夕这个古老的节日打造成中国味的情人节?于是从2001年开始,红豆集团举起红豆相思节大旗,并迅速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现在,“红豆相思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红豆计划用五个五年计划来倡导这个节日。
“虽然我经营的是民营企业,但我始终不忘我是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身为集团党委书记的周海江如是说。周海江非常重视企业的党建工作,企业于1997年6月成立了党委,现有370名党员,9个党支部,30个党小组。集团子公司的经理全部都是共产党员,100多家三级企业80%的厂长经理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团公司党委被评为江苏省和无锡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5月,企业还成立了红豆集团党校。
形象是号召力。企业家的形象,对内体现的是凝聚力,对外体现的是影响力。周海江十分注重自身形象,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塑造个人人格魅力,并提出了把红豆打造成“学习型企业”的目标。
“学习力决定创造力”。作为企业的带头人,虽然企业工作繁忙,但周海江坚持不放松学习,近年来先后进修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中共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为期9个月的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完成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生研究课程和中欧工商管理学院CEO总裁班课程。不断的学习,既丰富了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使他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企业的责任感。
为了鼓励员工学习,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红豆规定,所有员工一定要持证上岗;科室人员取得所从事专业的学历证书;科长和中层干部在取得本专业证书外必须再取得管理专业证书;高层干部要通过MBA课程培训;鼓励高层干部到国外高等学府进修培训。同时,对所有取得专业证书的员工,在培训费用上给予70%的补助。红豆集团还先后建立了红豆中专班、红豆大专班、红豆培训中心、红豆职业学校;还选送多名优秀的外来妹到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等等。
一位诗人为红豆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旭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引领着红豆走天下的周海江,正在用饱蘸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的如椽大笔,把红豆品牌写满天际,并将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