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概述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成立了以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为主体,并有知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石景山区共有14所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校积极开展研究,实验校包括北京九中、北京市苹果园中学等8所中学,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小学。在专家的引领下,项目组立足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绿色课堂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管理与运作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工作团队包括管理组及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组在内共七个子项目组,项目组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层层递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
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沟通机制包括北师大项目组与石景山区团队的沟通、与绿色教育其他子项目组的沟通以及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每学期初及学期末,项目组都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领导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北师大专家组共同进行总结和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研讨会6场。
课堂改进组非常重视子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负责人梁威教授每月定期召集各学科组专家联席会议,分享经验;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学期召开多次秘书工作会议,检查档案整理情况等。同时,课堂项目组也十分注重与教育学部其他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课堂的元素。
第二,建立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
项目组配合每学期的工作研讨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总结机制。具体包括制作每月工作简报、每学期活动纪实及每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等。项目组每学期初都会对三个学科六个子项目组进行新学年工作计划报告和新学期工作计划详表的汇总。工作计划是在北师大专家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项目组通过实践摸索,逐步加入活动“针对问题和预期效果”及“活动后的反思”,以便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实施后及时反思实际效果。
第三,完善秘书和档案管理机制。
秘书管理机制,是指6个学科组研究生秘书协助各学科组负责人,在管理组带领下充分发挥协助和沟通作用,通过亲身参与下校活动、听课研讨等,及时在各项目组专家及实验校之间上传下达。档案管理机制重在经验的及时总结,计划的及时实施和成果的及时展示。项目管理组统一了各学科组档案样式,定期检查档案整理工作。绿色课堂改进组现已形成档案18本,照片纪实集7册。各学科组通过整理档案的形式,汇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纪要和工作总结,管理组统一管理档案,并把各组的活动汇编成每月工作简报,将大事记和工作反思汇编成册。完整的档案的整理全程记录了项目实施的点点滴滴,便于日后回顾和总结。
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效工作流程
第一,用数据说话,做好调研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师大项目组就达成共识,每轮活动实施之前,都要针对实验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是进行石景山区语、数、外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课堂改进项目各学科组的负责教师制订具体的调研计划,通过下校听课、与石景山教研员研讨等形式进行实地了解。
第二,研讨总体方案和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6个学科组分别制定自己的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形成定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教师交流,制定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的良好机制。管理组作为组织协调者,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定期召开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工作研讨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及教育分院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和北师大专家组共同研讨新学期工作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项目研讨会6场。
第三,项目实施。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下校实施开始于2010年6月。项目组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形式和课题;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各学科组积极探索各种实施形式。如,中学语文组在前两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下阶段实施的着力点放在了备课组建设上;中学数学组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查,已初步形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组织面向师生的专题讲座;中学英语组则通过行动研究,关注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组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小学数学组举行特级教师讲座,并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成长;小学英语组举办了高校学科专家讲座,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四,总结、反思和再次调研。经过总结和反思,项目组通过每月专家联席会议研讨、每月汇编工作简报和每学期与石景山区团队共同研讨交流等形式,及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项目组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出的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实地调研来论证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举措及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课堂改进组在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课堂教学改进——打造绿色教育课堂
第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为课堂改进研究打下基础。进入实验校常态课堂进行课堂观察是项目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小学语文组在负责人易进教授的带领下,专家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6个实验校观察了40多节语文常态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年级,并在课后立即与教研员、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样的课堂观察结合及时的小范围研讨,针对性强,容易聚焦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为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探索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组努力探索适合石景山区的一般性教学流程。许多学科组已形成了适合石景山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通过书面成果或总结汇报的形成对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第三,打造精品课例,探索绿色课堂的元素。项目组为切实改进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一起,反复钻研讨论,一起打磨精品课;进而通过公开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推广,力图展现绿色课堂的特色元素。在项目组专家引导下,各学科都已研磨出若干节精品课,使授课教师和观摩课堂的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帮助和提升。
第四,进行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项目组专家从项目启动伊始就鼓励各实验校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师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行动研究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解决课堂如何改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6个实验校都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动研究主题。专家组还为每所实验校指定了研究生助理,协助教师与项目组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改进中的作用,并使教师更加自主、理性地审视和改进课堂教学。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第一,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各学科组专家的引领下,实验校教师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如今,这些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有成果陆续问世,各学科组现已发表书面成果16篇,另外有待发表成果6篇。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第二,探索实效的教师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绿色课堂改进组在开展活动时,非常注意加强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形成了教研团队。如中学语文组形成了教师行动学习小组,建设高一语文备课组工程,探索符合石景山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师研修模式;中学数学组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师合作的团队研修模式,完善了区域化教师发展的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力也更大。
第三,开展主题培训和专题讲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项目组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活动和系列讲座活动,包括邀请项目组专家教授或特级教师进行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进行公开课演示,以及邀请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讲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等。其中,中学数学组除了安排面向教师的主题讲座外,还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安排特级教师的讲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真正满足了实验校师生的需求,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关注评价体系改革——打造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修订和检验,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成形。项目组力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体现课堂改进的绿色元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实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也使得绿色教育理念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
第一,研制、实施和修订各学科的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对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各学科都已初步形成相应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如中学数学组为制定指标,前期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小学语文组进行了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初始学情调查;小学数学组引导教师自下而上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指标和改进途径等。
第二,评价指标在各方面确保课堂改进行动的落实,提升教师素养。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绿色课堂的理念,也使绿色课堂的实现更具可操作性。在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绿色课堂项目的实施成效证明,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切实、有效地改进石景山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该项目的实践也为大学与区域中小学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探索了有效的合作模式。□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成立了以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为主体,并有知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石景山区共有14所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校积极开展研究,实验校包括北京九中、北京市苹果园中学等8所中学,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小学。在专家的引领下,项目组立足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绿色课堂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管理与运作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工作团队包括管理组及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组在内共七个子项目组,项目组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层层递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
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沟通机制包括北师大项目组与石景山区团队的沟通、与绿色教育其他子项目组的沟通以及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每学期初及学期末,项目组都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领导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北师大专家组共同进行总结和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研讨会6场。
课堂改进组非常重视子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负责人梁威教授每月定期召集各学科组专家联席会议,分享经验;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学期召开多次秘书工作会议,检查档案整理情况等。同时,课堂项目组也十分注重与教育学部其他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课堂的元素。
第二,建立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
项目组配合每学期的工作研讨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总结机制。具体包括制作每月工作简报、每学期活动纪实及每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等。项目组每学期初都会对三个学科六个子项目组进行新学年工作计划报告和新学期工作计划详表的汇总。工作计划是在北师大专家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项目组通过实践摸索,逐步加入活动“针对问题和预期效果”及“活动后的反思”,以便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实施后及时反思实际效果。
第三,完善秘书和档案管理机制。
秘书管理机制,是指6个学科组研究生秘书协助各学科组负责人,在管理组带领下充分发挥协助和沟通作用,通过亲身参与下校活动、听课研讨等,及时在各项目组专家及实验校之间上传下达。档案管理机制重在经验的及时总结,计划的及时实施和成果的及时展示。项目管理组统一了各学科组档案样式,定期检查档案整理工作。绿色课堂改进组现已形成档案18本,照片纪实集7册。各学科组通过整理档案的形式,汇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纪要和工作总结,管理组统一管理档案,并把各组的活动汇编成每月工作简报,将大事记和工作反思汇编成册。完整的档案的整理全程记录了项目实施的点点滴滴,便于日后回顾和总结。
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效工作流程
第一,用数据说话,做好调研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师大项目组就达成共识,每轮活动实施之前,都要针对实验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是进行石景山区语、数、外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课堂改进项目各学科组的负责教师制订具体的调研计划,通过下校听课、与石景山教研员研讨等形式进行实地了解。
第二,研讨总体方案和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6个学科组分别制定自己的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形成定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教师交流,制定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的良好机制。管理组作为组织协调者,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定期召开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工作研讨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及教育分院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和北师大专家组共同研讨新学期工作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项目研讨会6场。
第三,项目实施。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下校实施开始于2010年6月。项目组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形式和课题;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各学科组积极探索各种实施形式。如,中学语文组在前两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下阶段实施的着力点放在了备课组建设上;中学数学组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查,已初步形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组织面向师生的专题讲座;中学英语组则通过行动研究,关注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组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小学数学组举行特级教师讲座,并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成长;小学英语组举办了高校学科专家讲座,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四,总结、反思和再次调研。经过总结和反思,项目组通过每月专家联席会议研讨、每月汇编工作简报和每学期与石景山区团队共同研讨交流等形式,及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项目组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出的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实地调研来论证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举措及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课堂改进组在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课堂教学改进——打造绿色教育课堂
第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为课堂改进研究打下基础。进入实验校常态课堂进行课堂观察是项目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小学语文组在负责人易进教授的带领下,专家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6个实验校观察了40多节语文常态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年级,并在课后立即与教研员、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样的课堂观察结合及时的小范围研讨,针对性强,容易聚焦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为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探索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组努力探索适合石景山区的一般性教学流程。许多学科组已形成了适合石景山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通过书面成果或总结汇报的形成对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第三,打造精品课例,探索绿色课堂的元素。项目组为切实改进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一起,反复钻研讨论,一起打磨精品课;进而通过公开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推广,力图展现绿色课堂的特色元素。在项目组专家引导下,各学科都已研磨出若干节精品课,使授课教师和观摩课堂的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帮助和提升。
第四,进行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项目组专家从项目启动伊始就鼓励各实验校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师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行动研究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解决课堂如何改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6个实验校都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动研究主题。专家组还为每所实验校指定了研究生助理,协助教师与项目组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改进中的作用,并使教师更加自主、理性地审视和改进课堂教学。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第一,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各学科组专家的引领下,实验校教师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如今,这些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有成果陆续问世,各学科组现已发表书面成果16篇,另外有待发表成果6篇。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第二,探索实效的教师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绿色课堂改进组在开展活动时,非常注意加强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形成了教研团队。如中学语文组形成了教师行动学习小组,建设高一语文备课组工程,探索符合石景山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师研修模式;中学数学组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师合作的团队研修模式,完善了区域化教师发展的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力也更大。
第三,开展主题培训和专题讲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项目组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活动和系列讲座活动,包括邀请项目组专家教授或特级教师进行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进行公开课演示,以及邀请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讲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等。其中,中学数学组除了安排面向教师的主题讲座外,还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安排特级教师的讲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真正满足了实验校师生的需求,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关注评价体系改革——打造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修订和检验,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成形。项目组力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体现课堂改进的绿色元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实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也使得绿色教育理念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
第一,研制、实施和修订各学科的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对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各学科都已初步形成相应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如中学数学组为制定指标,前期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小学语文组进行了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初始学情调查;小学数学组引导教师自下而上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指标和改进途径等。
第二,评价指标在各方面确保课堂改进行动的落实,提升教师素养。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绿色课堂的理念,也使绿色课堂的实现更具可操作性。在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绿色课堂项目的实施成效证明,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切实、有效地改进石景山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该项目的实践也为大学与区域中小学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探索了有效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