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突尼斯也许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非小国。但事实上,突尼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马格里布国家。漫漫历史长河中,突尼斯曾是古罗马帝国的劲敌——腓尼基强国迦太基,也曾拥有过令柏柏尔人引以为傲的哈夫斯王朝,不同的文明和民族都曾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突尼斯人令人叹服的多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这个国家多元文明交融的一种生动体现。
前不久,在突尼斯的工作访问中,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不仅是其恬美怡人的海滨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更让人侧目的是突尼斯人普遍拥有多门外语技能。在突尼斯,从路牌到广告,基本上都同时用阿拉伯语和法语书写,让人感到这是一个高度双语化的国家。与突尼斯人稍作交谈,就会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学校教师、考古工作者,还是酒店服务生,抑或偶遇的路人,都至少能够流利地讲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许多人还会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马耳他语、柏柏尔语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甚至是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切换自如,简直人人都是语言天才。
其实,突尼斯的官方语言就是阿拉伯语,但由于突尼斯曾为法国殖民地,法语也是通用语言,而且在许多领域(比如高校的理工科专业),法语为教学语言。尽管如此,作为突尼斯人“第一外语”的法语并没有独特的“霸权”,因为许多突尼斯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外语的水平并不亚于其对法语的掌握水平,多种外语的使用在突尼斯呈现着一种百花齐放的和谐局面。
探究“语言天堂”背后的成因,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突尼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其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多语言学习环境。正如突尼斯人自己所说,他们的国家紧扼地中海航运要冲,是欧洲、亚洲、非洲交界的战略枢纽。因此,自古以来,突尼斯人就有着与东西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交际交流的传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因而,突尼斯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语言影响和熏陶。
第二,突尼斯自1957年建立共和国以来,逐步建立并推行了一套阶梯式、开放化的多语言学习体系。根据突尼斯教育部的信息,突尼斯人在学前教育阶段一般只使用阿拉伯语,但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法语,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初中二年级开始可以再选择一门其他外语进行学习。而且,从高中到大学均普遍开设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马耳他语,甚至汉语等课程。早在1977年,布尔吉巴现代语言学院就将汉语作为外语选修课;1998年,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设立了汉语本科专业。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力度的增强,突尼斯开设了“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高中也热衷于开设汉语选修课。
第三,突尼斯语言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体现了该国政府以务实、效率、和谐为导向的语言与文化政策。据突尼斯有关政府官员介绍,突尼斯多种文明融汇的历史使突尼斯人具备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注重广交朋友、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突尼斯重要的发展战略。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不仅可以使突尼斯了解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理念与经验,而且可以使突尼斯这样一个小国借重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多种语言百花齐放也有助于形成相互牵制、均衡发展的局面,以便克服过于依赖某一种外来语言和文化所带来的片面性。这也是突尼斯政府越来越重视汉语教学和与中国加强教育文化交流的原因。
的确,在全球化大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多种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已成为构成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展,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人才竞争,我国在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多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以兴趣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以多元化为特点的外语学习氛围有待加强。突尼斯的外语教学经验,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
前不久,在突尼斯的工作访问中,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不仅是其恬美怡人的海滨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更让人侧目的是突尼斯人普遍拥有多门外语技能。在突尼斯,从路牌到广告,基本上都同时用阿拉伯语和法语书写,让人感到这是一个高度双语化的国家。与突尼斯人稍作交谈,就会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学校教师、考古工作者,还是酒店服务生,抑或偶遇的路人,都至少能够流利地讲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许多人还会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马耳他语、柏柏尔语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甚至是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切换自如,简直人人都是语言天才。
其实,突尼斯的官方语言就是阿拉伯语,但由于突尼斯曾为法国殖民地,法语也是通用语言,而且在许多领域(比如高校的理工科专业),法语为教学语言。尽管如此,作为突尼斯人“第一外语”的法语并没有独特的“霸权”,因为许多突尼斯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外语的水平并不亚于其对法语的掌握水平,多种外语的使用在突尼斯呈现着一种百花齐放的和谐局面。
探究“语言天堂”背后的成因,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突尼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其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多语言学习环境。正如突尼斯人自己所说,他们的国家紧扼地中海航运要冲,是欧洲、亚洲、非洲交界的战略枢纽。因此,自古以来,突尼斯人就有着与东西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交际交流的传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因而,突尼斯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语言影响和熏陶。
第二,突尼斯自1957年建立共和国以来,逐步建立并推行了一套阶梯式、开放化的多语言学习体系。根据突尼斯教育部的信息,突尼斯人在学前教育阶段一般只使用阿拉伯语,但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法语,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初中二年级开始可以再选择一门其他外语进行学习。而且,从高中到大学均普遍开设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马耳他语,甚至汉语等课程。早在1977年,布尔吉巴现代语言学院就将汉语作为外语选修课;1998年,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设立了汉语本科专业。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力度的增强,突尼斯开设了“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高中也热衷于开设汉语选修课。
第三,突尼斯语言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体现了该国政府以务实、效率、和谐为导向的语言与文化政策。据突尼斯有关政府官员介绍,突尼斯多种文明融汇的历史使突尼斯人具备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注重广交朋友、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突尼斯重要的发展战略。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不仅可以使突尼斯了解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理念与经验,而且可以使突尼斯这样一个小国借重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多种语言百花齐放也有助于形成相互牵制、均衡发展的局面,以便克服过于依赖某一种外来语言和文化所带来的片面性。这也是突尼斯政府越来越重视汉语教学和与中国加强教育文化交流的原因。
的确,在全球化大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多种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已成为构成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展,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人才竞争,我国在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多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以兴趣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以多元化为特点的外语学习氛围有待加强。突尼斯的外语教学经验,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