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言实践方式举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组实验:将作文指导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选材;第二小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开头、过渡、结尾等习作方法;第三小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词句。结果,第三小组的学生写得精彩,语言也最美。这一结果表明语言对于作文、口语交际来说是何等重要!
  那么,如何习得语言?多数语文老师走的是“书本——记忆——运用”这条路子,“学”得多,而“习”得少,即使“习”也多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少信手拈来的自得。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一条新路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进行。”“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都强调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中,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实践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创设一定的语言交际语境,以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新的语言和词汇,吸收新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在新旧语言结合运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逐渐把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寻找到了一些语言实践方式,现列举如下,以供同仁们借鉴:
  一、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进行语言实践。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焦点,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进行语言的再描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描写的是伯父鲁迅先生所救的一位三十来岁车夫的外貌,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穷苦百姓生活的反映,是文章情感内涵的体现。在了解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理解该词的意思后,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说说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此借助具体情境反映“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该词的理解,且通过运用,更深刻地体验与感悟课文的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还有效地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语言的积累。相信今后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的脑中出现。这样一来,“饱经风霜”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动库存,且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又掌握了多种遣词造句的方法,掌握了不少的新语言。
  二、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进行语言实践。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叙述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阅读教学中,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学了科学说明文《太阳》一文,了解了太阳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引导学生以“太阳”的身份进行自述,形式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课文语言和搜寻记忆中语言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此外,还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称进行转换,如将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三人称,将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等来创造性地进行再叙述。如此,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开拓学习资源,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运用课文的写作知识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运用课文的写作知识与方法,内容上可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形式可以是篇、段,也可以是句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的语言实践方式。如《猫》一文中,老舍先生分别写了大猫和小猫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这两部分内容的阐述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句式。第一部分,作者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将大猫古怪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且层次分明,是值得一学一用的句式。第二部分,作者则采用叙事的方式,按地点的转换记载了小猫的活动情况以反映它的特点。在理解了第二部分后,可引导学生仿造第一部分的句式改写第二部分小猫的特点。如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活用了课文的句式、语言,发挥了语言学习的主动性,真可谓一举多得。
  也可将课文的习得与课外的生活相结合来实施语言实践,如学了《翠鸟》的第一部分有关“翠鸟外形”这一内容后,了解了翠鸟外形的特点及由上而下的观察顺序,可提供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让学生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身边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这样,又给语言实践注入了生活这剂活水,使语言实践内容更鲜活,也促使了学生将观察与语言习得紧密结合,开拓了语言实践的又一条新路子。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也不管是篇段的训练,还是句的训练,学生在运用课文的写作知识或内容进行语言实践时,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课文的语言、内容,而是合理地创造表述,这对于语言的学习、积累与运用是颇有成效的。
  四、补“文本空白”,进行语言实践。一些作者为表情达意之需,往往在文本中留下一些空白。如《少年闰土》中,作者通过自己和闰土在身份、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对比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但课文在外貌描写上却只作了单方面的描写,“我”的外貌是一“空白”。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根据闰土的外貌来补写。再如《再见了,亲人》,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境。既是话别,应是双方,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也是一“空白”,可引导学生依据志愿军告别的话的层次——“劝慰、回忆、抒情”来补这一“空白”。补“文本空白”,就阅读训练角度来看,它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文本内涵;就语言实践角度而言,它是文本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是新旧语言的碰撞,是文本语言的延伸与拓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
  五、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训练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开拓思维,能有效地将语言文字实践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如学了二年级的《啄木鸟和大树》一文后,可让小朋友以“啄木鸟又一次飞到树林……”为开头,给文章换一个结尾。如此既学习运用了课文的语言,且通过想象,知道不同的处理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局,同一件事可换个角度来思考的道理。再如,学了《大象博士请助手》,可创设“小猴、小兔、小熊知道自己错了,并变得讲文明,讲礼貌了,他们走出考场,(谁)来到(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的语言情境,将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当然,挖掘教材,实施语言实践的方式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实施时,都需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与运用相结合。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前提,运用是理解的目的、升华。两者相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互相推进,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积累、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把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
  2.说和写的结合。说是为了更好地写,说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从而及时纠正。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查能力。
  3.语言实践要与课文情境、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语言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优美语言、词汇与确切的表达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是使新的语言形象成为他们活的库存的过程。脱离课文情境的语言训练,是文字的堆积训练,是内容简单移植的机械训练;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训练,则更形成了一种纸上谈兵、纯形式主义的训练。
  4.语言实践的实施需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顺利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使他们在愉快心情的驱使下,充分挖掘语言潜力,从而才会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熊华生主编 《语文教学》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年1月出版
  3.张健主编 《学校教学实用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版
  4.周元主编 《小学语文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勃起采用结合雌激素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行尿道下裂术治疗的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甲乙酮(简称MEK),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干燥特性,其溶解能力与丙酮相当,且具有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的优点,对各种天然树脂、纤维素酯类、合成树脂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甲乙酮
目的:研究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采用思密达以及金双歧联合治疗的}陆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96例腹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思密达,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