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看民俗文化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书·王吉传》一书中有记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讲的就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大量反映古代人文风俗习惯的内容,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事项。可见民俗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现在非常时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其中包含着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4个部分,本文就从衣食住行4个方面谈谈我国的民俗文化。
  衣
  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服装开始发生变化,慢慢地接近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到现在已经与世界完全接轨,除了广为人知的旗袍、唐装以外,从服装已不能辨别国籍。但是,近年来,一股汉服风又悄然兴起。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漂亮服饰,作为人数最多的汉族,自然也有自己的服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汉服就是电视剧里那些看起来飘逸的长袍大袖,其实这并非汉服的全部,汉服还有各种中袖、小袖甚至无袖类型。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汉服的形制分三种,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男女均可穿。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
  近些年,很多仪式开始穿起了汉服,不少学校的毕业典礼和成人礼上,都出现了汉服的身影。4月底,北京农业嘉年华礼乐相和、锦绣霓裳,50对新人着一身端庄的玄色汉式婚礼服,行了一场含有沃盥礼、合卺酒、结发等汉代传统的婚礼。整场婚礼庄重、简朴,又不失浪漫、神圣,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礼仪的无穷魅力。
  现场的一名游客对《经济》记者说:“以前总觉得结婚就要穿白色的婚纱才浪漫、漂亮,今天看完之后,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结婚礼服也让人惊艳!”
  食
  中国作为著名的“吃货”大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燧人氏起,就有了炮、煲、焙、炒等“高大上”的宴席文化,寻常的家常小吃也各有其不同特色。从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到西南的重庆火锅,从西北的凉皮肉夹馍到东南的生煎青团,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吸引着大江南北的食客。地域的不同也导致口味的差异,先不说由来已久的“甜咸之争”,多少人因为一碗豆腐脑、一枚粽子到底应该是甜口还是咸口争的不可开交,此外正月十五到底是吃汤圆还是元宵也引起了一番争论。不仅元宵和汤圆差别颇大,就是一个小小的灌汤包也有南北派之分。
  除了因地域不同产生的饮食文化差异,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还依时令而变,讲究吃时令菜,因此不同的时间、节气下的食物也有所不同。比如口口相传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立秋要吃好的“贴秋膘”,冬至为了不冻耳朵要吃饺子等,这些饮食习惯粗看有“迷信”之感,但也颇符合中医养生之道,也是如此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也各有其节日饮食。从除夕开始的每个节日里饮食习惯都各不相同。除夕北方人要吃饺子,南方人则炸春卷;元宵节以元宵为主打;清明节江浙一带要吃青团,而很多北方地区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端午节就要吃粽子,而关于粽子要放枣还是放肉,做成甜的还是咸的颇有争议,一些地方还会喝白蛇传里的雄黄酒,用来辟邪;中秋节各地都会吃月饼;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重阳糕的原型是汉代的“蓬饵”,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食蓬饵以拔除不详”,唐宋时称为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由此看来一年到头,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吃食,绝不会乱。
  住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地形等条件各不相同,也就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民居风俗。
  南北整体就存在着差异,南方多小桥流水人家的青砖灰瓦,北方则以故宫为代表喜好红墙绿瓦的恢弘大气。具体到各个地区,差异更是明显。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四合院;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由于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创造了一种庞大的民居——土楼;而被建筑学家们誉为“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的安徽,保留有许多用砖木做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围墙的古代民居。
  少数民族由于其所处地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也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俗。长城以北的蒙古族因为历史上要逐水草而居,自然是可移动的蒙古包最方便;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西南的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而西南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潮湿及地形原因,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民居文化。
  行
  鲁迅先生在《彷徨·长明灯》中写道:“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这一句道出了我国在出行方面一大习俗——查黄历。自古人们就重别离,出门要择吉日,一般的规矩是以农历的三、六、九日为出门吉日;以二、五、八日为归返吉日。谚曰:“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但是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河南地方却以七、八两天为忌日,说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
  出行习俗还有一条和饮食有关的,叫“出门的饺子接风的面”,每当儿女、亲人要出远门,长辈就会包一顿饺子为其送行,意味着离别时间短,很快能盼到归期;接风的面,表示的是对来人的一种欢迎,希望来人能够住的长久,面一般也做成那种长拉面形式。除了上述含义外,饺子比较耐消化,出门路上不容易产生饥饿感;而面条比较容易消化,一路颠簸回来吃碗热面,对胃口比较合适。
  还有些地方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出行习俗。如温州一带,正月初一出门前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勺柄,根据勺柄停下时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传统民俗暗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民俗被我们遗忘,但是民俗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传统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值得我们尊重与保护,值得传承与发展下去。
其他文献
这些管道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光亮,一个黑暗。这些管道承载着城市里每家每户的用水需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就像人老了会生病一样,这些管道也会出现老化破损等情况,其最终的表现结果,就是管道漏水。  基于这种情况,有了专门为城市供水管道进行检查,确定漏点具体位置的工作人员——听漏人,这只是民间的称呼。这批听漏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专为管道查病源的医生,即城市供水管道的“白衣天使”。  作为
期刊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4月30日透露,欧洲预计从2019年开始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他指出,对土库曼斯坦而言,出口市场多元化非常重要;对欧盟来说,进口来源多元化也很重要。  目前,欧盟1/3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自乌克兰危机后,俄欧关系迅速恶化,欧盟迫切希望从其他地区获取天然气,以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从中期来看,里海地区将是最佳选择,而首选就是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
期刊
目的: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外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滤过泡瘢痕化却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成纤维细胞的增多及胶原合成增加.丝裂霉素及5-Fu虽然可以抑制瘢痕形成,但却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抗滤过泡瘢痕化途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滤过泡的瘢痕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抑制其表达或活性可抑制瘢痕形成.RNA干扰是指双链RNA(dsRNA)诱导与之同源的mRNA降解,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siRNA为其中间效应分子.本实验观察体
新成立的商会呈现出垂直化趋势,即商会所在的行业领域越来越细分。近期,河南国际物流商会、山西省饭店业商会、深圳酒店用品商会等不同行业的十余家商会相继成立。各行业中越来越细分的商会已成为趋势,企业将依托商会平台,通过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实现互补互助,合作共赢局面。
期刊
5月8日,2015推进冀商战略合作大会在石家庄市召开。河北省冀商商会与和君集团、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银行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将为广大冀商企业提供更加充分、及时、便捷的全面金融服务。
期刊
5月7日,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白银产业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围绕促进银器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继而探索推动银饰银器产业发展与升级的路径。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莆田市(全国)珠宝玉石首饰同业商会副会长陈剑飞表示,未来中国银饰市场尤其是现代时尚银饰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期刊
5月22日至25日,以“结盟天下商会商帮,共祭华夏商祖舜帝”为主题的首届“中华商业文化节”在湖南举行,同时发布《中华商业文化寻祖宣言》,以深度激活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积极因子,强力构建现代中国商业文化的行为规范,进而建立中华商业文明新秩序。《经济》杂志社与中国商会研究院成为活动支持单位。
期刊
5月6日,印尼中华总商会在雅加达举办的第13届世界华商大会推介会上表示,第13届世界华商大会将于今年9月25日-28日在巴厘岛努沙杜瓦会议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融聚华商·共赢在印尼”为主题,旨在融聚全球华商力量,引领全球华商合力共赢。
期刊
近日,由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主办的第10期中国文化产业沙龙在京举办。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为30多家商会会员企业讲解“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取向”。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仍是稀缺经济,当下如何在国内外环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据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沙龙第一期自今年1月9日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的品牌栏目。
期刊
去大城市的医院就诊通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提前请好病假,定下比上班还要早的闹钟,为了应付可能的检查,还要饿着肚子;排在混乱的挂号队伍里,迷茫地思考着自己究竟该去哪个科室;顺利拿到号后,可能还要在医生的办公室外等待1—2个小时,随后诊断、交费、做检查,当天拿到检查结果的幸运儿需回到就诊室给医生看结果,然后再排队交费、取药、回就诊室确认如何用药。一切尘埃落定后,患者如释重负,终于松了口气。  我们不禁要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