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由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这就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育 隐性课程建设 人文精神
一、隐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的定义及其提出
何谓隐性课程?学者是这样定义的:“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1]
与隐性课程相对的是显性课程,后者是指“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制的,在学校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直接的讲授的课程。它是直接的、能见的、外显的,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应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与显性课程相反,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教研秩序、隐性课程隐蔽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的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影响作用”[2]。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Jackson·P在其专著《life in classroom》中正式提出的。从隐性课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既通过实体性的因素发挥作用,也通过文化性的因素影响学生。学校的环境是实体性的因素,而教学的气氛、教研秩序等则是文化性的因素。
2.体育隐性课程
那么什么是体育隐性课程呢?与体育显性课程相对,体育隐性课程就是体育课程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化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由于隐性课程既通过实体性的因素发挥作用,也通过文化性的因素影响学生,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也主要有两种资源:其一是实体型资源,其二是意识型资源。其中,实体型资源可具体分为活动型资源与场所型资源,以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假日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式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就是活动型资源;而体育运动中心、健身娱乐中心、体育博物馆、体育展览馆、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与体育科研所等则属于场所型资源。在活动开展和场所设置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主题与宗旨则是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意识型资源[4]。
二、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任务在于使人发现其为何人,并发现其做人的责任,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从根本上说,现代体育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是以身体训练为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的真义就在于教育[5]。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解释,教育是“指保育(养育、维系)、规训(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6]。康德将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的”,一类是“实践性的”。在他看来,自然性的教育只是关于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只有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才能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这是一种导向人格性的教育,是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样的自由行动者能够自立,并构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意识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6]。体育教育当然不仅是一种自然性的教育,它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是“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体育活动往往也承担着教育的职能。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例,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就“不仅是体育的竞技,而且担任着重要的教育功能”[7],那些体育场馆既是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运动会既是参与者竞争的舞台,也是公民接受民主教育的场所[8]。作为古希腊奥运精神的现代传承者,现代奥运会也秉承了古代奥运会的精神,创始人顾拜旦创办它的初衷就是利用体育运动会来实施教育,因为“要培养坚强的个性,只能通过竞赛来磨炼身体,以此来发展和增强思想和能力,并塑造完善的独特个性”。[9]这种教育作用既体现在运动会的举办过程中,也体现在具体的比赛里。
总之,无论从精神实质还是历史事实来看,体育都与人文主义教育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三、在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传播人文精神
既然体育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那么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尤其是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就要特别注意人文精神的传播。首先,学校的建筑、体育文化设施、校园环境等是体育隐性课程最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在这些外显的物质环境上要注重建设人文的内涵;其次,在体育课程的组织上,从课程的形式、教学目标的规定评价等方面也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2]。
所有这些都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体育隐性课程从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发展到有意识的开发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来看,应该注重学校、班级体育传统与风气、有关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氛围一旦成为影响学生生活的规范力量,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其次,从体育课程的组织上来看。体育学习需要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大,空间因素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不同的空间位置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有必要根据体育心理来调整班组的规模、器材的摆放,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学生学习时的队形和方向等因素[10]。
师生关系是体育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构成了教学的人际环境。因此,要注意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注重“民主、合作、健全的组织方式”,从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师生交流等方面注重体育课对学生所可能产生的潜在性影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广博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掌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11]。
参考文献:
[1]龚运勤.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刘楚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曲宗湖,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4]姚煜斌.新时期高校环境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第7期.
[5]王学锋.教育学视域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体育学刊,2007年第9期.
[6]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7]傅国涌.如何找到“同一个梦想”——也谈什么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同舟共进,2008年第4期.
[8]赵立行.古希腊人的公共生活——赵立行教授在东方讲坛·上海博物馆的讲演.文汇报,2008年6月8日.
[9]王德瑜.奥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激励作用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10]白静.在新体育课程观下对体育隐性课程认识的探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和光磊,赵子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育 隐性课程建设 人文精神
一、隐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的定义及其提出
何谓隐性课程?学者是这样定义的:“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1]
与隐性课程相对的是显性课程,后者是指“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制的,在学校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直接的讲授的课程。它是直接的、能见的、外显的,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应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与显性课程相反,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教研秩序、隐性课程隐蔽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的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影响作用”[2]。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Jackson·P在其专著《life in classroom》中正式提出的。从隐性课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既通过实体性的因素发挥作用,也通过文化性的因素影响学生。学校的环境是实体性的因素,而教学的气氛、教研秩序等则是文化性的因素。
2.体育隐性课程
那么什么是体育隐性课程呢?与体育显性课程相对,体育隐性课程就是体育课程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化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由于隐性课程既通过实体性的因素发挥作用,也通过文化性的因素影响学生,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也主要有两种资源:其一是实体型资源,其二是意识型资源。其中,实体型资源可具体分为活动型资源与场所型资源,以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假日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式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就是活动型资源;而体育运动中心、健身娱乐中心、体育博物馆、体育展览馆、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与体育科研所等则属于场所型资源。在活动开展和场所设置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主题与宗旨则是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意识型资源[4]。
二、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任务在于使人发现其为何人,并发现其做人的责任,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从根本上说,现代体育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是以身体训练为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的真义就在于教育[5]。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解释,教育是“指保育(养育、维系)、规训(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6]。康德将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的”,一类是“实践性的”。在他看来,自然性的教育只是关于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只有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才能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这是一种导向人格性的教育,是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样的自由行动者能够自立,并构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意识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6]。体育教育当然不仅是一种自然性的教育,它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是“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体育活动往往也承担着教育的职能。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例,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就“不仅是体育的竞技,而且担任着重要的教育功能”[7],那些体育场馆既是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运动会既是参与者竞争的舞台,也是公民接受民主教育的场所[8]。作为古希腊奥运精神的现代传承者,现代奥运会也秉承了古代奥运会的精神,创始人顾拜旦创办它的初衷就是利用体育运动会来实施教育,因为“要培养坚强的个性,只能通过竞赛来磨炼身体,以此来发展和增强思想和能力,并塑造完善的独特个性”。[9]这种教育作用既体现在运动会的举办过程中,也体现在具体的比赛里。
总之,无论从精神实质还是历史事实来看,体育都与人文主义教育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三、在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传播人文精神
既然体育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那么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尤其是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就要特别注意人文精神的传播。首先,学校的建筑、体育文化设施、校园环境等是体育隐性课程最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在这些外显的物质环境上要注重建设人文的内涵;其次,在体育课程的组织上,从课程的形式、教学目标的规定评价等方面也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2]。
所有这些都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体育隐性课程从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发展到有意识的开发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来看,应该注重学校、班级体育传统与风气、有关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氛围一旦成为影响学生生活的规范力量,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其次,从体育课程的组织上来看。体育学习需要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大,空间因素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不同的空间位置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有必要根据体育心理来调整班组的规模、器材的摆放,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学生学习时的队形和方向等因素[10]。
师生关系是体育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构成了教学的人际环境。因此,要注意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注重“民主、合作、健全的组织方式”,从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师生交流等方面注重体育课对学生所可能产生的潜在性影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广博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掌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11]。
参考文献:
[1]龚运勤.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刘楚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曲宗湖,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4]姚煜斌.新时期高校环境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第7期.
[5]王学锋.教育学视域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体育学刊,2007年第9期.
[6]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7]傅国涌.如何找到“同一个梦想”——也谈什么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同舟共进,2008年第4期.
[8]赵立行.古希腊人的公共生活——赵立行教授在东方讲坛·上海博物馆的讲演.文汇报,2008年6月8日.
[9]王德瑜.奥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激励作用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10]白静.在新体育课程观下对体育隐性课程认识的探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和光磊,赵子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