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应该应该富有创新性,笔者在本文中从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创设教育文化新氛围、选择创新教育新内容、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认识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27-01
小学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成长摇篮,我们应当怀着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探索与实施创新教育。
1 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性,可以扼杀创新性”[1],这就是说教育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淹没创新人才的泥潭。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1 转变教育职能观
把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知识经济社会是个充满创新的社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难于生存,一个国家没有创新人才就难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担负起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责任。
1.2 转变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并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操练和背诵为主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过程。具体地讲,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围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3 转变人才观
“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是以能否考上大学为标准,把大学生等同于人才。大学生不能与人才划等号,大学生未必都是人才,不是大学生未必不是人才。只要善于学习,有为现代化服务的本领,立足搞好本职工作,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要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人人有才的观点。
为了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我们曾三次请有关专家和特级教师进行理论讲座,就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创新教育的批示以及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述进行学习,对现行的课堂教学陈规陋习、以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和育人环境诸方面进行反思,议根源析危害,从而树立搞好创新教育的坚定信念。
2 创设教育文化新氛围
传统的教育文化是“师道尊严”,唯书、唯上、唯命是学生性格特征。正如杨振宁博士在比较外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中国学生在中学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目了,而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做,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2]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发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所以创设教育新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环境和条件。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创新教育文化氛围。
第一,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育人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在二年级一班全方位开展以创新意识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实验,举办家长学校,发动全校支持,积极创设具有友善、宽容、理解和鼓励创新的班集体,继而形成全校创新性的群体。第三,创设教师乐于接受学生,鼓励学生思考的教学风格。第四,实行开放式教育,组织系列化活动。第五,实行学生自主教育方式,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读好社会这本书。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想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迸发出挑战自我,超越现实的勇气,形成一股创新的强大内动力。
3 选择创新教育新内容
3.1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表现为强烈的事业心和埋头苦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毅力,这是创新成功的必备品格。有了这种品格,知识可由少变多,才智可由小变大,成果可从无到有。所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质就是培养创新人格。
3.2 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合金,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会有“不同”、“差别”、“突破”、“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同与相似的目标和含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我们采取五线并进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一是挖掘课本教材中的兴趣点、疑问点、操作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求同-求异-再求同-再求异”思维和动手实践。二是着手选编乡土气息的地方教材,收集整理盐城城区名人名言、名胜古迹、民歌、民谣、革命英雄故事、民间工艺……汇编成册,作为补充教材或选修课程。三是开设选修课程和微型课程。四是组织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科技、手工、电脑兴趣小组,使参加人数覆盖率100%。
4 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知识作用空前无比,知识量猛增;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有限。而知识经济一大特征是千变万化,如何培养适应千变万化的人,必须找出一种新教学模式,它不仅给学生金子,而且更应给学生点金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创建“自主学习-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运用,就是采取“大量读写-三轨运行”的方式,即一是采取“启发-自读-练习-反馈-小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的主体作用。二是指引学生“自读、自写、自思、自行解决问题”的“自由读写课”的教学模式,发挥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主体作用。三是采取课内外结合,到生活中学习语言,认真阅读社会这本书,开展多种形式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模式。在艺术学科运用,就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为目标,把乐器、舞蹈引进音乐课,采取“听听、唱唱、想想、奏奏”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美术课采取“看看、画画、想想、做做”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思品、科技等学科,我们采取“目标-激励-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即目标是导向,激励是前提,自主是核心,创造是目的,并且制订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宁平治.杨振宁讲演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3] 谭宝荣.小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J].小学时代,2009,12.
[4] 谷宗臣.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9.
关键词:认识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27-01
小学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成长摇篮,我们应当怀着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探索与实施创新教育。
1 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性,可以扼杀创新性”[1],这就是说教育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淹没创新人才的泥潭。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1 转变教育职能观
把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知识经济社会是个充满创新的社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难于生存,一个国家没有创新人才就难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担负起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责任。
1.2 转变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并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操练和背诵为主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过程。具体地讲,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围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3 转变人才观
“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是以能否考上大学为标准,把大学生等同于人才。大学生不能与人才划等号,大学生未必都是人才,不是大学生未必不是人才。只要善于学习,有为现代化服务的本领,立足搞好本职工作,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要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人人有才的观点。
为了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我们曾三次请有关专家和特级教师进行理论讲座,就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创新教育的批示以及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述进行学习,对现行的课堂教学陈规陋习、以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和育人环境诸方面进行反思,议根源析危害,从而树立搞好创新教育的坚定信念。
2 创设教育文化新氛围
传统的教育文化是“师道尊严”,唯书、唯上、唯命是学生性格特征。正如杨振宁博士在比较外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中国学生在中学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目了,而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做,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2]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发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所以创设教育新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环境和条件。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创新教育文化氛围。
第一,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育人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在二年级一班全方位开展以创新意识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实验,举办家长学校,发动全校支持,积极创设具有友善、宽容、理解和鼓励创新的班集体,继而形成全校创新性的群体。第三,创设教师乐于接受学生,鼓励学生思考的教学风格。第四,实行开放式教育,组织系列化活动。第五,实行学生自主教育方式,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读好社会这本书。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想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迸发出挑战自我,超越现实的勇气,形成一股创新的强大内动力。
3 选择创新教育新内容
3.1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表现为强烈的事业心和埋头苦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毅力,这是创新成功的必备品格。有了这种品格,知识可由少变多,才智可由小变大,成果可从无到有。所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质就是培养创新人格。
3.2 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合金,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会有“不同”、“差别”、“突破”、“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同与相似的目标和含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我们采取五线并进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一是挖掘课本教材中的兴趣点、疑问点、操作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求同-求异-再求同-再求异”思维和动手实践。二是着手选编乡土气息的地方教材,收集整理盐城城区名人名言、名胜古迹、民歌、民谣、革命英雄故事、民间工艺……汇编成册,作为补充教材或选修课程。三是开设选修课程和微型课程。四是组织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科技、手工、电脑兴趣小组,使参加人数覆盖率100%。
4 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知识作用空前无比,知识量猛增;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有限。而知识经济一大特征是千变万化,如何培养适应千变万化的人,必须找出一种新教学模式,它不仅给学生金子,而且更应给学生点金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创建“自主学习-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运用,就是采取“大量读写-三轨运行”的方式,即一是采取“启发-自读-练习-反馈-小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的主体作用。二是指引学生“自读、自写、自思、自行解决问题”的“自由读写课”的教学模式,发挥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主体作用。三是采取课内外结合,到生活中学习语言,认真阅读社会这本书,开展多种形式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模式。在艺术学科运用,就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为目标,把乐器、舞蹈引进音乐课,采取“听听、唱唱、想想、奏奏”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美术课采取“看看、画画、想想、做做”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思品、科技等学科,我们采取“目标-激励-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即目标是导向,激励是前提,自主是核心,创造是目的,并且制订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宁平治.杨振宁讲演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3] 谭宝荣.小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J].小学时代,2009,12.
[4] 谷宗臣.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