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核心部分是课堂提问,而课堂提问必须具备互动性。互动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不断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本文分析了当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互动性问题,并以课堂实例来论述具备互动性提问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互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13-01
当前课堂提问普遍缺乏互动性。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将问题精心设计,自己问,学生答,表面上是将学生带人到探究的情境中了,课堂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本身对知识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心中肯定存在着一些疑问或别样的见解,可却没有机会提问而得不到解决,这显然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上课回忆:《各种各样的土壤》
我问道:“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翻书边回答。然后我一一解释原因。后来,在测验中发现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差。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我的知识,没有给他们提问思考的机会,达不到“我想探究”的境界。以下是具备互动性课堂提问的案例。
案例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什么形状的?
生:球体;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是一个北极凸出,南极略凹的梨形球体……
師:综上所述,大家都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吧?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有疑问的尽管提!
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证明吗?
生:天涯海角走不到边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生:日食、月食能证明吗?
生: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吗?
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可以吗?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和分析,并且对一些提问进行了表扬。比如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等。同时也特别分析强调了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月食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
总结与反思:通过互动性的提问,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从新课改的标准看,互动性的提问是完全符合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的。
案例二《物质的溶解性》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播放一段幻灯片一妈妈为联邦准备的诱人好菜,然后设问:妈妈煮汤时有些疑问,妈妈把食物和味精放在汤里,一下子就没有了,而油却有些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并示意学生回答。
生:食盐和味精在水中被溶解了,而油不溶于水。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溶解现象,你对溶解有什么疑问吗?还想知道哪些有关物质溶解性的问题?请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好之后请将问题用记号表写在纸上,然后张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教师在黑板上将小组划为9组,叫学生派代表往黑板上对应处张贴。学生们表现异常积极,一会儿就将纸贴好了。学生呈现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固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②液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③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迈冰能无限制地溶解这些物质吗?
⑤物质的溶解能力会改变吗?
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⑦不同物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⑧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现象发生吗?……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并允许小组讨论,对于不能确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加以解决,期间有不少精彩的动态生成:“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看到我妈妈包饺子时,汤中的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针对第三个提问,学生上台摇雪碧瓶,有气体冒出,过一段时间气泡消失了,说明有些气体能溶解在水中……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总结。
接下去,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提问,结果发现自己的提问只不过是学生所呈现问题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时候教师就将黑板上的纸一张张地摘下,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双向提问的教学方式。那天刚好是星期五,利用学生回家心切的心情,一开始就播放美丽佳肴的图片,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提问埋下了伏笔,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经过几个提问后,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变为提问者了,教师则作为合作伙伴了,大家一起相互学习,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生了一幕幕精彩的生成,造就了探究的成功与突破。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如果能够接受学生的提问,进行引导和探究,就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娜.《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互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13-01
当前课堂提问普遍缺乏互动性。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将问题精心设计,自己问,学生答,表面上是将学生带人到探究的情境中了,课堂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本身对知识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心中肯定存在着一些疑问或别样的见解,可却没有机会提问而得不到解决,这显然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上课回忆:《各种各样的土壤》
我问道:“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翻书边回答。然后我一一解释原因。后来,在测验中发现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差。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我的知识,没有给他们提问思考的机会,达不到“我想探究”的境界。以下是具备互动性课堂提问的案例。
案例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什么形状的?
生:球体;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是一个北极凸出,南极略凹的梨形球体……
師:综上所述,大家都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吧?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有疑问的尽管提!
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证明吗?
生:天涯海角走不到边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生:日食、月食能证明吗?
生: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吗?
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可以吗?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和分析,并且对一些提问进行了表扬。比如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等。同时也特别分析强调了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月食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
总结与反思:通过互动性的提问,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从新课改的标准看,互动性的提问是完全符合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的。
案例二《物质的溶解性》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播放一段幻灯片一妈妈为联邦准备的诱人好菜,然后设问:妈妈煮汤时有些疑问,妈妈把食物和味精放在汤里,一下子就没有了,而油却有些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并示意学生回答。
生:食盐和味精在水中被溶解了,而油不溶于水。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溶解现象,你对溶解有什么疑问吗?还想知道哪些有关物质溶解性的问题?请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好之后请将问题用记号表写在纸上,然后张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教师在黑板上将小组划为9组,叫学生派代表往黑板上对应处张贴。学生们表现异常积极,一会儿就将纸贴好了。学生呈现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固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②液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③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迈冰能无限制地溶解这些物质吗?
⑤物质的溶解能力会改变吗?
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⑦不同物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⑧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现象发生吗?……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并允许小组讨论,对于不能确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加以解决,期间有不少精彩的动态生成:“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看到我妈妈包饺子时,汤中的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针对第三个提问,学生上台摇雪碧瓶,有气体冒出,过一段时间气泡消失了,说明有些气体能溶解在水中……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总结。
接下去,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提问,结果发现自己的提问只不过是学生所呈现问题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时候教师就将黑板上的纸一张张地摘下,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双向提问的教学方式。那天刚好是星期五,利用学生回家心切的心情,一开始就播放美丽佳肴的图片,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提问埋下了伏笔,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经过几个提问后,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变为提问者了,教师则作为合作伙伴了,大家一起相互学习,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生了一幕幕精彩的生成,造就了探究的成功与突破。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如果能够接受学生的提问,进行引导和探究,就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娜.《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