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语文教师应当手握“三大法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善于运用对比、设问等语言修辞方法,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一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出答案,最终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习得的,结论也是他自己分析总结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心理上获得满足,进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初始阶段,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学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我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善于运用对比、设问等语言修辞方法,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一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出答案,最终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习得的,结论也是他自己分析总结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心理上获得满足,进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初始阶段,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学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我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