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闽西客家革命歌曲的传播与影响

来源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闽西中央苏区,以客家民歌为母本的客家革命歌曲应运而生,成为革命志士带领群众歌唱新思想、新潮流、新风尚、新斗争的文艺武器。闽西客家革命歌曲在一定程度的文人化、政治化过程中,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转换为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实践,在“互为主体”的情境下,传统客家民歌在遭遇社会变革活水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中央苏区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艺术现象,影响着后续的文艺发展,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参照性意义。
其他文献
“范式”重在强调科学社群进行某项研究的共识,包括研究对象、方法、标准和信仰的一致性。当面对危机时,科学社群因为学术信念的改变而大规模地破坏原先的范式,转移先前的研
利用2010—2019年福建省9地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城市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动态评价.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指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指
图像与认知一直是美术学背景下风景写生实践的核心.对图像背后人文历史信息的“观看”是风景写生认知的重要环节.以“徽州古塔”为例,揭示图像与认知在风景写生实践中对视觉
博尔赫斯的文学创作充满奇幻的想象与虚构,他通过迷宫、梦境等意象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哲学命题进行思考,拓展了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幻想文学。东方文化及中国元素是博尔
从形式美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脉出发,阐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构图、对称、重复等三种视觉形式的美学特质,并由此发掘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的形式审美逻辑,以期对当代建
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路径曾被玛莎·纳斯鲍姆郑重质疑。后者将之定性为文体矫揉造作、故作高深,思辨违反学术规范,著述殊无创意,无益于社会实践。巴特勒以“文化转化”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