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7-01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我国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和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探索-交流”,而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笔者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飨同仁。
1.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
每个学期都有教学计划,每个课时都有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和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的特定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本课的教学录像带,把学生带入到小女孩当时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得以震撼,为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为她的美好向往而感动。又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一边用挂图展示桂林山水如画般的风景,一边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 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桂林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迷人的画卷,你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2.注重朗读和说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敢于展示自我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方式,无非就是积极参与读、说和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空间。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来创设较为真实的课文情景,融入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和或思等情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该诗的教学挂图,了解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十分扫兴的事,可是当他抬头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很快慰。接着组织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心情由严肃变得轻松愉快,把诗人由扫兴转为高兴、欣慰的心情朗读了出来,既很好地理解了古诗,又充分地展现了自我。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乐而动情,继而情动,较好地展示自我。
3.拓展课堂,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再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其单一性、简单性等局限,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的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方向和动力,内容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语文教材内容赋予了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丰富性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就给老师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有关描述春天的古诗句,并回忆自己亲眼见过的春天的景象。在讲解《望洞庭》时,学生被其中的优美语句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情感感染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描摹春天的古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既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从而爱春之心油然而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回归到了生活的本真,在生活中得以延伸。
总之,平等、合作、流畅、丰富等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虽然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得很好,但我们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教育理念,还应当作是一种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以致于身心陶醉于其间。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做有心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我国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和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探索-交流”,而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笔者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飨同仁。
1.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
每个学期都有教学计划,每个课时都有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和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的特定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本课的教学录像带,把学生带入到小女孩当时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得以震撼,为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为她的美好向往而感动。又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一边用挂图展示桂林山水如画般的风景,一边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 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桂林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迷人的画卷,你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2.注重朗读和说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敢于展示自我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方式,无非就是积极参与读、说和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空间。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来创设较为真实的课文情景,融入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和或思等情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该诗的教学挂图,了解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十分扫兴的事,可是当他抬头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很快慰。接着组织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心情由严肃变得轻松愉快,把诗人由扫兴转为高兴、欣慰的心情朗读了出来,既很好地理解了古诗,又充分地展现了自我。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乐而动情,继而情动,较好地展示自我。
3.拓展课堂,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再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其单一性、简单性等局限,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的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方向和动力,内容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语文教材内容赋予了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丰富性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就给老师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有关描述春天的古诗句,并回忆自己亲眼见过的春天的景象。在讲解《望洞庭》时,学生被其中的优美语句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情感感染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描摹春天的古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既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从而爱春之心油然而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回归到了生活的本真,在生活中得以延伸。
总之,平等、合作、流畅、丰富等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虽然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得很好,但我们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教育理念,还应当作是一种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以致于身心陶醉于其间。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做有心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