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眼科泰斗的“不老人生”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曾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如今,年近期颐的他仍身体硬朗。虽然只有右耳能听到声音,但是只要有人提问,他都会认真倾听。如果有人问他最令他感到幸福的事情是什么,99岁的张效房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工作。”
  年近期颐,依然坚守岗位
  近几个月,张效房正在专心编写《张效房眼外伤学》一书。他说:“我现在每天没有两点前睡过觉。有人说:‘你这样不行啊!你睡觉少等于慢性自杀,最少少活两年啊!’我说:‘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我已经活了99年了,还在乎这两年吗?只要把这本书编出来,交出一份合格的稿子,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
  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背后,是张效房对学术、对事业的认真与负责。
  1978年,张效房等人白手起家,筹办《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该杂志现已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杂志的编审上。下班回家,他总是手提一个装着论文的白布袋子,晚上经常修改文章到凌晨2点。
  改一篇稿子,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六七个小时。在扶持眼科新生力量方面,张效房一直都非常有耐心。“有的文章,我在上边写的字数都跟作者写的差不多了。”张效房笑道。
  不能上前线,就学医报国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六七岁时,当医生这个念头就已经在张效房心中萌芽。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不能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张效房说,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
  上学时,一位眼科教授展示的白内障复明手术为他开启了神奇的眼科医学的大门,他从此立志做一名眼科医生。
  194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当时我被分到外科。后来医院要开眼科,我就自告奋勇去了眼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项事業蓬勃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由于环境限制和操作不当等原因,因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不在少数。“当时国内眼外科治疗基础薄弱,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效房说。
  1955年,张效房开始攻克眼内异物治疗这个世界性难题。他夜以继日地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性研究。没有合适的手术器械,他就自己设计;没有手术案例可以借鉴,他就结合实际一点一点摸索。
  经过不懈努力,张效房改进、发明了30多种眼内异物手术专用的器械和手术方法,而这些发明他从没有申请过专利。“没必要。经验是从病人身上得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方法推广开来。”后来,张效房编写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治疗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受邀到国外讲学、做报告。但国外一些大学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希望他留下,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我哪儿都不去。我没什么成就,我的经验都是从一个个病人身上得来的。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地方。”张效房说。
  99岁老人的“不老人生”
  为老百姓造福,张效房一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卫生条件差,沙眼患病率居高不下。张效房带领一群眼科医生下乡搞沙眼防治,风餐露宿,为全国的沙眼防治做出了示范。
  改革开放后,慢性病问题渐渐突出,白内障成为致盲的首要原因。传统术式不易在基层推广,张效房就引进了国外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并对其进行了简化、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张效房堪称河南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医院不少年轻人的眼里,他却是一个“萌萌哒”的新青年—青少年时期,他是著名爱国音乐家冼星海“黄河歌咏队”的队员、学校话剧社社长、篮球队队长;99岁高龄时,他还在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报告、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
  他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因为他认为医学的国际交流非常重要,不可局限于国内。
  “杂志上用的英语容不得一点差错,要尽量避免‘中国式英语’。”这是张效房教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现在国内的专业期刊也需要附上英文摘要。2017年,中华医学会的137本专业杂志评定英文等级,张效房任荣誉主编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被评为满分。
  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70多年来,张效房培养了大量眼科学临床人才,见证了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有人称他德高望重,他呵呵一笑说:“什么德高望重,无非就是年龄大一点儿,糟蹋掉的粮食多一点儿。”
  谈及工作,他满脸幸福:“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7月24日,大浪淘沙荐)
其他文献
丹麦哥本哈根郊区的布罗德比有一片“花园小区”,建筑风格颇具创意。从最近在海外社交平台Instagram上走红的一组航拍图中可以看到,這一片小区的布局以环形为主,十几户拼成一个环,只有一条通道进入,环的中间为停车位,每一户都拥有一片梯形的大草坪,看上去美若“外星文明”。  (摘自《羊城晚报》2019年10月28日,周继红荐)
期刊
读书和工作需要勤奋和有恒心,运动也需要勤奋和有恒心。不读书、不做事是懒惰,不运动同样是一种懒惰。一个人长久不运动,不但身体会逐渐衰弱,思想也会呆滞。  适当的运动和规律的生活是最靠得住的养生之道。运动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個人的精神保持健康的绝佳途径。喜欢运动的人大多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由于好运动,所以他们的生活不致空虚或枯燥。  生活中有两件事最使人觉得快乐:一是运动,一是学习。运动使人觉得自己
期刊
今日复兴豪气昂,古人栽树绿荫长。  雁栖湖畔雁成队,丝路论坛丝放光。  世纪工程全力建,民心事業万邦商。  昌明大道明前面,迈向康庄向远方。
期刊
留白式构图  由于手机拍照的时候不能像单反相机那样虚化掉不重要的景物,画面中景物一多就会显得非常杂乱,所以,留白的构图形式非常适合手机摄影。留白就是指画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空白的,画面看上去简洁干净,也可以使观者对画面产生联想,进而有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近些年来,大家都很喜欢在手机中用图文的形式来抒发感情,留白的构图形式就非常适合用来做图文的表达。比如表现秋天的落叶,可以将落叶置于画
期刊
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驾鹤西去,享年102岁。这位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奇迹,还有不少愉悦人心的幽默妙语。  幸亏我不懂法语  贝聿铭被聘为罗浮宫重建项目建筑师后,很多“傲娇”的法国人非常不爽,一些政客和建筑师甚至明里暗里地与之作对。当贝聿铭将设计方案交到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审议时,迎来一片吐槽,以至于翻译都被气得全身发抖。  見此,贝聿铭诙谐自嘲:“幸亏
期刊
家住四川成都的袁斯露今年99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潮男”。天气稍一凉快,他便穿上小西装或酒红色皮衣,戴上茶色眼镜,出门兜风了。  袁斯露动作敏捷,下楼连拐杖都不用,步伐轻快。袁斯露的身体很健康,每年都去医院体检,“医生说我只是有点儿气管炎,其他没什么。还说我的心脏很好,和年轻人的心脏一样”。  自从5年前老伴去世后,袁斯露一直独自生活,除了保姆帮着做饭外,他的生活完全自理。袁斯露的生活很规律,每天
期刊
近日,民政部印发了《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失信行为程度的不同,《办法》建立了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和重点关注对象名单两项制度,对养老服务领域违法失信的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实施与失信行为相当的惩戒措施。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关注对象名单有效期为6个月。  《办法》明确了9种将被列入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情形。其中包括:  ◎
期刊
60岁的郭元虎是一名宠物标本师,因其技术精湛,很多顾客慕名上门,将死去的宠物委托他做成标本,以寄托哀思。每个人几乎都是哭着而來,笑着离开,“太感谢您了,让它‘复活’了”。  郭元虎原本在山西老家从事装潢工作。30多年前,因抢救一只吃了耗子药的猫头鹰无果,郭元虎将猫头鹰制作成了标本,在带着它上街时,竟有人开出高价购买。10多年前,郭元虎来到北京,专门从事宠物标本制作工作。在制作宠物标本时,郭元虎尽量
期刊
不同材料制成的衣服,缩水的原因也不相同。棉质的衣服由棉线编织而成,棉线由棉纤维组成,棉纤维则是由长分子链构成的,通过氢键连接。当纤维被纺成线、线被织成布时,纤维会被拉伸和缠绕,使起连接作用的氢键受到很大的压力。当我们揉搓和拧干衣服时,受到过大压力的氢键会断开,于是不再被拉伸的聚合物就恢复了原本的样子,纤维、线和布就缩小了。  羊毛衫缩水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羊毛纤维上有一些鳞片状的凸起,就像屋顶上的瓦
期刊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仔细品读这一首诗,你能想到,这是人工智能诗人“九歌”以“早春”为关键词创作的作品吗?  诗词创作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但是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创作诗歌,而且作品对仗工整,已经具备形似的特点了,在意境上也仿佛有一丝味道。我们不禁好奇,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到的?  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的数学计算模型。其中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