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踩花山”是红河州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关于节日的各种传说故事、仪式活动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其中蕴含的苗族各种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这些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欣赏到一幅幅红河州苗族生存史画卷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应该以各种健康的方式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但我们在为“踩花山”节日文化内涵惊叹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该节日的现状——传承缺陷。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该节日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以此来拯救和保护即将消失的民族精髓,让苗族“踩花山”节日在中国西南边陲绽放光彩。
关键词:红河州;苗族;踩花山;文化反思
现在红河州苗族文化有不断被遗失的趋势,在红河州这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红土地上,苗族同胞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尊重、热爱“踩花山”这类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让本民族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科学的传承,让红河州的苗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一同在西南地区开出奇异的花朵。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
红河州苗族“踩花山”节日在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与内涵的同时,也存在着它不可回避的传承现状——文化遗失。“踩花山”节日的歌舞活动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正是该节日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就以歌舞活动入手,来浅析红河州苗族“踩花山”节日的传承现状。“踩花山”节日中的唱歌,从形式上看分为独唱和对歌两种形式;从作用上看融祭祀、交友于一体;从内容上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风格上看清新细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可否认,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的身姿,但历史的变迁,让现在“踩花山”节日中的歌舞形式有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又是毁灭性的。唱歌由形式多样演变为以表演形式为主的情歌独唱。在满山遍野山花的映衬下,男女青年利用歌唱互诉衷肠的画面慢慢变为历史记忆。歌唱、对歌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与用途,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形式——表演、新的内涵——记忆历史。芦笙可以说是苗族的象征性乐器,提到芦笙我们就会不由地把它与苗家联系起来。芦笙舞作为苗族独具一格的舞蹈,是经过成百上千年历史的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各种套路、各种形式的演奏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然而,这样一种民族精华现在却仅有少部分民间艺人在表演,而且形式越来越单一,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现代音乐、现代舞。文化形式越来越单一,传承人的缺乏不仅是歌舞活动中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整个“踩花山”节日文化传承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二、文化传承的反思
从歌舞活动的传承中我们应该惊醒了,它预示着整个“踩花山”节日的传承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地究其原因,理性地解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它们为何逐渐被“淘汰”了呢?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族自尊心、认同感的淡化,苗族同胞在接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同时忽视了本民族最为精华的文化成分。也许这从苗族经济发展方面来说是好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活方式在苗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红河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各种少数民族政策的出台、利民措施的实行,让苗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对政府和现代生产技术的信任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已经成为苗族同胞的又一精神支柱。苗族同胞不再固守陈规,愿意认同、接受“外来”文化,这样做有利于苗族经济的积累。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与接受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新思想、新文化必定会给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汉族被当地人打趣地称为“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地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与文化,有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经被很好地开发利用了。比如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多了就不会让人感到新鲜。加之,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个地名我们不难发现苗族并不是当地的主导少数民族。因此,生活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苗族同胞,在“少数民族”这个特点上并不占优势。基于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这一州情,苗族同胞要想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就要打造自己的节日品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在发展和外在帮扶两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让苗族同胞产生民族认同感。一个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民族,或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淡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的。只有让其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进一步热爱、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一同进步。像民族局这样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带头以各种方式宣传苗族的历史、文化,比如,在苗族聚居的村寨播放相关影片、宣传片,培训当地苗族文化宣传大使等。
其次,以旅游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在逐渐消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缺乏继承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苗族生活的高寒山区,大多靠种植包谷、稻谷、薯类等农作物为生,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很多有知识、有头脑的年青人都在忙于“资本的积累”,本民族文化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红河州要发展经济,旅游可以说是一条好路子,把各旅游景点、少数民族文化、亚热带风情、边境口岸旅游集合在一起开发旅游专线,这样既能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又能很好地拯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三、小结
总之,苗族历史的渊远,“踩花山”文化的丰富多彩,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将这些民族的精华以健康的方式传承,甚至让它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陶兴安.苗族踩花山文化内涵初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04):19.
[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红河州志[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关键词:红河州;苗族;踩花山;文化反思
现在红河州苗族文化有不断被遗失的趋势,在红河州这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红土地上,苗族同胞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尊重、热爱“踩花山”这类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让本民族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科学的传承,让红河州的苗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一同在西南地区开出奇异的花朵。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
红河州苗族“踩花山”节日在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与内涵的同时,也存在着它不可回避的传承现状——文化遗失。“踩花山”节日的歌舞活动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正是该节日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就以歌舞活动入手,来浅析红河州苗族“踩花山”节日的传承现状。“踩花山”节日中的唱歌,从形式上看分为独唱和对歌两种形式;从作用上看融祭祀、交友于一体;从内容上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风格上看清新细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可否认,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的身姿,但历史的变迁,让现在“踩花山”节日中的歌舞形式有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又是毁灭性的。唱歌由形式多样演变为以表演形式为主的情歌独唱。在满山遍野山花的映衬下,男女青年利用歌唱互诉衷肠的画面慢慢变为历史记忆。歌唱、对歌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与用途,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形式——表演、新的内涵——记忆历史。芦笙可以说是苗族的象征性乐器,提到芦笙我们就会不由地把它与苗家联系起来。芦笙舞作为苗族独具一格的舞蹈,是经过成百上千年历史的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各种套路、各种形式的演奏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然而,这样一种民族精华现在却仅有少部分民间艺人在表演,而且形式越来越单一,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现代音乐、现代舞。文化形式越来越单一,传承人的缺乏不仅是歌舞活动中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整个“踩花山”节日文化传承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二、文化传承的反思
从歌舞活动的传承中我们应该惊醒了,它预示着整个“踩花山”节日的传承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地究其原因,理性地解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它们为何逐渐被“淘汰”了呢?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族自尊心、认同感的淡化,苗族同胞在接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同时忽视了本民族最为精华的文化成分。也许这从苗族经济发展方面来说是好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活方式在苗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红河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各种少数民族政策的出台、利民措施的实行,让苗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对政府和现代生产技术的信任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已经成为苗族同胞的又一精神支柱。苗族同胞不再固守陈规,愿意认同、接受“外来”文化,这样做有利于苗族经济的积累。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与接受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新思想、新文化必定会给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汉族被当地人打趣地称为“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地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与文化,有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经被很好地开发利用了。比如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多了就不会让人感到新鲜。加之,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个地名我们不难发现苗族并不是当地的主导少数民族。因此,生活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苗族同胞,在“少数民族”这个特点上并不占优势。基于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这一州情,苗族同胞要想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就要打造自己的节日品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在发展和外在帮扶两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让苗族同胞产生民族认同感。一个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民族,或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淡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的。只有让其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进一步热爱、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一同进步。像民族局这样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带头以各种方式宣传苗族的历史、文化,比如,在苗族聚居的村寨播放相关影片、宣传片,培训当地苗族文化宣传大使等。
其次,以旅游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在逐渐消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缺乏继承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苗族生活的高寒山区,大多靠种植包谷、稻谷、薯类等农作物为生,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很多有知识、有头脑的年青人都在忙于“资本的积累”,本民族文化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红河州要发展经济,旅游可以说是一条好路子,把各旅游景点、少数民族文化、亚热带风情、边境口岸旅游集合在一起开发旅游专线,这样既能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又能很好地拯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三、小结
总之,苗族历史的渊远,“踩花山”文化的丰富多彩,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将这些民族的精华以健康的方式传承,甚至让它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陶兴安.苗族踩花山文化内涵初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04):19.
[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红河州志[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