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两个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两个策略:一是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的大课堂;二是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拓宽生活、活动、心理、行为教育。这两个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生活教学;两个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02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课堂。为此,在美术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两个策略,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的大课堂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
  1. 感受生活中的美术文化
  生活与文化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走向文化是美术课程目标之一。如何让学生认识美术是一种文化,并热爱美术呢?
  (1)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悟远古美术文化。在《象形文字的联想》一课中,笔者采用岩石壁画中发现远古残片和《三十六个字》动画的引入,让学生尽快进入对远古文字的学习,体会文字富有趣味的造型和独特魅力。用‘以趣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感受美术蜡染文化。笔者喜欢通过谜语、游戏的形式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进行比较深刻的思维活动。在《水和蜡的游戲》一课中,笔者采取变魔术的方法,将课题的瞬间呈现给学生,既有一种神秘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揭示了本课的主题。课堂游戏性强,并适时融进蜡染文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3)采用示范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表现文化。提升学生意象表现能力。美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设计直观、生动的教学示范,可以启迪学生富有创意的发散性思维。如《写意蔬果》一课,笔者的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并将示范变成演示和交流,从而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比较、思考,学生自然变成课堂演示的主题,师生在探究中学会用中国画表现的意象美,从而感受中国画的表现文化。
  (4)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绘画技能文化。笔者通过探究式教学及课内外练习,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绘画技能的文化;通过参观各类画展观摩和学习研究名人美术技法,感受各美术流派的绘画技能文化,从而点燃学生美术技能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与丰富学生绘画的技能手法。
  2. 捕捉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艺术源于生活,应该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美术课程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呢?笔者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探索:
  (1)感受生活,领会美术内涵。大美术不只是“画画”,美术普及教育里的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感受视觉艺术的美感。学生在临摹艺术作品时,因为与自己的生活不能形成联系,很难体会大师的生活,所以对于经典作品的学习,不能以单纯临摹、模仿为主。因此,笔者让学生重新创作世界名画,并通过多种形式如用彩色和黑白来分别解读名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大师的表现手法,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国内博物馆少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艺术看作和自己生活无关,只供少数艺术家享受和拥有的奢侈品。其实,美无处不在,只是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学会学生欣赏的方法,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或情感。
  (2)感受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大美术中各种材料相互借鉴、吸收、渗透乃至重新组合。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尝试用国画、油画、版画、剪纸、撕纸、水彩、水粉、丙烯等综合材料绘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乐趣。此外,引导儿童从身边寻找美术材料,让儿童既增长知识,又产生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从而进行积极的美术创作。
  (3)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学好美术
  美就是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要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孩子们去认识、了解生活中的美。因为美术自身的特点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美术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中,笔者以游戏导入、靠兴趣引导。让学生我画我想,我画我心,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通过对生活中最熟悉物品的选择、触摸,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设计艺术,生活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内涵,从而体验美术的快乐,而自觉主动地乐意学好美术。
  二、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拓宽生活、活动、心理和行为教育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美术课堂教学应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与心理空间。
  1. 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差异
  “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教研,走教学特色之路”,这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解读美术课程改革的性质、价值时说:“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观念基础之上建立起多元的美术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坚实,而且所提供的视觉样式更加丰富。”2014年,笔者申报了珠海市微课题《基于网络媒介下的低段小学生线条表达的研究》。带着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为生活创造美的教学理念,进行线条低段教学。笔者利用“QQ群和博客”为学生搭建多元家校共建的交流平台,在三方的共同评议中提高学生的线条表达能力。把博客变成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学生在博客平台中思维产生碰撞,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在互改互评中取得更大进步,从而提高学生对线条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以课堂为主,网络媒介为辅,给了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与自由发挥的舞台,通过博客发布学生的作品,通过QQ群、微信和本地区及省内外同行、专家交流课题的新观念与新教学案例,与家长的相互沟通,提升了课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美术课堂。   2.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释放学生的潜能
  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只认识到其人文特性,它还是要立足于美术本位。如组织兴趣小组,为小组成员举办作品展,以点带面扩大影响,适时组织美术文化讲堂,形成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学习美术的目的是学会用美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美术作业的安排要更具实用性,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如笔者会设计一些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的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努力尝试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手绘线条造型、字体图形设计、色彩在生活中的搭配布置专用教室,装扮校园环境凸显校园文化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到美术不仅是课堂内的学习内容,还能用在帮助自己美化生活,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感到美术与我同在,美术与我同行。切实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应用。
  3. 在评价中体验美,尊重学生的情感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展览式”,即把学生的作业粘贴在黑板上,讲评习作可以是已经完成,也可以是正在进行,加上精美的鼓励卡,如“小画家”“小能手”“突出表现奖”“最佳表现奖”等给学生奖励。通过鼓励性评价的应用,可以满足孩子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需要,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学生的作业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师生可以把想说的话写上去,这样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评价活动中,笔者除了带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还开展了与其他年级进行作业交流评价,让学生客观地看待周围同学的作品,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在进行跨年级评价时,基于成长环境等方面因素的不同,笔者启发学生,对每位同学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和特点要有宽容心。在教学中,可以提出建议,如这幅画的闪光点在哪?他的学习态度和创作思维有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委婉的语言评述,把喜欢的原因或认为可改进的建议写在纸上。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美术学习一直会怀有期待。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使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美术延伸教学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艺术与美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美术学习态度放在首位。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课堂、尊重艺术;学生不能随意打断教师或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话,有事或有想法可以举手表达;在课堂上,铅笔屑和废纸等不要随意乱扔,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以保护教室环境卫生为己任;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要专注、严谨、认真等。这些都旨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笔者在每节课的细节中贯穿给学生“态度决定一切”的思想。只有学生做到上述规范的时候,美术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是一种合力,学生在艺术上的表现、素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上,笔者会及时与班主任教师联系,在全面加强对学生美术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同时,与班主任乃至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达成协作默契,共同开发综合课程。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的美术不是完全孤立的学科,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好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从本质上认清美术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向校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延伸美术教育功效,如适度开展一些美术文化专项研究,布置小课题作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让美术走进生活,这就是笔者的教育梦想,也是笔者执着的教学追求。课堂就是实现笔者梦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仅仅有笔者的梦想,更承载着学生的梦、家长的梦。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笔者的梦想永远不会变,愿与时俱进,师生携手在美术课堂中追寻美、享受美!
  参考文献: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7] 王大根.美術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9] 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519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