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之子》看“薰琹的梦”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hydromu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看庞薰琹创作于1934年的代表作《地之子》,难免让人有些讶异于这位著名的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在图案设计和纹饰研究之外,还能画出有着如此忧国忧民情怀的画面。只有将时光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才能解释这幅画所蕴含的对于庞薰琹而言的意义。
  1930年初,庞薰琹回到了祖国,距离他放弃学医、转向美术,时间过去了短短5年,这5年让庞薰琹逐渐明白,美术是他要坚持走下去的路,但这条路会通向什么地方,当时的庞薰琹还不太明白。
  这个年轻人刚来巴黎,就被世博会的绚烂多彩所吸引,想去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学习,但因为学院当时不收中国学生而被拒。从那时起,他对一切装饰艺术产生了兴趣。他不加选择地急速吸收艺术成长养分,曾经以漆画谋生,还巧遇般跟随大师学过雕塑,也向身边的朋友学习如何用毛笔画速写,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甚至还考虑过是否给过短的小指做手术。但艺术之都巴黎的自由气氛以及他自己的“多才多艺”,带给他的却是对前途的迷茫。这种迷茫自他出国前,在上海跟随一个俄国人学油画时就一直伴随着他:因为不了解俄国的美术史,庞薰琹也看不懂那位俄国人修补的是什么样的油画;因为不了解自身文化,对他国文明一知半解,就更不用谈自己的劣势、他人的长处何在,也就不知从何革新、怎样革新了。
  自1930年便在酝酿中,至1932年终于成立面世的“决澜社”,它的成员就是这样一群有着相似留学背景的年轻人。但为何组建这个社团,庞薰琹也只是在几十年后写的回忆录中做大致的推测:“我想大体上有几个原因:一,这些人都是对现实不满的,这从(决澜社)宣言上也可看得出来;二,谁都想在艺术上闯出一条路来,个人去闯,力量终究太单薄,所以需要有团体;三,这些人都不想去依附于某种势力。在艺术思想方面,一开始就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基本上是相同的,比较喜爱从西欧印象派以来的一些绘画作风。”
  不过几次展会过后,庞薰琹总感觉画作犹如石投池塘,只听到一声落水,溅起些许波纹。他期许着听到点什么动静,但什么都没有。庞薰琹每每回想其当初自己离开上海震旦大学、放弃学医之路而转向美术时,神父愤怒地对他说“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出大艺术家”,就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像“傻子”一样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有出路。《地之子》就是在这样一种坚持与苦闷中诞生的作品。当年江南地区大旱,民不聊生,庞薰琹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出了《地之子》,并且在1934年第三次决澜社展览上首次展出。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在《地之子》这幅画上我画了一个僵硬的将死的孩子,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一手扶着这个孩子,一手握拳,孩子的妈妈掩面而泣,我没有把他们画的骨瘦如柴,穿得破破烂烂,相反他们是健康的,我用他们来象征中国。我用孩子来象征当时的中国人民。”
  画面上,大面积平涂的色块,简化而拉长的人体,线条没有多余,仅仅勾出轮廓;有着程式化趋势人物的面部处理,阴影只用深色勾勒,加上母亲戴的花头巾和绘有鱼戏莲图案的花布裤子,大色块之间的相互呼应,都让画面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感。在画面沉重而苦闷的气氛中,农民健康的身体和即将爆发却压抑住的情绪,反而隐隐约约呈现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这幅描绘民众疾苦的油画,如同庞薰琹所期望的得到了“热烈回应”:画作在展出时虽然挂在楼下光线昏暗的过道处,但仍有不少人前去仔细观赏,当局认定此画有“赤化宣传”的嫌疑,对庞薰琹进行多方面的攻击和限制,画作不能在报刊上发表,他甚至还收到威逼他离开上海的恐吓信。
  也许是用西方已有的表现手法呈现中国民众的苦难,还有作品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地之子》成为庞薰琹艺术思想的转捩点。与此相比,在1931年创作的油画《如此上海》(又名《人生的哑谜》)、《如此巴黎》中,庞薰琹用类似拼贴的手法,将代表两座城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面貌,组合在同一个平面上,各种面无表情的脸孔、若隐若现的扑克牌、小便池、破碎的肢体、烛光,种种一切所构造出幻灭和朦胧之感,更像梦境,由此更清晰地反衬出《地之子》里时人所遭受的真实苦难。庞薰琹在尝试一步步走出国外求学时营造的梦。
  一语点醒庞薰琹的人,不早不晚正出现在他有了回国念头的时候。那时,庞薰琹的朋友、艺术批评记者马尔古曾经热情地想为他张罗一次个人画展,于是替他约了一位权威的艺术批评家。在咖啡馆见到那位老先生时,老先生却不着急看庞薰琹的画,而是问他几岁来的巴黎,庞薰琹答,19岁。老先生又问,对自己祖国的艺术是否有研究,庞薰琹摇摇头,他想给老先生看画,却被阻止了。老先生对庞薰琹说:“你来巴黎时还是一个孩子,你的画不用看,可以想得到,你受到一些什么影响。中国是有着优秀的艺术传统的,听说你想回国去,我认为你的想法很对,很好。你回去吧,好好学习十年。以后你来巴黎举行展览会,你不来找我,我也会给你写文章的。”
  这坚定了庞薰琹回国的决心。而发扬“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恰恰是组建决澜社的最终目的:如何不受拘束地发扬本土文化,让已经陷入山水模式化末路的中国画走出新路子。可是,大多有着留学经历的决澜社成员,对中国美术传统并不了解,他们的口号明显地受到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宣言的影响,以至于他们自己都没有理解热情的宣言背后理应存在着的真正含义。当时的庞薰琹也隐隐感觉到宣言缺了点什么,但他也表达不出到底缺的是什么。庞薰琹在自传里说:“我当时基本上同意,并且同意发表,但我总觉得有些话没有说出来。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当时的我也说不清楚,中国绘画的发展前途对当时的我来说,几乎是迷迷糊糊的。”
  傅雷在1932年为庞薰琹的个展写的文章——《薰琹的梦》,写了薰琹的音乐之梦,写了薰琹在巴黎见识过的如梦境般的生活,还写了薰琹的艺术梦。傅雷是法文比法国人好,中文比中国人好的文学才子,这篇赞美老友的文章更是毫无拘束地运用了中文和法语两种文字,但各种溢美之词背后,让人依然能读出这种只接受过西方美术教育而缺乏对本土艺术认识的“迷迷糊糊”所带来的尴尬。飘逸的文风,与庞薰琹那两幅朦胧的作品相当吻合,但与清晰的《地之子》却有点格格不入。
  庞薰琹在《薰琹随笔》中,也最终将之前在决澜社没有说出的话清楚地表达出来:“吾国古今好的作品,我们应该要研究,世界各国好的作品,我们也应该研究。但是不一定呆呆板板的去模仿。……我们不妨尽量接受外来的影响,凭他们在我们的神经上起一种融和的作用,再滤过我们的个性来著作,来创造。”
  究竟路要走向何方,答案只能在缓缓前行中不断寻找。庞薰琹在20世纪40年代接到了考察苗族服饰的任务,有机会与最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接触,初到巴黎观看世博会时播下的要做装饰艺术的种子,终于被他心中对中国民族装饰的热情所触发。从西南考察回来之后,庞薰琹的艺术创作重点放在了工艺美术设计之上。直到这时,庞薰琹才从五彩缤纷、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艺术幻梦中醒过来,看到了他选择的路所指向的地方。
其他文献
储安平认为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这样一个一家天下的清一色的局面”,并且认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的矛盾的基本所在。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家庭教育也是最为基础的教育,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
会议
会议
交互式网络电视机是最近一二年研制、生产的一种实用高 科技产品,TCL王牌的HiD、海信的全球通网络电视、康佳的e视通网络电视、新高路华的视窗网络电视等,都是这类新产品的
新发展时期,伴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步细化以及生产资料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动,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逐步开始进行改革,而想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一项很重要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
各市、地、县委: 根据中央的指示,搜集与整理現代民歌的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这种来自民间的創作,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各項政治运动的开展,在我省广大城市和农村,早
会议
继2008年遭遇标准化阻击之后,生猪期货2009年开门不顺。2009年仍难面世。农业部认为,猪肉属于食品,希望大商所将活体交割修改为现金交割。而陶一山认为,期货最大作用在于套期